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6年生臭椿根区土壤水浸提液处理刺槐的种子,测定臭椿根区土壤浸提液对刺槐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椿根区土壤水浸提液对供试刺槐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说明根区土壤有化感物质存在;不同浓度水浸提液抑制作用强度不同,其中根区土壤水浸提液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抑制作用最大。水浸提液对发芽率、发芽指数的作用强度较小,对种子活力指数以及发芽后幼苗根伸长的抑制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药用植物米槁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以米槁幼苗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人工控水的方法,经预实验设3个水分梯度:CK(土壤相对含水量(80±5)%)、MD(土壤相对含水量(60±5)%)、SD(土壤相对含水量(35±5)%),研究了米槁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同一实验期内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RWC逐渐降低,电导率、MDA含量、渗透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均增加.而同一水分处理下,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相对含水量呈先大幅下降后小幅回升趋势;渗透物质、电导率、MDA含量和抗氧化系统都呈逐渐升高趋势.并且干旱胁迫越剧烈,米槁幼苗叶片RWC越小,电导率、MDA、渗透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越大,机体抵抗干旱反应越强.但总体而言,米槁幼苗表现出较强抗旱性,对水分条件的适应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3.
研究白三叶化感作用的物候特征和主要部位。在白三叶返青、开花、种子成熟与枯黄4个物候期,用其叶、根-匍匐茎与根际土壤制备成水浸提液,而后处理受体(高羊矛)种子。种子成熟期提取液使受体种子萌发能力与幼苗形态最小。返青与枯黄期提取液使受体幼苗生物量显著降低。叶片提取液显著削弱了受体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根-匍匐茎与根际土提取液抑制作用较弱。当RI0时,RI_(叶片)小于RI_(根-匍匐茎)和RI_(根际土)。白三叶化感作用效应依赖于物候期,生殖生长期白三叶化感作用对受体种子萌发与幼苗形态抑制作用最强,营养生长期对受体幼苗生物量抑制效应最大;叶片可能是最主要的化感物质储存部位。  相似文献   

4.
探讨外来速生红树植物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扩张过程中潜在的化感作用,为其入侵风险评估提供参考.通过室内栽培实验测定拉关木根、枝、叶、果的水浸液在不同质量浓度(0.1,0.2,0.3,0.4,0.5g/mL)下对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各器官水浸液对木榄幼苗生长的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质量浓度为0.5g/mL时,抑制作用最强.各器官水浸液对木榄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为:枝果根叶.各器官水浸液对木榄幼苗叶绿素含量均表现为"低促高抑";木榄幼苗根系活力随拉关木根、叶、果的水浸液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随枝水浸液浓度的升高,木榄幼苗的根系活力呈下降的变化趋势;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大小均随各器官水浸液浓度的升高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薇甘菊叶片水提液对土壤钾素活化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的化感作用, 通过盆栽实验,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薇甘菊叶片水提液对薇甘菊及其伴生植物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根际土壤钾素活化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薇甘菊叶片水提液显著提高了薇甘菊根际土壤的脱氢酶与β-葡糖苷酶活性; 在薇甘菊单种中, 当叶片水提液质量浓度为15.00 g/L时, 薇甘菊的根际土壤速效钾的质量分数是对照(0 g/L)的2.53倍; 而薇甘菊叶片水提液也显著增加了火炭母根际土壤的脱氢酶与β-葡糖苷酶活性; 当叶片水提液质量浓度为15.00 g/L时, 火炭母根际土壤速效钾的质量分数增加了2.03倍, 但其火炭母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其钾的质量分数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表明:薇甘菊叶片水提液能增强自身根际土壤的酶活性, 并且加速土壤钾养分活化; 但薇甘菊叶片水提液的化感物质可能对火炭母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这表明薇甘菊化感作用对其入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伊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ovek)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伊贝母种子萌发及胚根胚轴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浓度处理的伊贝母根际土壤提取物对伊贝母种子萌发均起到抑制作用,对胚根、胚轴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Griseb)原产南美,是一种世界性的恶性杂草.采用悬空气法研究了空心莲子草水浸提液对黄瓜根边缘细胞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水溶性化感物质对黄瓜根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及伤害.黄瓜根长及根边缘细胞的存活率随着空心莲子草水浸提液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根边缘细胞出现部分坏死现象,根尖中PME活性增加,但这种促进效应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8.
研究土壤动物及其与枣树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为枣林生态系统土壤健康提供新的科学理论依据。以陕北枣林土壤动物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茚三酮比色法、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高锰酸钾滴定法、苯酚-次氯酸钠比色法、还原糖测定法分别测定了土壤蛋白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的酶活性,初步研究了枣林土壤动物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及其季节动态。转化酶活性与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春季)和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冬季)、淀粉酶活性与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夏季)及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密度(冬季)呈负相关,其他均为正相关。陕北枣林土壤动物和土壤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土壤蛋白酶和脲酶酶活性与土壤动物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不同浓度(0、0.1、0.5、1.0、5.0 g/L)的1年生、2年生丹参和白花丹参根及根茎水浸液对黄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 丹参和白花丹参根及根茎水浸液对黄芩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表现出相似的影响趋势,即低浓度时促进种子萌发,随浓度增加化感抑制作用增强,浓度为5 g/L时抑制作用强烈。白花丹参根及根茎水浸液对黄芩种子萌发率的化感指数绝对值小于丹参。丹参和白花丹参根及根茎水浸液对黄芩幼苗苗高和根长表现出相似的影响趋势,高浓度时对幼苗鲜重的抑制作用较为强烈。白花丹参根及根茎水浸液对黄芩幼苗苗高和鲜重的化感指数绝对值小于丹参。丹参和白花丹参对黄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双重效应,且白花丹参对黄芩的化感潜力小于丹参。该研究比较了丹参和白花丹参对黄芩的化感效应,可为优化复合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比较了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 (L.) Hitchc.)和蟛蜞菊(W. chinensis (Osbeck.) Merr.)水浸提液对萝卜(Daucus carota L.)和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 Bailey)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结果表明:随着南美蟛蜞菊和蟛蜞菊水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萝卜和菜心的种子最大发芽率逐渐降低;相同浓度下,南美蟛蜞菊水浸提液对植物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抑制作用小于蟛蜞菊;南美蟛蜞菊和蟛蜞菊对植物幼苗的生长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的趋势,其中蟛蜞菊对受试植物的化感抑制作用较南美蟛蜞菊更强.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土壤退化的概念,总结了土壤退化的种类、原因和土壤(地)退化的后果;分析了我国土壤(地)资源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土壤退化的状况,指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中山西高原被侵蚀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福建省旱地土壤的水肥状况,认为土壤存在着退化现象,其主要表现是土壤水分性质不良和土壤养分亏缺,分析数据表明,这区旱地土壤潜在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大部分土壤氮,磷,钾养分供供应不足,土壤贮水库容小,尤其是土壤有效水库容有限,供水能力差,这容易导致和进一步加剧该区干湿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造成的夏秋季节干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土壤水肥状况的原因和因素。  相似文献   

