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厚皮甜瓜香甜味美,风味独特在各地市场颇受欢迎。厚皮甜瓜对生态条件要求严格,过去仅限于气候条件适宜的新疆、甘肃等地栽培。如今,随着设施栽培的速度发展,厚皮甜瓜已经开始走进了北方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并逐渐展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厚皮甜瓜将成为我国北方保护地栽培的主要瓜果之一。  相似文献   

2.
以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为研究对象,力图摸清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生产和销售现状,剖析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推动阎良区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3.
利用RAPD标记分析甜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17条随机引物分析了41份甜瓜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甜瓜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其遗传距离的变异幅度在0.06-0.48之间,平均为0.31;厚皮甜瓜种质之间的遗传距离比薄皮甜瓜的大,而且厚皮甜瓜不同种质之间也可能存在较大的遗传距离,说明厚皮甜瓜与薄皮甜瓜之间或不同厚皮甜瓜种质之间配制的杂交组合可能有较强的杂种优势.41份甜瓜种质聚为两类:一类包括18份厚皮甜瓜、17份薄皮甜瓜和2份野生甜瓜种质,另一类包括4份厚皮甜瓜种质.  相似文献   

4.
对厚皮甜瓜采后贮藏期间腐烂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与鉴定,研究了ε-聚赖氨酸、壳寡糖、纳他霉素和右旋龙脑对厚皮甜瓜病原菌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厚皮甜瓜贮期腐烂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爪甲曲霉(Aspergillus unguis)。ε-聚赖氨酸和纳他霉素抑菌效果显著,当ε-聚赖氨酸浓度为20.0mg/L、纳他霉素浓度为4.0mg/L时,即可完全抑制两种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壳寡糖和右旋龙脑对链格孢菌和爪甲曲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温室栽培厚皮甜瓜的面积较大,生产出商品性好的甜瓜除了选择抗病强,品质优、产量高优良品种外,栽培上的精耕细作对于丰产、丰收也是至关重要,现将栽培技术环节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许多瓜农在选种时无所适从,往往是盲目购种,效益不佳。试验在进行7个厚皮甜瓜品种性状比较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宜荆州市及周边地区栽培的品种,试以引导甜瓜生产,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NAU-G1型厚皮甜瓜无土栽培新系统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99年起用新研制的NAU-G1型专用装置在不同地点进行了厚皮甜瓜的小试、中试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不论从植株生长、果实产量、品质和耐病性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常规地槽或槽式栽培,实践证明是一种适于南方弱光多湿生态区比较理想的防病、优质、高产、稳产的无土栽培新系统.  相似文献   

8.
榆林市厚皮甜瓜适宜品种的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由于经济价值较高,近年来,在榆林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甜瓜在大棚内栽培易感染病害,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本试验通过对引进品种的比较试验,筛选优质、高产、抗病的厚皮甜瓜新品种,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网纹甜瓜适宜干旱,雨水少,强光照,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栽培,日本,澳州等国家采用温室栽培网纹甜瓜,其外观美,品质好。近年华南地区采用薄膜大棚作保护进行无土栽培网纹甜瓜,其外观和品质可与进口同类品种媲美。目前华南地区已成功引种日本网纹甜瓜,澳州网纹甜瓜和新疆哈蜜瓜、洋香瓜等,且大面积示范生产,并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周年可安排种植三造,为拓展无土栽培新优品种,提高生产经济效益迈出可喜一步。 1.栽培方式 针对华南地区雨水多、热量足、昼夜温差小的气候特点,网纹甜瓜栽培,可选用薄膜大棚作保护,配  相似文献   

10.
白三叶原产于欧洲和小亚细亚。十六世纪后期荷兰首先栽培,其后传入英国、美国、新西兰等国,现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带地区。我国新疆分布很广,云贵高原也有种植,生长都很繁茂。海拔2000米左右中山区也可生长,从新西兰引进的一批胡依阿白三  相似文献   

11.
脆肉型哈密瓜原产新疆大漠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种植范围狭窄。经过8年16季南、北生态育种的探索研究,利用多种生态地区的亲本杂交、回交,核辐射诱变以及基因工程等手段结合常规选育,已育出8个哈密瓜改良品种(系)和3个单性花自交系,可在我国潮湿多雨、弱光照的东南部采用大棚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方式种植,为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安全甜瓜"开创了美景。  相似文献   

