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称圆弧修正齿型涡旋压缩机排气孔的开设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提出了对称圆弧修正齿型涡旋压缩机排气孔的选取原则及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得到了圆形和腰形排气孔动态排气面积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修正角的关系。考虑排气孔在实际敢过程中的节流作用,用模型对排气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得到了排气腔实际压力的变化规律,在深入分析实际排气过程特点的基础上,得到了圆形排气孔与腰形排气孔的排气损失、二者的对比情况与修正角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涡旋压缩机排气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涡旋压缩机实际排气过程的特点,通过对物理模型的合理简化,建立了描述排气过程的准静态三维湍流流动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对排气一周内不同动盘转角时刻中心腔内的流动分布及通过排气孔的流动进行了详细的数值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涡旋压缩机工作腔内存在大量环流,沿着轴向在靠近排气孔0~10mm(型线高度为52mm)的范围内轴向速度很大,比同一截面内径向速度大一个数量级.从无量纲压力损失系数分布图得出,排气流动阻力损失主要集中在排气孔开启阶段,排气孔的开启特性对流动损失影响最为明显.在开设排气孔时应着重考虑孔的开启特性,纠正了目前开设排气孔面积越大越好的观点,为排气孔口的合理开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推导出双涡圈任意圈涡旋压缩机工作过程中任一涡齿形成封闭腔个数的计算式;通过各腔室在任一曲轴转角下轴向投影面积的求解,得出双涡圈涡旋压缩机各向气体力的计算式;通过同压缩比、排气量下双涡圈和2种单涡圈结构气体力的对比得出:双涡圈结构的轴向气体力和切向气体力的波动量小,约为自身均值的1.3%;在减小涡盘尺寸和回转半径方面存在优势,但会使某项气体力数值增大,大排气量场合应用时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非整数圈涡旋压缩机进行几何分析,确定了涡旋压缩机的排气角及开始吸气角.给出了任意实数圈涡旋压缩机在吸气、压缩及排气各个不同阶段腔内容积的计算公式和压缩腔个数的计算公式,并应用这些公式推导了程序化计算任意实数圈涡旋盘所受轴向气体力和切向气体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涡旋型线对排气口侵入及排气流速的分析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详细分析并介绍了涡旋式压缩机的涡旋型线对排气孔口的侵入现象,分析了引起排气孔口处气流速度变化的原因,并进行了侵入面积及气体流动速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6.
双涡圈涡旋机械修正齿型的基元面积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双涡圈涡流机械的一种修正齿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得到了具有这种齿型的双涡圈涡旋机械的工作特点及齿型动态啮合特性和啮合 ,详细总结出了具有这种齿型的双涡圈涡旋机械在吸气开始到排气结束的一个完整工作过程,任意转角时刻工作腔容积完全解析的精确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计算和验证,结果证明了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7.
双涡圈及多涡圈涡旋机械几何特性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了大排气量单涡圈涡旋式机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以涡圈以及多涡圈的几何理论以及结构参数的设计计算方法,通过对单涡圈、双涡圈和多涡圈的容积特性比较,得出采用双涡圈或多涡圈理论设计涡旋机械,既可以达到减少回转半径、降低滑动面摩擦速度及降低磨损,又可以不减少有效吸气容积,从而可采用提高转速的方法来提高排气量,为大排气量涡旋机械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用对称圆渐近开线加直线修正涡圈始端型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涡旋机械的整体性能,采用对称圆渐开线加直线的方法对涡圈始端型线进行了修正,建立了对称圆渐开线加直线修正的几何理论,推导了啮合阶段的排气腔容积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涡圈始端采用对称圆渐开线加直线修正时,动、静盘涡圈仍能保证正确地啮合;涡圈始端对称圆弧修正是对称圆弧加直线修正的特例,而对称圆弧加直线修正又是对称圆渐开线加直线修正的特例。  相似文献   

9.
等β角对称圆弧型线的涡旋压缩机几何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于等β角对称圆弧型线的涡旋压缩机建立了通用的几何模型,推导出了修正部分的工作腔容积、吸气孔口面积、泄漏线长度和工作腔换热面积随转角变化的计算公式,并假定修正部分的泄漏线为渐开线,起始展开角为涡旋线的起始展开角.通过解析几何的方法求取排气孔口和轴向力作用面积的各个顶点坐标,并沿其边界积分,从而精确地计算出它们的面积.所建立的通用几何模型可直接用于涡旋压缩机热力和动力模型的计算,为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运用通用几何模型对一台样机进行热力和动力计算,得到了合理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0.
涡旋齿数对多齿涡旋压缩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适用于任意齿数的多齿涡旋盘通用几何模型,得到压缩机吸气量、压缩比及相对滑动速度等性能参数随涡旋齿数的变化规律,讨论齿厚、齿高和节距等涡旋盘结构参数的制约条件和齿数对涡盘性能的影响,并对圆渐开线与正多边形渐开线作为多涡旋齿齿壁型线的区别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与单涡旋齿涡旋压缩机相比,当基圆?膊 半径不变时,多涡旋齿相对滑动速度明显减小;当节距不变时,多涡旋齿吸气量明显增加;多齿涡旋压缩机可同时提高排气量、减小压缩机外形尺寸和摩擦损失,更适用于较大吸气量的应用场合.  相似文献   