13.
紫色土丘陵区典型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LI-6400-09)对紫色土丘陵区三种典型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进行连续测定.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各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都随温度呈指数增长.在温度较低的冬春季,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明显,温度较高的夏季土壤湿度与林地(桤树,柏树)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性抛物线相关(p<0.05);三种林地中,针叶林柏树林地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相关性最好,当土壤含水量<25%时,随着湿度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增大,之后随着湿度的增大,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减小.各季节的日变化规律表现不一致,冬春两季各林地土壤呼吸都和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表现为先升后减的趋势;夏秋两季,因为较高的土壤温度和表层土壤相对湿度的剧烈波动,各林地土壤呼吸日变化呈现不规则波动.  相似文献   

14.
在大尺度(中国)范围内,季风和降水等因素可能对土壤中挥发性元素汞和硒的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表层土壤中汞和硒差异的关键因子及其贡献率仍未知.分析了干、湿沉降,微生物挥发作用对土壤中汞和硒积累的贡献,结果显示表层土壤汞和硒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全国尺度上,湿沉降对表层土壤中硒的贡献率达到91.5%,对汞的贡献率为4...  相似文献   

15.
盐碱土在经过客土法与新土源法改良后,土壤生态环境会显著得到改善.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强土壤生物活性,能降低土壤盐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通过客土法改良,土壤生物化学作用强度较高。新土法改良后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多,新土源更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6.
选择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的四个主要阶段:灌草丛、马尾松林、木荷林与栲树林,研究其土壤剖面特征和碳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 随演替进行,演替后期土壤机械组成的细颗粒比例增加,土壤容重显著降低,pH值略有降低(但不显著),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10~20 cm层含水率显著增加;(2) 碳密度在演替前期和后期高于演替中期,而在剖面中间层(10~20 cm)最低;(3) 土壤细颗粒比例与含水率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碳密度显著正相关(0.01).可以认为,随着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进行,土壤剖面理化性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自2011年起,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实施人工模拟增温和降水改变实验,2013年7月采集实验区土壤样品,监测土壤物理特性(土壤粒径和pH值)以及碳组分(全碳、有机碳、可提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得到如下结果。1)增温显著改变0~20 cm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增水和减水显著提高和降低0~20 cm土壤含水量,但不影响土壤温度。2)在0~10 cm土层深度,增温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增水降低土壤可提取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减水显著增加土壤黏粒比例和可提取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砂粒比例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在10~20 cm土层深度,增水显著降低土壤可提取有机碳含量。3)增温和降水改变对土壤测定指标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体格局发生趋同主要是因为降水改变,而不是增温。结果表明,在未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降水持续增加的情景下,土壤黏粒比例和可提取有机碳含量的降低可能会进一步对高寒地区的植物生产力以及微生物群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择不同海拔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海拔异质性.结果表明:各海拔梯度土壤均为偏酸性土壤,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有机质含量较丰且在较高海拔位置处含量较高,各海拔高度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较低,全磷含量处于中等以上的水平,有效磷含量处于缺或极缺水平,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属于中等以上水平.各土层的土壤脲酶、磷酸化酶与土壤各养分指标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单一的土壤酶活性指标不能很好地代表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19.
桂林毛村石灰土和红壤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桂林毛村作为研究对象,对石灰土和红壤背景条件下的植物根区土的元素全量、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pH值、有机质、全钙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石灰土的全钙含量较高并为红壤的3倍多,土壤pH值比红壤的高2.16个单位,尽管石灰土K、N a、B、M o和I含量比红壤的相应元素含量低,但石灰土其它元素的含量都比红壤的相应元素的含量高;植物体的大量元素,除K元素之外,生长在石灰土上的植物体内的元素含量都比生长在红壤上的高,至于微量元素,除了Cu、M o,生长在石灰土上的植物体含量较高之外,其它元素含量均是生长在石灰土上的植物比红壤上的低;石灰土的微量元素有效态的含量一般都比红壤的低,石灰土的pH值与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则主要呈负相关(负相关比例为62.5%),红壤的pH值与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关系以正相关为主(正相关比例为62.5%);所以由于石灰土的偏碱富钙制约了微量元素的有效态含量,导致石灰土的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偏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