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泥炭资源蕴藏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泥炭资源报告附表”基础上,通过修正和重新统计预测的泥炭资源量,分析了中国泥炭资源在省际、不同地貌类型之间和不同气候带之间的蕴藏差异,省际泥炭蕴藏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对不同地貌类型而言,一级地势阶梯泥炭蕴藏量丰富;高原泥炭今是大,多集中分布,且以负地貌单元为泥炭的主要分布区。六大气候带中,青藏高寒带泥炭蕴藏最丰富,热带和暖温带泥炭资源贫乏。  相似文献   

2.
为脱硫、降硫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文选择了内蒙古乌达矿务局9号煤层和10号煤层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煤中硫的形成及其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煤中硫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泥炭聚积期沉积环境的变化,乌达矿区9号煤层和10号煤层是在海侵的背景下形成的,在泥炭聚积期,由于不同水系的发育,控制了煤层间距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控制了煤中硫含量的分布,在海水影响下聚积的泥炭比在淡水环境聚积的泥炭含更多的硫。中硫煤和高硫煤中硫的来源主要是侵入泥炭沼泽的海水中的硫酸盐。另外,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乌达矿区煤中黄铁矿和有机硫化合物的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3.
从煤岩学的角度详细地研究了保和堂煤,结果表明,保和堂煤具有独特的煤岩特征,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多过渡组分及腐泥基质;渗出沥青体尤为丰富;含有一种具一定形态和结构的腐泥物质,并从煤岩特点出发探讨了保和堂煤的形成环境,认为其形成于具有一定深度覆水的泥炭沼泽,并从腐泥基质及黄铁矿含量探讨了泥炭形成过程中沼泽覆水深度的变化,并籍此探讨了Ⅰ、Ⅱ煤的稳定性,此外,还从过渡组分含量较多及组分形态和排列等特点推测,Ⅰ、Ⅱ煤形成时有相当一部分泥炭来自于经常干涸的岸后泥炭沼泽,潮汐和洪水是搬运营力。图2,表1,参5。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泥炭微量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我国东北地区草本泥炭、泥炭藓泥炭和草本-木本泥炭中微量的储存量及其分布特点,并分析了泥炭形成的地域特点和泥炭的理化性质,从而提出了泥炭类型、物质组成和理化特性是影响泥炭中微量元素的主要因素,测试结果表明,泥炭中微量元素含量为陆相沉积泥炭小于海相沉积泥炭;泥炭藓泥炭低于草本泥炭和木本-草本泥炭。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煤中锗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分布规律,得出煤中锗主要不是从成煤植物中继承而来.而主要是在成煤(包括泥炭化阶段)期间或其后从外界荻取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对河北省泥炭进行调查究研的总结。从利用地貌标志找矿的基点出发,着重叙述了泥炭成矿的地貌条件。根据区域第四纪历史和地貌条件,探讨了泥炭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再结合以泥炭的产状和埋深等特点,划分出五个成矿带。最后谈到本区泥炭成矿规律对邻区矿产予测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7.
泥炭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农业、工业和医药业等方面具有多种用途,泥炭中有机质古量对泥炭的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GIS技术,对我国泥炭资源的有机质的类型、古量及分布状况进行分析,既能满足泥炭资源信息咨询的需要,又有利于泥炭资源的现代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泥炭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对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能够反映出环境变化的基本规律.通过研究泥炭的分布状况,可以推知此地的气候变化情况.本论的写作主要是借助Mapinfo平台作为研究方法,建立资源系统数据库,分析全新世泥炭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龙永煤田坑柄井田南区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积相研究是揭示古泥炭沼泽形成的重要标志,而古泥炭沼泽是聚煤的主要场所.是恢复合煤地层沉积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龙永煤田坑柄井田南区地质资料的分析,从岩矿特征、粒度特征、层理特征、古生物特征等方面对沉积相及其古泥炭沼泽的发育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划分了三种沉积相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发展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煤中黄铁矿的形态特征及分布,从煤的显微组分中有机硫的分布特点和煤中有机硫的存在形态两方面探讨了煤中有机硫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根据采用煤岩学、煤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等原理,分析了分层煤样宏观-微观组构、煤中矿物质和煤地球化学参数等特征,探讨了大同煤田塔山井田石炭-二叠系太原组3号煤的成煤泥炭沼泽沉积特征。结果表明,3号煤层煤相可分为湖沼相、潮湿森林沼泽相、较深覆水森林沼泽相和覆水森林沼泽相4种煤相,潮湿森林沼泽相为主体煤相;原始泥炭沼泽沉积环境可分为高位咸水湖成沼泽、高位淡水河成沼泽、中位咸水滨海沼泽、中位淡水/半咸水河成沼泽和低位淡水河成沼泽。分层煤样成煤过程中陆相沉积特征明显,沉积环境在垂向上呈现三次明显旋回韵律。从微观煤层特征印证了宏观沉积理论,为研究大同煤田煤层的赋存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泥炭和风化煤对盐碱土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盆栽试验,以作为水稻为例,对泥炭和风化煤改良盐碱土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入泥炭和风化煤的盐碱土,由于改良剂具有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 pH 值、激活离子、增加养分和增强酶生物学活性等作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 结实期的根系活力明显提高;出穗期和出穗 2 周时茎液流速度显著增大;收获时分蘖数,饱满率、千粒重、株高、穗长、稻草重、谷粒重和根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泥炭和风化煤作为盐碱地改良剂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对盐碱土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治理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位泥炭形成时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泥炭藓植物残体为主的高位泥炭,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佐证。其形成与湿润气候期密切相关。利用^14C测年及古气候研究的有关结果,对中国东北与白俄罗斯高位泥炭的形成特点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划分出几个重要的形成时期和阶段;探讨了它与全气候期以及几次重要气候事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泥炭沼泽微地貌特征及其形成的水动力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草丘微地貌是泥炭沼泽重要的景观特征之一,根据对中国和白俄罗斯不同类型泥炭沼泽的野外观测,分析草丘微地貌的类型,结构和形态,论述了其发育和分布的基本规律,并对草丘微地貌形成的水动力机制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从地貌、水文、气候和地质条件等方面,论述了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泥炭的分布规律,又 泥炭赋存的微地貌和水分等条件,科学地划分了本地区泥炭的成矿类型。  相似文献   

