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避讳絮语     
避讳絮语李建信进讳有两义,一属语言运用问题,一届历史文化问题,本文只从历史文比这个角度讨论,它的含义应是: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回避国君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用其它字代替或缺笔写,逐渐发展到进皇妻、皇子的名字,避权贵的名字...  相似文献   

2.
石云孙 《皖西学院学报》2003,19(3):71-75,92
名字包括名和字。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魏晋南北朝人有关命名的见地已具有理论意议,是与实践相结合,反映出时代特点、宗教信仰、地域风貌。取名的渐进演变折射出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变迁,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姓名是代表国别、民族及时代的文化符号体系,它包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汉字是所有语言中最形象的文化符号之一,每个字都有着其特殊的含义及独特的使用效果,因而中国人对于取名非常重视。不同的家庭在取名时,不仅会注意到姓与名的结构和组合,还要考虑到其中包含的安和富贵,品行修养等意义。不同时代侧重于不同的取名方式,表现不同的文化内涵。当代社会文化中两性取名的特点十分突出,这些名字的构成更有其深奥的涵意,值得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从一种全新角度,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对由人名构建的网络进行统计分析,验证了该网络具有小世界效应以及无尺度特征。其结果表明人们取名选字的过程具有偏好性。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对人们思维的影响,使得人们在取名选字时普遍存在着一种择优心理,从而导致选字过于集中,出现高频字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维吾尔语是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黏着性语言,构词特点比较复杂,尤其是维吾尔语中的人名,由于来源差别巨大,识别难度很高,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成熟的维吾尔语人名识别工具。大量维吾尔语文本中的人名统计发现,维吾尔族人名和汉族人名共占据了约83%,因此该文分别针对维吾尔语文本中出现的维吾尔族人名和汉族人名提出相应的识别方法。针对维吾尔族人名,提出基于字母的模糊匹配识别方法;针对汉族人名,借助机器翻译思想提出基于音字转换的识别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识别维吾尔族人名F1值能够达到91.84%,识别汉族人名F1值能够达到95.86%。  相似文献   

6.
人人都有名字.人的名字就是用一个字或几个字跟姓合起来代表一个人,以区别于别的人.故一个名字就是一个人的文字信息符号.名字也常常含有取名者对这个人的某种期望.如“李志远”,意在期望他志向远大,“张福民”则期望他为民造福等.  相似文献   

7.
《三老讳字忌日碑》,或称《三老讳字忌日记》.俗称《三老碑》。现藏杭州孤山西冷印社“汉三老石室”。石高约90cm,宽约cm。1995年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相似文献   

8.
名字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英语名字的起源以及含义又是如何呢,本文简要探询以及归纳了英语人名的来源以及含义,对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尤其是英语国家的人名文化提供了有效资源,并且为学生了解课外知识打开了一扇窗。  相似文献   

9.
姓名是由姓氏与名字组合构成的文化符号,主要有特指性与意义性两个特点;取名具有社会文化的普遍心态特征和时代风尚的社会心理特征;姓名在个体人格发展、社会互动等心理发展中具有一定影响,取名要保证姓名整体的美好性。  相似文献   

1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述者兼主角人物霍尔顿用D.B.而不是像对其他人物那样用具体的名字来指称他的兄长,这有其特别的含义。作为人物叙述语言的特质之一的“old”出现于差不多所有的人物的名字前面,包括部分物体名称。其在不同人名前出现的频率也印证了霍尔顿对自己兄长的不寻常的态度,从中我们看到了表面文本与深层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统计7万余个人名运用的字种数、频率及字调分布,分析可知人名命名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承性、相对的性别区别性、较为稳定的时代性、和谐悦耳的音乐性等特性,并分析了人名用字"华"字高频率使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基层乡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元组织",习俗是最微观的"组织细胞"。由姓为主线所勾勒的亲族、统属、尊卑、责任甚至等级关系,与由官名、小名、乡名、惯称、绰号、戏称等所刻画的具象村落、交际结构和文化包含,基本构成了将取名界定为习俗进行研究的前提和规定,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人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和标识,而取名是一种重要的习俗与文化惯制。习俗—惯制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对于村落日常生活具有显著的影响。在以往的学术探讨中,有关于此的案例研究和文本分析仍尚有未尽之处。笔者以单位村落的取名习俗与用字作为研究对象,并集合现有文本与社会调查资料,对取名习惯、用字特点、命名规则、宗族遗存、取名角色、交际圈子、文化规制等方面所蕴含的关中地方文化,作一深层次探索。  相似文献   

13.
汉藏机器翻译中汉族人名翻译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机器翻译中,对于人名的翻译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文仅对汉族人名翻译成藏文这个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4.
浅析人名文化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任。而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正是翻译的根本任务和重大意义所在。但是正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存在使得翻译困难重重。本文拟从人名的翻译来探讨人名的翻译原则。人名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表达与接受方式。要想恰当而科学地翻译人名,必须领会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并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土司时期土家语人名称呼中"送"字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认为它体现了土家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概括了音译的发展,然后从英汉互译中探讨了专有名字音译的基本原则,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如:人名、地名和产品商标介绍了音译在应用时应兼顾的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与规则相结合的藏文人名自动识别方法.该方法充分挖掘了人名与上下文信息的关联程度,引入互信息对关联程度进行了定量的描述.根据大规模语料(30.2 M文本语料)的统计数据所建立的规则极大地提高了识别算法的准确率;在处理汉族音译人名情况时,采用姓氏驱动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藏文文本中汉族人名的识别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相似文献   

18.
《诗品》谢灵运条引《异苑》提到“钱塘杜明师”其人,在现有的出版物中,大抵有五种意见:①杜子恭;②杜炅字子恭;③杜昺字叔恭;④杜炅字子恭、杜昺字叔恭并非一人;⑤杜炅字子恭、杜昺字叔恭为一个人。因此,杜明师成了学史、道教史上的一个谜。本从史讳学的角度,揭开了这个谜底,杜明师名昺字子恭。唐高祖李渊之父名昞,为避其讳,改杜昺为杜炅,或迳称其字。《宋书》、《洞仙传》,《道学传》、《南齐书》撰于唐朝前,原本不当避唐讳,今本乃唐人所改。宋以后的作,有的改回,有的沿用,遂成混乱。古书上的杜昺、杜炅、杜子恭、杜叔恭、杜恭实为一人,即杜明师。  相似文献   

19.
依据帝讳字来判断古籍版本是版本鉴定的重要手段。明清帝讳字在文中有的是避讳字,有的不是避讳字,一定要判断准确;它们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决定作用,有的是佐证作用,还有的是作者书写或是刻书人的习惯,而不是避讳字,对于这些务必析离清楚;古代亦有代用字,那是约定俗成的,史书上有文字记载的,只是到了现代成了难理解的问题了,弄清这些,对于古籍版本的鉴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滇东南苗族的姓名是苗族社会生活、历史发展的反映,对了解苗族文化的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滇东南苗族的姓名有苗氏姓名、汉氏姓名两种存在形式,前者是苗族姓名的原型,有较独特的取名习俗和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后者是苗族姓名制度对汉族文化的适应,反映了苗族姓名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