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1-[二-(4-氟苯)甲基]哌嗪为原料,CuBr_2为催化剂,DMF-H_2O为溶剂,经Click反应4h,以46-83%的收率制得了6个含1-[4-二-(4-氟苯)甲基]哌嗪基官能团的1,2,3-三氮唑衍生物3(a~f).其结构均经红外、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所确证.并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测试表明有4个化合物对CDC25B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抑制率高达86.30%,IC_(50)可高达6.68μg/mL.  相似文献   

2.
结合噁二唑优良的电子传输性能,以对甲基苯甲酸和水合肼为原料,经过环化、溴化、醚化合成了一种新型主链含噁二唑单元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重要中间体2,5-二[4-(4-溴苯氧基亚甲基)苯基]-1,3,4-噁二唑,其化学结构通过IR、1H NMR进行了表征.产品总收率22.6%.  相似文献   

3.
以1-(溴苯甲基)-4-氯苯、2-羟乙基哌嗪为原料,合成了2-[4-[(4-氯苯基)-苯甲基]-1-哌嗪基]乙醇,并对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当1-(溴苯甲基)-4-氯苯与2-羟乙基哌嗪的摩尔比为1∶1.10,反应温度115℃,反应4h,收率为88.5%.对目标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以对硝基苯甲酰氯为原料,与水合肼反应制备1,2-二(4-硝基苯甲酰基)肼,该化合物在三氯氧磷作用下脱水环合并用铁粉还原制备2,5-二(4-氨基苯基)-1,3,4-噁二唑,最后以氯化亚铜为催化剂、以邻菲罗啉为助催化剂,在甲苯中与对碘甲苯反应制备目标产物2,5-二[[4-N,N-二(4-甲基苯基)氨基]苯基]-1,3,4-噁二唑.用熔点测定、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及元素分析等手段对每步反应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并测定了目的产物的氧化电位和光电性能数据,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载流子传输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2,4-二氟联苯为起始原料,经酰化、还原、氯代、亲核取代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1-[2’,4’-二氟-(1,1’-联苯)-4-基苯基甲基]-1,2,4-三氮唑.目标化合物为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其结构用红外光谱、1H NMR、MS和元素分析等测试技术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环外亚甲基化合物与腈氧化物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是合成螺异噁唑啉类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7-芳亚甲基苯基-6,7-二氢吲哚嗪-8(5H)-酮1与2,6-二氯苯腈氧化物2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以中等收率合成了一系列新的螺异噁唑啉类化合物3.所有产物均经IR、NMR、质谱以及元素分析确定了其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乙酰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缩合、环合、水解得到5-甲基-4-异噁唑甲酸,再与氯化亚砜、水合肼反应得5-甲基-4-异噁唑甲酰肼(三氮唑类衍生物重要中间体),并研究了温度、原料配比和加料顺序等对合成的影响。化合物6结构经IR、1H-NMR、13C-NMR、MS等确证正确。该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简便,后两步收率为65%,产品纯度达到98%。  相似文献   

8.
在酒石酸水溶液中,以醛和2,2-二甲基-1,3-二噁烷-4,6-二酮为原料,通过Knoevenagel缩合和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了7种5,5-(苯基亚甲基)双(1,3-二噁烷-4,6-二酮)衍生物,收率为72%~83%,通过NMR、MS(ESI)技术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该工艺为制备5,5-(苯基亚甲基)双(1,3-二噁烷-4,6-二酮)衍生物提供了一种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芳醛和硫代水杨酸为原料,微波辐射5分钟,合成了2-芳基苯并[1,3]噁噻烷-4-酮衍生物,该反应具有时间短、操作简便、收率高等优点.目标化合物通过IR、NMR、MS和元素分析等方法确定结构.初步测试了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2-芳基苯并[1,3]噁噻烷-4-酮衍生物有明显地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CNDO/S-CI程序计算了2-甲基-4-亚节基-5-噁唑啉酮衍生物的分子二阶极化率β_(vec).从微观上探讨了该类化合物的取代基的电子性质和取代基位置对分子二阶极化率β_(vec)的影响.结果表明2-甲基-4-亚苄基-5噁唑啉酮衍生物是一类值得研究的非线性光学材料.  相似文献   

11.
微波辐射条件下,以丙酮作用溶剂,1-[二-(4-氟苯)甲基]哌嗪与氯乙酸乙酯反应得到2-[二-(4-氟苯)甲基]哌嗪乙酸乙酯(1),(1)与水合肼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反应得到2-[二-(4-氟苯)甲基]哌嗪乙酰肼(2),进一步在微波辐射条件下由2-[二-(4-氟苯)甲基]哌嗪乙酰肼(2)与取代芳香醛和酮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3(a-d).合成的4个目标化合物通过熔点测定和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确证.  相似文献   

