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在楚地湖北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蕴藏中,发掘和整理了一大批被人民所喜爱的汉民族机智人物故事,他们大都各具特色,争奇斗艳,使人看了爱不释手。其中,尤以才女钱六姐的故事,新颖别致,独具一格,地域性强,乡土气浓。所以,格外引人注目。钱六姐的故事,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集体创作的结晶;“钱六姐”是人民智慧的代表、理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湖北咸宁市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同广大业余民间文学爱好者一道,挖掘整理出来一批数量可观的,很有阅读和研究价值的钱六姐故事,并且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兴趣,钱六姐故事的发现,为我国机智人物学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本文想就钱六姐故事的形成,钱六姐与其他机智人物的区别,以及钱六姐故事的艺术特点等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刘秋芝 《西藏大学学报》2012,(6):115-120,138
文章将民间故事的类型解析与文化解读结合起来,一方面运用故事类型研究和机智人物故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藏族机智人物故事的亚型及其情节结构。其中巧解难题、斗阎王、公鸡蛋等多数亚型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重叠交融,另有戏谑喇嘛等亚型体现了藏族口头文化的特征。其次,文章还对藏族机智人物故事的民俗文化进行了解读,指出藏族的饮食习俗等日常生活文化是机智人物故事产生、形成的温床,而宗教信仰等历史文化观念则深深地渗入其间,使藏族机智人物故事呈现出鲜明的藏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机智人物故事讲的都是过去的事,它的人物也尽是靠“巧”靠“骗”,没啥意思。我认为这种看法不对。机智人物故事,在民间故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虽然多数是产生于旧时代,其题材以及思想内容也确是多数反映封建时代的。但是,这些故事所表现的基本主题是封建社  相似文献   

5.
<正>下堡坪民间故事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因流传于长江西陵峡北岸的崇山峻岭间——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而得名。这些民间故事是三峡民间文学的缩影,也是古代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在此地区融合的产物。下堡坪民间故事的种类分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和民间笑话五大类。在形式上,多带有诗文、对联的故事,如在刘德方传讲的故事中,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变化过程,意外情况和偶然事件的发生在所难免,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教育机智.教育机智的运用可从六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我国汉族审美意识具有内向性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民族,是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它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汉族审美意识特点之一是具有内向、深沉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初步形成于夏、商、周时代,正式形成于秦汉之际,贯穿汉族的整个历史,一直延续到现在。本文准备探讨一下这种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姐”文化标举了一场喧闹的全民审丑运动,见证了当下社会波诡云谲的众生相。认同危机滋生大众的生存焦虑,社会价值的迷失导致了审丑膨胀。“姐”文化颠覆传统,引发审美紊乱。我们应当理性客观地认识这一现象,感悟姐“文化”的特质,提升精神品位,化丑为美、趋向崇高。  相似文献   

9.
“娭毑”主要流行于湘方言地区,“(女哀)姐”主要流行于客家话地区。“娭”比较准确地记录了湘方言ηai33①的词音;“”是客家人或者说是其他文人专门为客家地区所造的俗字。“毑”字较早出现在《方言》中,“姐”字较早出现在《说文》中,“毑”和“姐”在早期(汉代或者汉代以前)都是指称母亲。“娭毑”和“姐”在词源上是同源的,在使用上、意义上、色彩上和地域范围上则有所不同。比较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源流,分析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可以加深对“娭毑”和“(女哀)姐”的了解,加深对方言称谓词的认识,补充现有字典词典之不足,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汉族民间叙事有神话、传说、普通民间故事、史诗、叙事诗等多种体裁,它们主要以口头形式存在。也有部分散文叙事作品存在于书面记录中。汉族民间叙事以善恶报应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原动力,演化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信奈的多种故事类型。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妖魔鬼怪构成民间叙事的重要内容。此外,某些民间叙事作品格调低下,宣泄人们的阴暗心理。  相似文献   

