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了青藏高原内部那曲地区冰湖和冰川1990、2000、2010及2020年4期边界数据,并分析近30年来该地区冰湖变化的特征与原因.结果表明:那曲地区现有冰湖255个,总面积(27.829±4.62) km2,冰湖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其次是西南部;1990—2020年,研究区新增冰湖72个,面积增长6.14 km2;冰湖扩张趋势明显,具体表现为低海拔地区(≤4 700 m)原有冰湖快速扩张,较高海拔地区(>5 100~5 700 m)新增冰湖集中出现;气温与降水是冰湖变化的关键因素,由于降水与气温分布及变化存在时空差异,冰湖变化呈现“南快北慢,逐期加快”的特征;冰湖与冰川的位置关系也会影响冰湖变化,离冰川位置越近,对冰湖发育越有利,同时与冰湖接触的冰川退缩速率相较于其余冰川有更大的退缩速率,但冰川与冰湖面积变化速率并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与GIS的朋曲流域冰川及冰湖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由于全球变暖,冰川正逐年退缩,随之引发的冰湖溃决洪水已不容忽视,但静态和孤立地研究冰湖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冰湖信息的需求.本文基于20世纪70年代的地形图数据和2000年以来的ASTER遥感影像数据,使用GIS手段矢量化朋曲流域20世纪70年代和近期的冰川及冰湖的空间分布,并进行编目.对于获得的空间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30年里该区冰川面积减少近9%,冰湖面积则增加了13%,在此基础上比较二者的联系和变化,识别出了24个可能发生溃决的冰湖,这为朋曲流域建立一套冰湖溃决预警系统提供依据;同时,对于研究其他类似地区的冰湖溃决现象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冰湖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冰湖分布和变化的特征,对认识冰湖与气候之间关系和研究冰湖溃决泥石流灾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利用1976年、1988年、2001年和2013年四个期次冰川、冰湖的遥感解译结果进行分析,得出1976年至2013年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冰川与冰湖发育分布特征,对念青唐古拉山区东段冰川消融以及气候垂直变化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同时为冰湖溃决泥石流灾害的预测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冰湖溃决事件频繁发生,严重阻碍西藏自治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随着气候变暖,冰川减薄后退,冰川径流量增大,冰湖溃决风险上升。基于西藏自治区东南地区的嘎隆拉冰川径流观测资料,分析了2017—2019年消融期间5—9月冰川径流变化特征,探讨了西藏1931—2020年冰湖溃决事件发生的频次与径流峰值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31—2020年,西藏地区共发生冰湖溃决事件32次,集中在5—9月发生;在旬变化上,极大值频次呈单峰结构,在7月上旬频次最高;冰湖溃决频次与径流峰值流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73,随着径流增大,冰湖溃决发生的频次逐渐增大。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川融化引发的冰湖溃决灾害应引起重视,要加强冰川消融径流观测及冰湖水位的监测,进行冰湖溃决洪水预报。  相似文献   

