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跨度公路隧道有限元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GeoFBA有限元软件,应用弹塑性理论,对沈大高速公路韩家岭大跨度隧道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以保证隧道运行安全经济合理.所得计算结果和有关结论同时填补了我国在大跨度公路隧道分析方面的空白,为隧道的设计及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FLAC软件,应用黏弹性理论,对韩家岭大跨度公路隧道开挖进行了蠕变效应模拟,并对其长期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完成后围岩变形将经历较长一段时间的蠕变变形期后逐渐趋于稳定,拱顶蠕变效应最大,其次为拱脚→底板→墙腰,这与现场实测结果相一致,说明拱顶处不仅应作为大跨度公路隧道开挖过程分析时的重点,也应作为长期蠕变分析时的重点.所得计算结果和有关结论弥补了我国在大跨度隧道分析方面的空白,可为隧道设计及施工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隧道管棚注浆超前支护在特殊条件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超前管棚注浆支护在破碎地层大跨度隧道开挖中的加固机理及应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某隧道采取超前管棚注浆预加固防护措施前后,隧道在施工中的受力、变形情况的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在不良地层地质条件及大跨度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管棚注浆法能显著改善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提高松软地层的整体性,减小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预应力集中,从而达到增强隧道自身整体稳定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在动态有限元理论的基础上,对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进行地震反应分析.通过工程分析,求解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地震反应的结构内力,与单拱隧道内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连拱隧道中隔墙上部在地震力作用下最大位移、速度、加速度响应值分别为0.107 m,0.580 m/s和4.297 m/s^2,比同烈度下单拱隧道的地震反应值大得多;浅埋连拱隧道洞顶以及中隔墙上部是抗震的薄弱环节,也是拉应力集中区;隧道边墙是压应力集中区;与单拱隧道相比,连拱隧道的抗震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5.
高耀耀 《甘肃科技》2012,28(8):130-131,83
以某特大跨度隧道为背景,研究了双侧壁导坑法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有限元计算软件对隧道开挖后围岩弹塑性问题进行了模拟分析.在隧道左右导洞开挖和支护过程中,要及时对两导洞及掌子面进行临时支护,以防围岩塑性区范围过大,变形而导致失稳,影响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6.
大跨度地下洞室工程技术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中国古代大跨度地下洞室工程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中国古代大跨度地下洞室工程在设计和建设中的技术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我国当代新建大跨度隧道和洞室工程技术的现状,对典型的大跨度海底隧道工程、铁路隧道工程、竖井工程、液化石油气储藏洞工程、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地下工程、水利枢纽地下电站工程、穿黄隧道工程和软土地下大跨度工程的技术工艺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大跨度地下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推动我国的工程技术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蒙秀林 《科技资讯》2012,(33):40-41,43
本文以广州地铁二号线大断面浅埋暗挖施工为工程背景,讨论了广州地铁二号线开挖跨度21.6 m的三线大跨度隧道的施工技术,阐述了城市地铁大跨度隧道的施工方法及施工控制要点,对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双侧壁导坑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大跨度隧道施工及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水头软弱围岩隧道二衬开裂状况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飞天  沈立滨  汪波 《工程与建设》2007,21(2):208-209,218
针对软弱围岩条件下的大跨度公路隧道,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仿真技术分析了在不同水头工况下隧道二衬的开裂状况.通过计算分析,对二衬的长期安全性进行了合理有效的评估,并得出了引起二衬开裂的临界水头高度及裂缝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针对大跨度隧道花工.本文主要从监控量测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等方面浅谈了大跨度隧道开挖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0.
