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析了现有的各种具有代表性中药超细粉碎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低温冷脆性原理,开发了新型的中药粉碎技术--"往复冲击式低温粉碎技术",试验得到了该技术主要操作参数--破碎时间、球罐往复频率、球罐往复行程、球罐内钢球填充率、球料比以及钢球直径等--对粉碎效果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2分钟粉碎,对于难粉碎的木本类植物根茎,粒径小于5微米的颗粒质量分数可迭70%;对于较难粉碎的草本类植物根茎,粒径小于5微米的颗粒质量分数可达98%;对于易粉碎的花、叶类植物,粒径小于2微米的颗粒质量分数可达97%,且各种中药极限粒径均达到0.1微米以下.  相似文献   

2.
以La2O3和KBH4为原材料,用微波低温固相法合成LaB6纳米粉末。采用XRD衍射、Raman散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合成产物组织结构和分子振动进行表征。对添加LaB6纳米颗粒的聚乙烯醇缩丁醛(PVB)隔热透明涂层透光特性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固相合成的LaB6结构与其他方法制备的LaB6结构相同,颗粒形状为类球形,其粒径在20~60 nm之间;含纳米LaB6颗粒的涂层对近红外辐射有明显的阻隔作用,在可见光区有良好的透过率;当添加纳米LaB6的质量分数为0.05%时,PVB涂层在可见过光区的透过率可达79%左右,在近红外光区的透过率只有46%。  相似文献   

3.
针对湿法炼锌厂针铁矿渣中铁和锌质量分数波动大、过滤性不佳的问题,通过采集不同锌厂的针铁矿渣样,对其展开系统的表征分析,研究铁、锌在针铁矿渣样中的赋存特征以及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不同厂家的针铁矿渣成分相差较大,但颗粒粒径及铁、锌分布特征相似;铁渣样品中粒径小于38μm的颗粒占多数,且这部分颗粒渣中铁质量分数较高,锌质量分数较低,而对于粒径大于80μm的颗粒,锌质量分数约为30%,铁质量分数仅为15%左右,这说明除酸洗外还可采用分级的方法降低针铁矿渣中锌质量分数;在针铁矿样品中,大部分铁存在明显的富集相,而锌除了存在富集相外,还有一部分呈分散分布;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针铁矿渣、除调控沉铁工艺条件外,还需严格控制中和剂品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球磨参数对NiFe2O4尖晶石粉料的颗粒粒径的影响·通过计算确定了试验所需钢球尺寸,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选择合适的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球磨时间是影响粒径的主要因素,而研磨体级配对粒径分布范围有较大影响·确定合适的球磨参数为:球磨时间36h;研磨体级配35∶40∶25;料球比1∶2;球磨介质的体积分数为75%·  相似文献   

5.
高速撞击流粉碎制备超细HMX和RDX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制备超细奥克托今(HMX)和黑索今(RDX)的新方法及其工艺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悬浮液高速撞击流粉碎法。结果 制得了有效粒径612.2nm,粒径分布236.5~1286.0nm的亚微米级的超细HMX和RDX颗粒。结论 高速射流撞击法能有效地将HMX和RDX粉碎至亚微米。加载压力和处理次数是影响超细颗粒粒度及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加载压力主要影响颗粒粉碎下限。处理次数主要影响颗粒平均粒径及分  相似文献   

6.
齐大山铁尾矿粉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S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激光粒度仪(LPS)研究齐大山磨细铁尾矿的颗粒形貌和粒度分布特征,并以比表面积为评价指标,比较了铁尾矿与水淬高炉渣的易磨性.结果表明:铁尾矿的易磨性远远优于水淬高炉渣;铁尾矿经实验用球磨机粉磨140min后,能够填充水泥粉体堆积结构间隙的粒径小于5μm的颗粒质量分数为62.60%,并且还含有大量亚微米级和纳米级颗粒.  相似文献   