5.
皖西震旦纪冰川沉积相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研究各种宏微观资料,作者首次将皖西震旦纪冰成宕划出4种冰川沉积相:A.冰川底碛——冰碛砾岩相;B.冰川消融碛——冰碛砾质砂泥岩相;C.冰湖纹泥岩相;D.冰前滨海相。其基本相序为:“C—A—C—D”;文中还对本区冰川形成环境及演化规律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18S rRNA基因V4可变区对西藏廓琼岗日冰川流域3种不同类型冰湖的表层和底层水体进行测序分析,研究冰湖水体真核浮游植物多样性.冰湖中用于注释的序列数碱基占比>97%,表明测得的数据准确可靠.分析结果表明:1)冰湖浮游植物以绿藻门和隐藻门为优势类群,绝对优势种为绿藻门的Chlamydomonadaceae_sp.(0.127)、Chlorophyta(0.112);2)廓琼岗日冰湖水体整体呈碱性,浊度高且范围广,水温偏低,营养盐和叶绿素a水平偏低,湖泊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3)同一冰湖不同点位和不同类型冰湖的浮游植物优势种和群落具有显著差异,冰川融水补给源和太阳辐射的空间差异可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4)冰湖浮游植物优势种和群落与青藏高原大型湖泊具有较大差异,较国外高寒小型湖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表明浮游植物的整体分布及优势种变化在高寒山区小型湖泊水体变化较为一致.研究为调查和认识高海拔冰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提供方法探索和基础信息,为高海拔冰湖水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冰川变化会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资源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通过遥感图像进行冰川提取成为相关研究的主要手段,相比于人工目视解释法会出现的耗时长、效率低、主观因素大等问题,深度学习有着一定的优势。该文基于传统U-Net语义分割网络进行冰川分割,但因受限于冰川训练集缺失,真彩色图像在冰川地区进行分割会有较大的干扰,无法凸显冰川的特征,冰川分割效率较低。因此,利用冰川的矢量数据,基于Landsat 8遥感卫星图像,建立成对的假彩色冰川分割训练集,充分利用遥感多波段图像的优势,强化冰川特征信息。同时,通过添加不同波段组合的假彩色图像,丰富冰川的分割信息,并利用Inception v1深度学习模块将两种特征信息进行融合,提升冰川分割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分割出冰川范围,相比于其他深度学习方法,分割准确性有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冰川滑塌是近年来涌现的一种新形式冰川灾害.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发生10多起冰川滑塌事件,其中高原东北部阿尼玛卿山晓玛沟冰川分别在2004、2007、2016和2019年连续发生4次.利用多序列遥感影像和现有资料的整合统计对近35年来晓玛沟冰川形态、流速特征等进行分析,厘清了4次冰川滑塌事件发生的诱因以及潜在的隐患点.结果表明,4次冰川滑塌发生前期的冰川跃动或末端前进、冰川后缘冰-岩崩、异常高温降水、易于滑动产生的基岩性质等与冰川滑塌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到冰川后缘陡坡区在2000—2011年间发生4次规模较大的冰-岩崩,为多次冰川滑塌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和动力基础.未来几年内再次发生冰川滑塌的可能性极大.2019年冰川滑塌发生后,晓玛沟冰川再次向前滑动;近年来,冰川后缘新发育的不稳定斜坡冰裂隙发育明显增多;斜坡冰流速的变化与下部冰川稳定性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在冰川滑塌发生的相关年份斜坡冰流速明显较快.根据对阿尼玛卿山4次冰川滑塌诱因的分析以及新隐患点的判定,提出结合遥感影像和临近气象站点资料的便易手段,加强对晓玛沟内冰川形态和运动特征等的监测,以及时关注和预测未来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已经发现的冰川沉积和黄土记录证明冷龙岭至少经历了3次冰期的冰川作用,其中倒数第3次冰期与沉积黄土L4(或L5)的时期相当,其时冰川规模最大,随后各个冰期冰川规模逐渐小,即使在倒数第三次冰期,冰川末端也只在达冷龙陇南侧门源盆地的边缘,未能覆盖整个盆地形成冰盖。  相似文献   

10.
冠盖五岳、名驰中外的黄山,在地质时代最后一“朝”——第四纪(300万年前到现在)期间有没有经受过古冰川的“洗礼”,一直是个谜,并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曾引起中国地学界在20世纪里经历了三次大论战而未果。 在地质学上,冰川分现代冰川和古冰川。第四纪古冰川现今已消失不见,只能依靠冰川地貌和冰碛物(冰川运动时的沉积物如砂砾土)这些冰川遗迹来辨认论证。 李四光拉开了冰川大论战的帷幕 我国古代虽有一点零星的地质科学思想,但未形成地质科学理论。地质科学是从西方和日本传进来的。最早来中国作地质考察的是德国人李希霍芳,后来法国人德日进,美国人巴博尔,瑞典人那林、安迪生等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  相似文献   

11.
在地质历史中,地球曾发生过震旦纪冰川、石炭-二叠纪冰川和第四纪冰川3次冰川活动。为研究和预测当今气候,按照岩石学原理和李四光教授创立的确定古冰川的3个标准,研究了渝鄂湘黔毗邻地区的古冰川事件,结论是该区只发生过震旦纪冰川;第四纪时不存在古冰川遗迹,没有发生过冰川活动;为温暖湿润气候。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一号冰川和七号冰川羊背石上冰川擦痕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基岩磨光面上冰川擦痕的级配特征.得出冰川擦痕级配服从指数分布,擦痕级配指数分布的参数可以作为描述擦痕密度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擦痕级配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冰川动力状况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哥伦比亚冰     
《大自然》2009,(4):F0004-F0004
哥伦比亚冰原位于加拿大洛基山脉的Baff和Jasper国家公园的交界处。哥伦比亚冰原的8个主要冰川覆盖了约325平方公里的面积,海拔跨度达365米。每年4月下旬还覆盖着厚厚的积雪。阿萨巴斯卡河、北萨斯喀彻温河以及哥伦比亚河都发源于哥伦比亚冰原。这里是北美洲水文最高点。冰川融水向北流入北冰洋。向东流入大西洋,向南向西流入太平洋。它也是唯一一座冰川融水同时流入三大洋的冰川。因为水中含有的矿物质,积冰呈现美丽的淡绿色。据记载,100年前的冰川与周围的大山一样高,随着全球气温暖化,冰川融化加速。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到。由于冰川消融,山顶的岩石逐渐裸露出来。  相似文献   

