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9 毫秒
1.
李琳琳 《科技信息》2013,(5):244-244,252
从关联理论意图观的视角,探讨汉英旅游翻译所应遵循的原则。关联理论把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成功的交际即为受众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而翻译恰恰符合这一过程。只不过翻译包括了两个明示-推理交际行为:原作者与译者的交际过程,译者与目标语读者的交际过程。在第一交际过程中,译者需充分解读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但在第二交际过程中,还涉及到译者本身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成功的翻译必须忠实得再现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同时满足目标语读者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2.
王金安  史菊萍 《科技信息》2012,(27):196-196
本文在翻译目的理论的指导下从目标语读者的角度对梁启超《十五小豪杰》的翻译进行了具体剖析,主要论述了《十五小豪杰》这部译作的目标语读者的特征及其文化背景等因素对梁启超当时翻译目的的生成及其所采用翻译策略的决定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在翻译中,目标语读者是决定目标文本目的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目标文本成功与否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3.
韦冰霞 《科技信息》2013,(16):193-193,194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动态明示-推理过程,其目标是要在目标语中达到最佳关联,使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尽管已有不少学者证明关联理论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然而,在解释隐喻翻译、文化意象翻译及文化负载词翻译等方面,该理论的解释力还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4.
翻译工作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需求,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该文介绍了翻译工作坊的研究现状、特点以及实施过程,并对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进行了总结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它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语用的、交际的。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译文的效度取决于是否体现了交际者的意图,是否满足了受体的期待。关联理论在双关语的翻译中,在处理语言形式障碍时凸显出强大的解释指导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交际效果放在首位,然后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估计进行语码的选择来进行双关语的翻译,使译文最大限度趋同于原文以再现原文的幽默风格。  相似文献   

6.
基于奈达的动态等效理论,探讨政治、经济语篇中经常出现的形象表达。根据源语和译语文化差异,指出翻译形象表达的三种常用方法:保留源语形象、替换源语形象和抛弃源语形象,以使译语读者能够获得与源语读者基本一致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赵丽荣 《科技信息》2012,(9):254-254,245
根据关联理论的翻译观,翻译的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译者作为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的协调人,既要推断出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和意图,又要正确判断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及阅读期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使译语读者的期盼和原作意图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韩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不仅能够表现学生的韩语翻译素养,还能促进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作为翻译课程的重点培养目标,实践能力的培训内容已成为广大大学教师研究分析的热点问题。基于此,该文将结合韩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内容,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课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的信息转换 ,是指把原文中关于事件、状态、过程、物体、个人、地方和机构等方面的信息用目的语表达出来。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特点和表达习惯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措施 ,方能把原文的信息适切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从文化差异入手 ,探讨中英互译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源头 ,据此调整更换语言内容 ,达到成功沟通。  相似文献   

10.
肖佳 《科技信息》2013,(23):132-132,134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的出版,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事业,并为《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文通过分析霍克斯对《红楼梦》的翻译,发现翻译有一种"文化构建"的重要功能,翻译一经产生会对目标语或译入语文化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翻译不仅塑造了原作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而且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媒介,是文学更新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1.
苏俊安 《科技信息》2012,(26):43-44
接受美学翻译观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强调对译文读者语言审美特征和译文读者语言习惯的关照,南京青奥会外宣文本翻译以读者为出发点,采用译写的翻译策略,简洁明了地传递了主要信息,较好地迎合了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2.
翻译就是转达原语信息,其目的是信息交流,其服务对象是译语读者.在美学作用占次要地位的语用性文章的翻译过程中,意义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意义是多层次的、复杂的.本文从语境、语篇和文化因素这几方面论述了有关意义的问题,然后讨论了阐释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认为阐释就是翻译.译者只有正确阐释原文的意义,才能把它正确地转达给读者,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因此,译者是沟通原文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桥梁,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和语境观分析了满文谚语汉译文错误理解或偏差理解的原因,发现原文明示信息在译文中失去明示功能及译文明示信息激活不了译语读者的百科知识,是导致翻译中的关联缺失的根本因素,影响了译语读者的理解。为此翻译时要关注关联的重构,为译语读者搭建源语与译文的关联桥梁。  相似文献   

14.
施芬 《海峡科学》2009,(4):71-72
高职院校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翻译能力。该文分析了高职院校非英专业翻译课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及其课堂设计。  相似文献   

15.
童瑶  谭丽萍 《科技信息》2013,(16):174-174
本文以博物馆简介翻译为例,从翻译目的论角度论述了旅游文本翻译的基本目的应该是满足目的语读者的交际需求,而在实现其基本目的的过程中,还需结合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并灵活运用增译法、减译法、合译法、分译法等翻译技巧才能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6.
阅读过程是个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是读者与语篇,读者的图式知识与文字输入信息相互交流的过程,是读者对语篇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预测和联想的过程。本文主要通过对阅读过程以及图式和相互作用理论的分析,探讨如何运用这种理论有效地指导大学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7.
郝元嫄 《科技信息》2012,(18):162-162
思维方式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词义的理解并制约译文的形成。翻译时译者要考虑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将原文信息表达为译文读者能接受和理解的语篇。本文通过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词的译本分析,探讨了思维与翻译问题,并认为思维方式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论证了编译策略的必要性,通过实例讨论了编译策略在常州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中的具体运用,认为对原文的编和译应立足于文化差异、读者需求差异及语篇特点差异,才能更好实现译文预期的信息功能和感染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朱丹 《科技信息》2013,(6):221-221,222
公示语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社交场所,为大众提供所需信息,规范公民社会行为,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起到服务或警示的作用。伴随着国际化的需求,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公示语的汉英翻译,使其更加标准和规范。在对公示语进行汉英翻译时,需了解公示语的应用功能、语言特色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并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原则进行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了解旅游文本,特别是旅游诗词的文体特点,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内涵,从而保证旅游诗词在目的语读者群中也能发挥同样的作用,即在忠实地提供信息的同时宣传旅游诗词所介绍的旅游景点,从而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能吸引更多的目的语读者前去参观游览,以达到旅游诗词翻译的目的。本文通过分析旅游诗词的背景及中英文的用词特点,在旅游诗词翻译中,探讨具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