11.
对蒙古族具有特定区域和族群特性的审美文化进行研究,分析了蒙古族审美文化的生态特性,提出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美的”规定性不只是形式的,更是生态的,符合生态观念的,便是“美的”,这是蒙古族审美意识建立的基础。可以说蒙古族审美文化的精神内核正是它的生态特性,是它不同于西方传统,也不同于汉族传统的审美经验和特性。  相似文献   

12.
《叔叔的故事》是重建新生活的倡议书,是对现实、历史以及小说自身的全面反思。作家不能光在小说中编造文本故事,更应在现实中耕耘自己的生活故事。忽视审美(游戏)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将生活彻底艺术化,便会陷入审美的迷津。苦难主义是对苦难历史的炫耀。如果不能很好地从苦难中吸取经验教训,而是遗忘历史,苟且偷欢,那么终将遭遇到历史的无情愚弄。  相似文献   

13.
都镇湾故事是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流传的民间故事的总称。都镇湾故事的讲述者多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生的中老年农民,讲述故事的传统植根于都镇湾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中。明清时期都镇湾人与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族文化的联系、20世纪都镇湾的对外交通状况以及都镇湾人日常生活的情形,构成都镇湾故事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4.
“娭(母也)”主要流行于湘方言地区,“(女哀)姐”主要流行于客家话地区。“娭”比较准确地记录了湘方言nai的词音;“(女哀)”是客家人或者说是其他文人专门为客家地区所造的俗字。“(母也)”字较早出现在《方言》中,“姐”字较早出现在《说文》中。“(母也)”和“姐”在早期(汉代或者汉代以前)都是指称母亲。“娭(母也)”和“(女哀)姐”在词源上是同源的。在使用上、意义上、色彩上和地域范围上则有所不同。比较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源流,分析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可以加深对“娭(母也)”和“(女哀)姐”的了解。加深对方言称谓词的认识,补充现有字典词典之不足。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巴渠劳动人民创作了大量富有地方特色的笑话故事 ,用以讽世警行和自我娱乐。讽刺笑话揭露世间的假、恶、丑 ,以笑醒人 ;幽默故事给人生带来欢笑 ,见出巴渠人的机智聪颖和乐观风趣。笑话故事中的巴渠妇女形象性格鲜明 ,才智德行胜过男子。人民永远需要讽刺和幽默 ,笑话故事在巴渠大地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6.
歌圩与壮族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凡有机会看过壮族歌圩的人,往往要被那宏大的场而、热烈的气氛所吸引,也被壮家青年男女们动听的歌声和缠绵的情感所迷醉,还将被他们敏捷的诗才和机智的应对所折服。歌圩,是壮族人民所喜爱的审美活动之一,壮族人民从丰富多彩的歌圩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审美字母。歌圩,也以它的悠久历史和斑斓色彩展现着壮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7.
六月十一日晚,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等主持召开的全国民间文学机智人物故事学术讨论会的代表刘德培老人应邀来我校,给师生讲述民间故事。七十三岁的湖北五峰县白鹿庄珍珠山的农民刘德培老人,是我省文化厅  相似文献   

18.
论历史文献中的壮族形象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献在对壮族的书写中大致塑造出了六种壮族形象,它们都是书写者根据汉族的文化价值观念以一种模式化的方式创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三峡情歌选集《郎啊姐》,是科学采录长江三峡民间文化遗产的一种可信可贵的文本。该书选人三峡地区目前最具艺术活力的农民故事家刘德方传唱的民歌真品,言情特征突出,感情色彩、生活气息浓郁,是三峡民俗风情的透镜。  相似文献   

20.
《青年科学》2009,(12):46-47
《喜羊羊与灰太狼》火热登场。几位机智小羊和倒霉灰狼的故事吸引广大小朋友的眼球。你有没有想过,假如你变成影片中的人物,你将会是其中的哪一个角色呢?想知道答案就快来测试一下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