邢东泉 《甘肃科技》2007,23(7):147-149
隧道施工中的塌方能否避免是隧道设计及施工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国的隧道施工中频繁发生塌方,给国家和施工人员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大跨度黄土隧道施工中的塌方病害规模一般较大,具突发性,影响施工安全和施工的正常进行。结合施工经验,分析了大跨度黄土隧道塌方原因及防治技术,希望本文能对该类隧道的设计及施工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大跨平屋盖结构风压分布特性的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大跨平屋盖结构风荷载分布特性的因素很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仅靠风洞试验难以完整的描述其风荷载分布的整体特性,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中提出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和模糊神经网络两种方法来建立反映大跨平屋盖结构风压分布特性的模型,并用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这两种模型都能很好的逼近和预测大跨平屋盖结构风压分布的特性,相比之下,改进的BP神经网络稳定性较好,但逼近速度慢,精度也不高;而模糊神经网络由于结合了模糊系统和神经网络的优点,其稳定性好,逼近速度快,且精度高,这表明模糊神经网络方法是预测大跨平屋盖结构风压分布特性的有效途径,在结构风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大跨度软岩隧道开挖方法及施工方案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跨度软弱围岩隧道自身稳定特点,分析了影响其稳定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选取对软弱围岩隧道稳定性影响较大的开挖方式这一因素,运用大型有限元程序ANYSYS,对安徽芜湖龙山隧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上半断面超前法、两侧超前施工法和中壁CRD法3种不同施工方案下隧道围岩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浅埋大跨度隧道管棚支护进洞三维有限差分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隧道施工“新奥法”的日趋成熟,超前大管棚支护是隧道施工中穿越软弱破碎围岩的一种有效的加固施工方法.本文在对管棚法在大跨度极浅埋破碎地层隧道开挖中的加固机理研究的基础上,以某大跨度隧道为例,利用三维有限差分法对隧道开挖后的受力、变形情况进行模拟,分别分析了有无管棚预加固措施对拱顶沉降的影响并与实测拱顶沉降值进行比较,得出管棚能显著抑制破碎围岩地层的变形及拱顶沉降,减少隧道初期支护的变形和受力,保证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起点至物资学院站区间盾构接收井横通道开挖跨度15.6m,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二衬施工时,临时中隔墙支撑拆除安全风险很大。本工程采用保留部分临时工字钢支撑,在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水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二衬施工,减少了隧道变形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确保隧道上方管线安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提供了一套适用于复杂环境下地铁暗挖大断面隧道二衬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某火车站雨棚1:100的模型风洞测压试验,研究了9个来流方向下雨棚表面的风压分布。根据测压数据绘制等压线图,得到了该雨棚风压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以Hoek-Brown准则为基础,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建立不同跨度小净距隧道有限元计算模型,对隧道施工过程力学特征及围岩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在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对中夹岩的扰动,并采取充分合理的加固措施保证小净距隧道的稳定和支护结构安全;Ⅴ级围岩条件下隧道的净距不能过小,净距在0.2B时的中夹岩受力情况要比0.5B时危险得多,相应的围岩加固也变得艰难,所以对净距的取值一般不能小于0.5B;采用侧壁导坑法开挖隧道,在开挖下侧土体时对中夹岩柱的扰动比较大,施工中应对该阶段加强观测并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7.
超大跨度隧道开挖跨度大,结构稳定性差,全断面开挖跨度大,不同围岩级别施工工法不同,因此施工转换要求高。以老虎山隧道为依托,对进口段Ⅴ级围岩双侧壁导坑法和相邻段Ⅳ围岩交叉中隔墙(cross diaphragm, CRD)法两种工法施工转换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控制开挖起拱线高程一致,由双侧壁导坑法分部横向采用渐变方法过渡到CRD法,避免工法转换之间的时间间隔,减少了后期双侧壁导坑法临时支撑的拆除对围岩的扰动,从而加快了施工进度;双侧壁导坑法向CRD法转换前后和转换过程中钢架受力都满足规范要求,工法转换过程中施工安全。研究结果对超大跨度公路隧道开挖时施工工法转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跨曲面屋盖风洞试验通用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Windows平台,开发了大跨曲面屋盖风洞试验数据处理的可视化通用分析软件。介绍了针对脉动风压测试过程中的信号畸变处理方法、风压试验数据的表示形式、积分计算整体和局部气动力系数、软件的界面设计、基本的使用功能以及针对具体结构类型所采用的一些提高试验效率简化试验过程的措施,还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已测的风压系数数据进行精细化处理以准确地求取整个屋盖结构风荷载的完整特性。所开发的软件已经受多个大跨屋盖建筑物风洞试验的检验,在该类结构物风洞试验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