12.
微波辐射SnCl4·5H2O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微波辐射技术,以SnCl4@5H2O为催化剂催化合成了乙酸正丁酯.最佳反应条件醇酸配比为l1.2,催化剂用量为1.4 g,微波功率为450 W,微波辐射时间为15 min,产率95%.实验结果表明适当的微波辐射可以加速乙酸正丁酯的合成反应,而且产率高,操作简便,腐蚀性小.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不同配比的SiC/BiVO_4复合材料,研究了在白炽灯照射下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2∶1型SiC/BiVO_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能力最强,光照60min时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90%;光降解反应速率常数为0.023 1/min,是纯SiC的22倍.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表征了SiC/BiVO_4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特征,初步分析了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14.
微波促进(N,N-二羧甲基)-氨甲基酚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波辐射的方法以酚类化合物、亚氨基二乙酸和甲醛为原料,通过Mannich反应合成了系列(N,N-二羧甲基)-氨甲基酚类化合物,优化了合成条件,在此条件下合成目标化合物的产率和速度都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以氨基吡唑、芳酮醛水合物和丙二腈为原料,醋酸为溶剂,在100℃微波辐射下高效制备一系列吡唑并[3,4-b]吡啶衍生物。此制备方式具有反应快(反应时间为20~30 min)、操作简单、选择性高和环境友好等优点。产物的结构可通过高分辨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进行表征;其中化合物6-氨基-4-(4-氯苯甲酰基)-1,3-二甲基-1H-吡唑[3,4-b]吡啶-5-腈4a的结构经由X射线单晶衍射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一种简易方法制备了较低Ag3PO4含量的Ag3PO4/g-C3N4复合可见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荧光光谱(PL)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Ag3PO4/gC3N4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表征。通过在Ag3PO4/g-C3N4存在条件下甲基橙的光降解反应,考察该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中确实存在Ag3PO4,Ag3PO4的引入对gC3N4晶型结构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其在可见光区的吸收能力和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提高了其可见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简单的石墨相氮化碳(g-C3N4)纳米片自组装沉积法,制备了g-C3N4包裹的SnO2-TiO2纳米复合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g-C3N4均匀地包裹在SnO2-TiO2纳米颗粒上.SnO2-TiO2-C3N4纳米复合材料被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在0.2C的倍率下循环20次后,比容量达到380.2 mA·h·g-1,明显高于未经g-C3N4包裹的纯的SnO2(51.6 mA·h·g-1)和SnO2-TiO2纳米复合材料.在0.1~0.5C的倍率充放电测试中,SnO2-TiO2-C3N4纳米复合材料的比容量仅从490 mA·h·g-1衰减到330 mA·h·g-1,高倍率下抗衰减性能优于同类材料.材料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归功于g-C3N4的包裹处理,这不仅增强了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稳定性,也抑制了锂离子嵌入-脱出时SnO2和TiO2纳米颗粒的体积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以水热合成的钴掺杂Mn3O4作为模板,通过固相反应制备尖晶石LiMn2O4。XRD谱图和SEM照片显示制备的LiMn2O4具有岩石状结构并呈现良好的结晶性,同时Co的引入能够引起LiMn2O4晶格的收缩。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Co含量的增加能够提高循环稳定性但降低材料放电比容量,3% Co掺杂的LiMn2O4在0.5 C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循环后,剩余放电比容量达101.6 mAh·g-1;在10 C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可维持在81.0 mAh·g-1,优于未掺杂的LiMn2O4。这是由于Co的引入能够稳定LiMn2O4晶体结构并抑制循环中的姜-泰勒扭曲。  相似文献   

19.
A close relationship has been found between the standard entropies of elements and their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s. Based on the positions of elements in the periodic table and the variation in the standard entropies of elements, the standard entropies of elements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sum of two functions:S 0=f(N) +f(E), whereS 0 is the standard entropy of an element,N the principal quantum number, andE the number of outermost electrons. And the specific formula isS 0 = 99.05N 1/3 + [0.32(sp −4)4 -119.76] + [-56.56N 1/3+ 0.70(sd ∼-7)2 −42.12] + [−11.95 × 10−4(df-8)−4 -105.70], wheresp, sd, df are the numbers of the outermost electrons in thesp, sd, df regions of the periodic table, respectively. This formula helps reveal the essence of the standard entropies of elements and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r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