11.
以铲齿凸轮理论廓线为研究对象,对其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Hermite型的凸轮回程曲线设计.简要叙述了利用铲齿车床加工齿轮滚刀铲背曲面的基本原理.基于微分几何学和Hermite多项式插值理论,并结合曲线边界条件,给出了三次Hermite型回程曲线的参数方程.结合铲齿凸轮设计实例,比较Archimedes型和Hermite型回程曲线的运动特性曲线,并分析其对加工过程的影响,证明Hermite型曲线的优势.为提高设计效率,用C语言编写铲齿凸轮理论廓线辅助设计程序,并结合开源程序包gnuplot和LaTeX,以曲线图呈现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设计规范中未考虑齿廓参数对复合摆线行星齿轮副应力影响的问题,采用四阶复合摆线作为内齿廓,基于Lewis定理求解出共轭齿廓,对摆线齿廓进行了修形,最后建立实体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各齿廓参数对摆线齿轮副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复合摆线行星齿轮传动为多齿啮合传动,在啮合接触的位置呈典型的赫兹接触的应力分布特征,在齿根处有轻微的应力集中区域,齿轮副的承载能力主要受限于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选取较大的模数、较大的齿高调节系数和较小的齿形调节系数,以提高齿轮副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阶椭圆锥齿轮是一种典型的非圆锥齿轮传动形式。以空间传动的啮合原理为基础,建立了该锥齿轮传动的空间球面啮合坐标系。分析了节曲线、齿廓及啮合线之间的变化关系;运用空间坐标变换的矩阵法创建了该齿轮的齿面方程。对该非圆锥齿轮的传动比、模数及齿数等基本参数进行了设计,详细分析了偏心率对相关参数的影响变化关系及其规律。应用离散数值法及三维软件,建立了该非圆锥齿轮齿廓的数学模型及虚拟实体模型,并进行了运动仿真及干涉检查。获得了该非圆锥齿轮齿形的设计计算及生成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内平动齿轮传动齿廓重叠干涉限制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考虑误差因素时的内平动齿轮传动齿廓重叠干涉限制条件.通过对中心距误差、齿厚偏差、齿距偏差、齿廓偏差等误差的分析,得到齿轮的各种误差对传动转角以及啮合角的影响. 结合齿廓重叠干涉的定义,得到误差因素对齿廓重叠干涉的影响.结果表明,正的中心距误差与齿厚偏差使[Gs](齿廓重叠干涉限制条件最小许用值)减小,负的中心距误差、齿距偏差以及齿廓偏差使[Gs]增大.实验表明,根据本文中公式设计出的内平动齿轮传动齿轮副,不会发生齿廓重叠干涉.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涡旋压缩机等效缸径的概念,并将型线的高度、曹宽和壁厚化为3个独立的无量纲特征参数,通过对特征参数与型线结构参数的关系,以及特征参数对压缩机动力性能影响的分析,得到了轴向气体力和动涡盘旋转惯性力随特征参数的变化趋势,二者的变化趋势是相近的;它们随着齿高系数的增大而迅速减小,随着齿厚系数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受槽宽系数的影响较小,给出了特征参数的优选范围,齿高系数一般应在0.42-0.52范围内,槽  相似文献   

16.
非圆齿轮齿廓数值计算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出了一种简单准确的非圆齿轮齿廓的数值算法.该方法从齿廓形成原理和过程出发,将非圆齿轮齿廓的计算转化成了求非圆齿轮节曲线的法向等距线和插齿刀齿廓的交点过程,因此只需要给出非圆齿轮节曲线、插齿刀参数和插齿数据,就可以非常迅速准确地计算出非圆齿轮,其中包括齿顶、工作齿廓、过渡曲线和齿根曲线的全部齿廓数据.同时,它还可以检查非圆齿轮是否发生根切或齿顶变尖等设计缺陷,为非圆齿轮的测量和线切割加工提供了准确的齿廓曲线数据.目前,该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非圆齿轮齿廓线切割的加工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李健  费潇  王腊梅  赵珂  金卫凤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4):10134-10139
为了实现超疏表面上液滴的接触角测量,提出了基于液滴局部轮廓的接触角测量方法,通过超疏水表面的接触角测量实验对所提出的测量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液滴局部轮廓的接触角测量方法能有效稳定地测量出超疏水表面上的液滴接触角值;实施提出的接触角测量方法时需要测量点均布在液滴高度的2/5范围内的液滴轮廓上;基于液滴局部轮廓的接触角测量方法中接触点的选择误差对接触角测量结果的影响是可控的。可见基于液滴局部轮廓的接触角测量方法可用于表征表面的润湿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