12.
对从南非引入冀东地区的波尔山羊的部分生理指标、繁殖性能、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等综合性能进行了测定和观察。结果表明 ,尽管引入地与原产地生态条件差异较大 ,但引入后波尔山羊各项指标基本正常 ,总适应能力评分为 82 .92分。表明波尔山羊对冀东地区的生态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王宝国 《科技信息》2011,(1):I0404-I0404,I0412
厚皮甜瓜整枝方式有多种,本试验针对生产中常用的三种整枝方式,即单蔓单瓜,双蔓单瓜,双蔓双瓜进行分析,通过对株高,叶数,叶面积,产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最终结果表明三种整枝方式无论从单瓜产量,单株产量还是经济效益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从综合效益方面讲,双蔓双瓜是比较科学的整枝方式。  相似文献   

14.
由采矿系王景明等老师共同完成的“冀东地壳稳定性初步砰价”课题于1992年11月通过专家评议。专家们认为:“本结论对冀东地区经济规划、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在冀东地区可推广应用,可望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成果的上述方面已达到  相似文献   

15.
若羌县是巴州甜瓜的主产区,也是新疆甜瓜销往内地省区的主产区之一,由于本地气候特点独特,早晚温差大,光照时间长,为甜瓜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故本地区甜瓜产量及品质上层,在疆内外,其“楼兰甜瓜”的品牌都美不声誉。近年来,随着“楼兰甜瓜”的进一步做大做强,截止目前,若羌县现已发展甜瓜近7000亩,初步调查和了解,若羌县铁干里克乡、吾塔木乡、瓦石峡乡等地部分甜瓜由于受到甜瓜病毒的传播,给甜瓜造成大量危害,且其发生蔓延速度快,已经严重威胁了甜瓜的正常生长,令瓜农苦不堪言。为此,现将甜瓜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做一简单分析介绍,此供广大瓜农参考。  相似文献   

16.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新疆淖毛湖盆地与新疆哈密其它地区气候的差异,形成其与众不同的特色气候。依据哈密瓜的生长条件对照淖毛湖全年气候资料统计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淖毛湖极其适宜种植哈密瓜,因此成就了淖毛湖甜瓜独一无二的品质,赢得了瓜乡的美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冀东地区三年的田间试验和室内测定,探讨了来源于不同地区的大豆品种在冀东夏播条件下的农艺性状、生育期结构、器官平衡和产量构成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原产地不同的品种在冀东夏播条件下,农艺性状、生育期结构、生育期比(R/V)、生物学产量、经济系数等都呈现规律性变化。夏大豆籽粒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均呈正相关。从回归方程算出冀东地区夏播大豆品种要获得150~200kg/mu的籽粒产量,对主要农艺性状的要求是:株高65cm以上,主茎16节左右,分枝数1~1.28个。在2.5~3万株/mu的密度条件下,单株荚数25个左右。单株粒数45个左右,百粒重15g以上,单株粒重在7~9.5g左右。生物学产量应达到450~600kg/mu,经济系数达到0.35,全生育期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冀东地区夏大豆较佳的生育期结构是:出苗至开花期(V_~R_1)30~35d左右,开花至成熟期(R_1~R_8)60d左右,全生育期90~95d左右,生育期比(R/V)值在1.8~2.1左右。吉林、辽宁、北京及石家庄的大豆品种可作冀东地区夏播大豆的重要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夏谷新品种(系)在冀东地区种植的区域适应性,选择了32个夏谷新品种(系)为试验材料,从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抗病性和抗虫性、丰产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在冀东地区自然条件下均能够发育成熟且有较强的抗病虫能力,32个参试品种(系)中17K4148,两优中谷5,K200,济谷22,18H1660产量性状表现优秀。同时,两优中谷5,17K4148和济谷22产量高且生育期相对更短,故可以作为冀东地区"一年两熟"栽培模式的候选夏谷品种。  相似文献   

19.
新疆西甜瓜品种演替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西甜瓜品种围绕着产量——品质——抗性这个轴心,伴随着人们对其熟性、品质、外观等要求的变化,呈现出有规律的生态学演替,使西甜瓜品种的生态性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新疆西甜瓜品种演替分析,从生态学、经济学角度初步研究了新疆西甜瓜品种的生态演替规律,为优化栽培技术、优化品种选育,促进我区甜瓜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厚皮甜瓜不同叶位叶片衰老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日光温室栽培的伊丽莎白厚皮甜瓜为试材,探究了其不同叶位叶片自然衰老期间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厚皮甜瓜不同叶位叶片衰老差异较大。在迅速膨瓜结束期,坐瓜节位叶可溶性蛋白质(Pr)、叶绿素(Chl)含量明显低于附近叶片,丙二醛(MDA)积累量最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高,说明坐瓜节位叶衰老最快。在果实成熟期,坐瓜节位以上叶片Chl与Pr含量、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净光合速率(Pn)逐渐下降,MDA积累量、POD活性缓慢增加,表明该部位叶片属缓慢衰老叶组;而坐瓜节位以下(含坐瓜节位)叶片则属于快速衰老叶组,此时已趋向衰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