7.
在根茎类中药材力学性能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刀片剪切实验;建立了根茎类中药粉碎理论有效功耗的数学模型.在实验的基础上求得甘草纵向和横向平均单位面积上的有效功耗分别为4.42×10-3J/mm2和11.16×10-3J/mm2.为根茎类中药粉碎工艺和设备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细圆管内纳米颗粒悬浮液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了细圆管内氧化铜纳米颗粒悬浮液的流动特性.试验段的管径为0.68mm、1.01mm和1.28mm,氧化铜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0nm,悬浮液中氧化铜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2,0.04和0.06,分散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质量的分数为0.02。实验结果显示,氧化铜纳米颗粒悬浮液的流动压降比去离子水的大,且正比于其质量分数;层流向湍流转化的临界雷诺数小于常规尺度的数值,且正比于管径。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深水天然气水合物浆液开采管中水力提升的理想工况,对开采管中浆液的速度、体积分数、颗粒粒径和颗粒密度各参数划分12组,基于Fluent软件中欧拉双流体模型,采用SIMPLE算法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对水合物颗粒在管道中的黏度变化编制UDF,并对上述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对比模拟得到水合物颗粒体积分数值与文献试验值,相对误差小于20%,该模型可行.结果表明:管道提升速度越大、浆液体积分数越小、颗粒粒径越小、颗粒密度越小对于水力输送越有利.因此,在满足系统安全性要求的同时考虑经济因素,对于直径300 mm的水力提升管,建议提升体积分数取20%,颗粒粒径取0. 01~0. 02 m,提升速度和颗粒密度分别控制在1. 4~1. 8 m·s~(-1),1 020~1 190 kg·m~(~(-3)),此时提升情况理想,系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颗粒对液-固二相润滑摩擦和温度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研究了润滑油中含有固体颗粒时对摩擦副摩擦和温度特性的影响,试验在HDM20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试验采用3种微米级的固体颗粒添加剂,即Al2O3、MoS2和石墨粉, 在线测量了温度的变化过程和摩擦系数;结果表明,较软的MoS2和石墨粉降低了温度,减小摩擦系数,较硬的Al2O3颗粒升高了温度,容易使摩擦副擦伤;颗粒加入量对温度和摩擦特性有明显影响,在该文研究工况下,1.5 μm的石墨粉质量分数控制在5%以内对润滑有一定改善作用,在1%时效果最好.选用1.5 μm、2.3 μm、4.0 μm、10 μm、15 μm、30 μm粒径的石墨颗粒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从1.5 ~4.0 μm时,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温度变高,摩擦系数变大,从4 ~30 μm时,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温度变低,摩擦系数变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方法对两种不同Ti含量的铁素体基Ti--Mo微合金钢中析出相的尺寸、分布特征、析出规律和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钢中绝大多数析出相为超细碳化物,尺寸小于10 nm,析出相尺寸呈正态分布.随着Ti质量分数由0.072%增到0.092%,析出粒子平均尺寸增大,分布峰值向粒子尺寸增大的方向移动.Ti--Mo微合金钢具有栅格状的相间析出方式,栅格间距受冷速的影响较大,晶内和靠近晶界处的栅格间距不同.能谱分析发现,不同尺寸的粒子Mo含量不同,较大颗粒(50 nm左右)析出相中不含Mo,小颗粒(20 nm)中碳化物是Ti和Mo的复合析出相,且随着粒子尺寸的减小,成分中Mo所占比重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云连药材的水分、灰分和浸出物,为建立云连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X H中水分测定法中的第一法、附录IX K灰分测定法和附录X A浸出物测定法测定。结果:云连药材含水量不超过14.00%,总灰分不高于5.00%,酸不溶性灰分不高于(1.78±0.04)%,热浸法水溶性浸出物量不低于(24.42±0.25)%,热浸法醇溶性浸出物量不低于15.00%,挥发性醚浸出物含量不低于(3.39±0.08)%。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为建立云连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口服液和双黄连片中黄芩甙的含量.具体方法是采用C18色谱柱,以甲醇:水:冰醋酸=49.5:50:0.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紫外光度检测器于波长277nm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黄芩甙浓度在0.05~0.20mg/ml时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8,在双黄连片中回收率为86.70%,RSD为2.27,在双黄连口服液中回收率为97.31%,RSD为2.10.采用本法测定双黄口服液和双黄连片中黄芩甙的含量,方法灵敏,快速,简便,准确,结果稳定,重现性好,能起到控制双黄连片和双黄连口服液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热氧化环境对微米铝镁合金粉活性的影响,研究了雾化微米铝镁合金粉71℃热氧化作用下粒度及铝镁比对活性影响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建模对样品的氧化壳厚度变化进行计算.使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及能谱仪、X光透射扫描等手段,对雾化微米铝镁合金粉进行粒度、形貌、成分测试,利用气体容量法对热氧化后合金粉的活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71℃热氧化环境中,雾化微米铝镁合金粉的活性随粒度增加而降低,随铝镁合金比的升高而降低,但在氧化24 h后,其活性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5.
Recently ,hazardscausedbysuspendedparticu latematter (SPM ) ,especiallybyparticleswithdiam etersmallerthan 1.0 μm (PM 1.0 ) (calledsub mi cronparticles) ,havereceivedmuchattentionintheenvironmentalresearch[1] .Combustion processcaninherentlyresultintheformationofsub micronparti clesanditisamajorsourceofatmosphericloadingofsuch particles .Thesecombustiondevicesincludesmelters,coalcombustion ,waste to energyincinera tors ,andcementkilns .Althoughenvironmentalreg ulationsaredesignedandusedunde…  相似文献   