16.
萍乡地区位于萍乐坳陷西部,其安源煤系(安源组分为紫家冲段、三家冲段、三丘田段)储量丰富。不同层段煤层发育特征差异显著,对于不同层段的成煤环境的认识不一。以安源组野外露头剖面和煤田地质资料为基础,开展了安源组3个段的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分析。结果表明,安源组紫家冲段和三家冲段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海陆交互环境中的有障壁海岸堡岛体系,三丘田段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煤系的发育分布受沉积微环境控制,泥炭沼泽微相为主要聚煤场所;紫家冲段沉积期为主要成煤期,为海进背景下的海湾泻湖-潮坪成煤模式,滨海平原的泥炭沼泽是主要成煤环境,形成的煤层分布广、厚度大、结构单一;三丘田段沉积期为海退背景下的为浅水三角洲成煤模式,煤层主要产出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层较薄、灰分较高。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前言泥炭藓植物为单科单属植物,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有分布。贵州的泥炭藓分布也比较广,据初步调查,在贵阳、平坝、都匀、铜仁、江口、雷山等地区均有。一九一一年,世界泥炭藓专家、德国的 C.Warnstorf 的《世界泥炭藓志》中,关于贵州泥炭藓的记载,有大泥炭藓(S.cymbifolium Ehrh.)和暖地泥炭藓(S.junghuhnianum Doz.et Molk.);在三十年代,植物学家焦启源等曾在贵州进行种子植物的调查,并附带采  相似文献   

18.
赣南埋藏泥炭的分布规律及类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地论述了江西南部埋藏泥炭的分布规律以及类型特征,并对形成因素作了一定的分析。赣南埋藏泥炭的分布及类型,在我国南方花岗岩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沿海地区,北起鸭绿江口,南止北仑河口,大致呈南北伸展,向东突出的狭长弯弧状,为我国泥炭地分布较广的地区之一。在我国沿海除台湾省以外的八个省份,178个县,约有泥炭地四千余处,面积约45万公顷,泥炭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1%。如今,本区泥炭多为泥砂所掩埋属埋藏泥炭地。本区毗邻海洋,泥炭地的形成与海洋水体对陆地水的水力影响有关,因而表现在泥炭地的类型以及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呈有明显的分布特征。这对于研究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以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北与白俄罗斯泥炭藓泥炭特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中国东北小兴安岭汤洪岭和白俄罗斯别列金自然保护区的道莫日契科泥炭藓炭为研究对象,通过泥炭剖面特征的分析以及泥炭灰分,pH、分解度、碳、氮及C/N等基本性质的对比,探讨和分析了两地区泥炭藓泥炭理化性质的差异和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泥炭藓泥炭矿层较薄,泥炭储量少的特点,提出对泥炭藓泥炭沼泽进行重点保护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