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桃花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意象类型.<诗·周南·桃夭>的桃花意象原型,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及其审美意蕴.在唐代诗歌中,桃花意象亦得到丰富和发展.明代世风、士风的变化,导致诗歌桃花意象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2.
茶与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宋代文人饮茶成风,并于宴饮赠和之间创作了相当数量的茶诗,这些茶诗同其他诗文一样或明或暗地反映了宋代的世风、士风和文风。一些有代表性的咏茶诗对宋代文人的生存状态、思想倾向、艺术特点等方面都有较深刻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彭秋潭生活于乾嘉年间,以身处卑官而笃于吟诗驰名荆楚。可以说,与他同时代,在整个湘鄂川黔土家地区,在诗词创作成就上能同他匹敌的人不多。他是一个诗人,且是一个土家族诗人,其诗风深峭,追唐宋,逼汉魏,绝浮华,又称得上一位名副其实的性情诗人。  相似文献   

4.
徐习文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1):17-20,24
南朝不同时期诗歌传播方式的变化影响其诗风的演变。从元嘉时期到永明年间,文人诗坛主要由书写传播方式向口头传播方式转变,而不同的传播方式对诗歌的要求也各异。因而两个时期诗歌风貌迥然不同。宫体诗作为永明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大体上与传播媒介有关。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嘉靖初的诗风转向,即由学习盛唐诗转向初唐诗。从三个方面论述唐顺之初唐诗的特点。提出了研究唐顺之的初唐诗,可以更加具体的了解此一时期的诗风转变。  相似文献   

6.
私家园林作为私人领域的范畴,是独立于社会公共政治、道德之外的场所.李德裕的平泉山庄是其私家园林.从山庄的宏大规模、独特收藏、审美造境、文化意涵等角度分析作为宰相家族产业的园林之独特性.李德裕“诗意占有”平泉山庄的“平泉体验”,不同于当时洛阳诗坛的游赏宴饮、园林酬唱,代表了中晚唐苦心经营私家园林却欲归不得、反遭祸患的典型.这种典型对唐代以后的诗风与士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非常著名的诗人、史学家和诗论家。在诗坛上,他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在史学上,他与钱大昕、王鸣盛并称为"史学三大家";在诗歌理论上,他的《瓯北诗话》评古论今,足可称之为清代诗歌理论创新之典范。作为史学家的赵翼,其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诗学思想。对赵翼与乾嘉考据学最重要的三个派别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可以窥探出赵翼思想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东汉后期,官方经学走向衰落,民间私学兴起,子学复兴,学术风气为之一变。受学风及政治情势变化之影响,长期萎靡的士风重新振作。从思想文化根源来讲,学风转变与士风重振,是原始儒学精神复苏并对士人心态及其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乾嘉时期,大量的流犯遣员被贬至新疆.流人们万里奔走进入新疆全新的生态环境后,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历程,以及基于此而形成了新疆流人特有的心态.乾嘉时期,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的新疆流人群体的心态特质具体表现在四方面:喜山乐水、爱国爱疆、哀怨思乡、惶恐忧惧,最终成就别样诗文.怀着如此复杂的心态,新疆流人在新疆独特的生态环境中,适应并接纳新疆本土的文化,对新疆经济的开发、文化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乾隆诗歌不但数量为中国历代诗人之最,而且特色鲜明,后人称之为"高宗体"。"高宗体"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文为诗,诗歌严重散体化,这与乾隆的诗学思想和诗法取向密切相关。"高宗体"以文为诗引起翰苑词臣应制诗竞相效仿,但对乾嘉诗坛整体诗风没有产生太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上博简《诗论》"诗亡隐(离)志,乐亡隐(离)情"是对《尚书》"诗言志,歌永言"的发展,并且在"情"志"的理解上有融为一体的倾向。"情"志"同一的观念可能早于《礼记》而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翁方纲的生平与学术成就.认为翁方纲的"肌理说"及其在创作上的反映是:(1)对王士祯"神韵"的批判及牵制;(2)以"理"和学问为基础的诗学;(3)学术诗:以考据为诗.最后,提出了关于翁方纲的诗学及"学术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唐诗与“五陵少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陵少年"是在汉唐陵寝制度、陵邑文化中孕育出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任侠品质和进取精神,为很多唐代诗人追慕与歌咏。唐诗中"五陵少年"所具有的理想光辉、英雄气质和浪漫情怀,是盛唐气象的有机构成。  相似文献   

14.
猿啼既是唐诗中众多诗人喜爱的一个意象,又是苏珊.朗格笔下的艺术符号。在对猿啼起源与传播的分析中我们会发现:这个意象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含,而且还有着魅力四射的文化意蕴。因此,它被接受与广泛传播是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这个意象的传承与接受使我们体会到诗人炼字造句之深刻用意,也启发我们对诗歌鉴赏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写作出现了个人化的创作倾向.诗人从主题创作到把词语当作诗歌写作的尺度,很大程度上动摇了诗歌写作的根基,显示出根本性的变化,诗歌写作出现了困境,读者理解诗歌有了难度.由此,追溯了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的诗学理论,指出了二者的不同,并认为没有诗人的审美体验,诗歌写作是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开设传统诗词鉴赏与习作课程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能力。本文从三方面探讨了高校诗词课教学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在世体验,主要是“烦”和“畏”两种状态。所谓“烦”和“畏”,就是作为此在的人对存在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虚无性的一种根本性的感受,是一种不在家的感觉。众所周知,李白的诗歌既充满了乐观昂扬的少年精神,也充满了牢骚苦闷。但如果仔细分析李白诗歌的牢骚苦闷的内涵,就会发现这些苦闷并不仅仅来于政治的失意,更来自于他那颗追寻不到精神家园的心灵,亦即来自于他内心挥之不去的“烦”和“畏”。这使他的诗歌获得了厚重的深度,具有强大持久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   

18.
笙本来是一种乐器,本身并不具有构成一种文学意象的条件,但是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笙"和特定的词(字)相结合,渐渐构成了一种具有独特内涵的意象。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时候,我们通常简单地将其注为一种乐器,而没有注意到它作为一种意象存在的文学意义,这就人为地破坏了这一意象的深层意蕴,使文学作品含蓄蕴藉的意味消失殆尽。本文主要讨论宋词中的"玉笙"意象,通过对"玉笙"意象生成的溯源,分析"玉笙"意象的内蕴,并对前圣先哲关于"玉笙"的相关注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三关"说是晚清著名学者、诗人沈曾植的主要诗学观点."三关"说,可以析分为两个层面论说一是诗玄结合、突破诗话的传统,主张通经学、玄学、理学及佛学精华以入诗,拓展诗境;一是因诗见道、提升儒家的传统诗观,基于儒家的人文精神,表达深沉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生命意识.这两个层面先后相连,使诗成为可通玄亦可见道、具有形上之思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不墨守盛唐"几乎成了近代"宋诗派"审美宗趣的最大表征,尽管这一概括显得较为含混不清,却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宋诗派"所取法的诗法家数是以特定的文本为实质内容的."三元"与"三关"说为"宋诗派"主流所孜孜追摹的范型文本,但具体辨绎,各家所宗主的模本并不完全一致,体现出各家不同的审美取向,而其羽翼的多向拓展,又从各方面丰富了"宋诗派"的诗学内涵,也为"宋诗派"开拓出宏阔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