14.
冰川是极端寒冷地区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自然冰体,这种冰体在重力或热力作用下沿着一定地形向低海拔地区运动。全球冰川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中低纬度的高山带,如中国西部的中亚高山高原区、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都有大量冰川存在。地球上陆地面积的11%被冰川、冰盖所覆盖,这些冰体储存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青藏高原喀喇昆仑地区却哥隆玛冰川、锡亚琴冰川和巴尔托洛冰川3条规模较大且具代表性的冰川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entinel-1A卫星雷达影像和像素跟踪算法获取冰川表面流速数据,并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和冰川表面流速数据,运用层流理论对目标冰川进行厚度反演和冰储量估算;采用全球冰川厚度产品对反演结果进行准确度评价,同时探讨采用层流理论反演冰厚的内在机制及存在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采用层流理论反演冰川厚度具有较好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冰冻圈动态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86年7月和2007年6月的两期TM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据,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绘制出祁连山八一冰川的消融情况变化图,并对冰川消融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严重影响了冰川的发展,祁连山八一冰川在1986年至2007年间冰川面积减少约59 km2,草地面积减少约129 km2。预计从70年代开始的冰川发展期没有完全到来就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冰川的大面积消融。  相似文献   

17.
冰川是降雪逐渐累积而成的,在此过程中,因为气候变化,累积并不均匀,所以会在冰层上形成条带状的纹路。这些纹路不仅是冰洞的装饰,还是研究古代气候的重要证据。你正站在欧洲最大的冰川——瓦特纳冰原之上。这个巨穴的冰川位于沐岛的东南方,其面积达到8420平方千米,覆盖了冰岛约8%酌领土。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黄河源区冰川的长时序变化,本文选择1995—2020年62景Landsat影像,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数据云处理平台,构建冰川提取的波谱参数,编译自动处理程序,提取覆盖研究区的冰川时序面积,同时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和光学遥感影像,初步分析冰川变化引起的灾害效应。结果表明:气温增高主控下,阿尼玛卿冰川面积持续退缩,从1990年的104.92 km2减少到2020年的92.32 km2,且2011—2020年冰川退缩的趋势相较于2000—2010年明显加快;冰川在退缩—前进—退缩运动过程中存在冰崩风险,易引发冰川泥石流、堰塞湖等链生灾害,且冰川在持续退缩过程中的搬运、侵蚀冰碛物会造成冰川前缘堆积大量松散物质,成为冰缘泥石流发育潜在物源区。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秭归庙河一带的冰斗、漂砾、冰川谷及冰水阶地等冰川遗迹,该古冰川的发现有利证实中纬度地区中低山第四纪时冰川运动的存在.为了探讨该地第四纪经冰川作用,从影响冰川形成的机制(降水、温度和雪线高度)出发,通过与庐山地区的气候特征对比,来进一步阐明秭归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基于庙河阶地中钙结岩中δ^18O的分析,恢复了该地第四纪冰期时的古气温和降雨量,第四纪冰期时温度和降水分别为一3.1~+3.2℃和776~1155mm,这种气候背景条件有利于低山冰川作用的形成,总结出庙河第四纪时的冰期.  相似文献   

20.
帕隆藏布流域位于中国海洋性冰川最为发育的藏东南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加剧,帕隆藏布流域冰川变化极为显著。采用多期遥感影像,对1994~2015年间帕隆藏布流域波密至然乌段的冰川变化趋势、原因及其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余年间冰川总面积减少了451. 72 km2,各冰川每年大约退缩2. 48%~2. 95%,气温升高以及降雨量减少是导致冰川面积持续退缩的主要原因。(2)由于帕隆藏布江南岸山坡所接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更少,但降水却更加充沛,使得帕隆藏布江南岸冰川分布面积及覆盖率远大于北岸,而冰川退缩速率远小于北岸。(3)冰川的不断退缩使得沟道上游大量冻融松散物源在冰雪融水的外动力条件下,进入沟道形成松散堆积物源,导致流域内大规模发育冰川泥石流。由于帕隆藏布江南岸冰川规模更大,导致帕隆藏布江南岸冰川泥石流更为发育。(4)冰川变化动态监测对冰川泥石流机理分析以及预警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