16.
复合式水力粉碎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有的高压水射流粉碎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复合式水力粉碎装置,并探讨了其粉碎机理。通过试验方法研究了高压水射流功率、研磨介质的填充量和配比、冲击时间等对该装置粉碎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水射流功率对粉碎产品具有决定性影响;研磨介质的填充量和配比影响粉碎效果,研磨介质的填充量存在最佳值;冲击时间越长,粉碎粒度越细,但冲击时间过长则生产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搅拌磨和球磨磨矿产品的粒度特性及其磨矿过程中的比生产率、能耗情况.结果表明:搅拌磨磨矿产品较为均匀,球磨磨矿产品中微细粒和粗颗粒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采用直线和指数曲线拟合搅拌磨和球磨时不同入磨粒度和比生产率的关系,随着入磨粒度的下降,球磨的比生产率下降较搅拌磨明显;采用Walker等提出的关系式,拟合入磨粒度与能量消耗的关系,搅拌磨的耗能增长速率远小于球磨的增长速率.搅拌磨相对于球磨在细磨和超细磨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铜镍尾矿细菌浸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pH值、矿浆质量分数、矿石粒度、细菌接种量、表面活性剂吐温20用量对铜镍矿尾矿细菌浸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铜浸出的最佳条件:pH值为1.5,矿石粒度为小于0.074 mm,接种量(体积分数)为50%以及不添加表面活性剂;镍浸出的最佳条件:pH值为1.0,矿石粒度为大于0.147mm,接种量(体积分数)为25%及不添加表面活性剂.细菌氧化后,铜和镍的浸出率分别达到63.41%和91.74%.  相似文献   

19.
Microrolling experiments and uniaxial tensile tests of pure copper under different annealing condi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grain size and reduction on non-uniform deformation, edge cracking, and microstructure were studi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de deformation became more non-uniform, resulting in substantial edge bulge, and the uneven spread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grain size and reduction level. When the reduction level reached 80% and the grain size was 65 μm, slight edge cracks occurred. When the grain size was 200 μm, the edge cracks became wider and deeper. No edge cracks occurred when the grain size was 200 μm and the reduction level was less than 60%; edge cracks occurred when the reduction level was increased to 80%. As the reduction level increased, the grains were gradually elongated and appeared as a sheet-like structure along the rolling direction; a fine lamellar structure was obtained when the grain size was 20 μm and the reduction level was less than 60%.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微细钛粉的层火灾危险性,采用标准热板测试装置和自制的粉尘层火蔓延实验装置,研究了微米和纳米钛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和火蔓延速率变化规律,并验证了热爆炸理论模型和粉尘层火蔓延速率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钛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随粒径减小而降低,33μm钛粉和60~80nm钛粉的粉尘层最小着火温度分别为>400℃和230℃,与Thomas模型计算结果基本吻合;钛粉的层火灾危险性受粒径影响较大,实验测得微米和纳米钛粉的粉尘层火蔓延速率分别为13.60和500.57mm/s,均大于理论模型计算结果.研究结果对微细钛粉的层火灾安全评价和工业防火防爆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