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OV(metal oxide varistors)被广泛应用在低压配电系统的后续雷击防护中,MOV的应用特性已被广泛研究。但为了便于设计,常常需要借助仿真手段进行初步研究来对MOV进行选型;因此MOV的建模便成了重要的一方面。基于PSPICE,考虑了MOV在小电流区的伏安特性和快速脉冲作用下响应特性,并转化成电路模型,给出了MOV在全电流下的模型;并利用8/20μs冲击电流发生回路和上升时间为2 ns的方波回路进行实测。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这对工程设计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全光纤电流互感器的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光纤电流互感器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非线性动态模型,经过等效近似,建立了全光纤电流互感器的线性离散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对互感器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同时,根据全光纤电流互感器的噪声特征建立了随机噪声模型,然后用不同的随机过程来模拟发生各种随机噪声.仿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是合理的,模拟产生的随机噪声能够反映光纤...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电力电子设备中纹波电流产生的原因,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通过并联副回路来消除主回路电流纹波的方法,首先阐述其工作原理,并使用PSPICE工具对其仿真验证,然后通过硬件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对该方法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金属氧化物非线性电阻(MOV)在不同波形电压作用下之小电流特性,得出其一般规律,给以理论上的解释,并提出了等值电路.  相似文献   

5.
为了能够精确测量MOV(氧化锌压敏电阻)的静态参数,利用HAEFELY PSURGE 30.2冲击波形模块在8/20 μs冲击电流下分别对MOV样品进行正负极性冲击,测量冲击后MOV的静态参数并描绘出压敏电压的变化曲线以及小电流区的伏安特性曲线。根据MOV内部双肖特基势垒模型,结合离子迁移理论,提出了MOV在冲击电流作用后同样存在极性效应,并且在负向测量时伏安特性曲线蜕变较严重;在正负极性交替冲击下,极性效应逐渐消失,但伏安特性曲线同样存在蜕变;在不同极性冲击下的压敏电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为今后精确地表征MOV蜕变程度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罗可夫斯基线圈测量电流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模型,介绍了其量测特性及应用场合,在仿真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验证了用于罗可夫斯基线圈测量工频大电流的积分器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对影响罗可夫斯基线圈测试的参数进行了分析和仿真计算.  相似文献   

7.
根据电流模式控制下Buck-Boost变换器的工作特性,建立变换器的统一数学模型,并基于Matlab/Simulink 仿真软件,分别搭建工作于电流连续和电流断续模式下变换器的仿真模型.通过对电流连续模型进行仿真,揭示参考电流Iref和电感L在不同的工作情况下出现倍周期分叉并最终导致混沌的现象;对电流断续模型进行仿真,得出以输入电压E变化时的混沌相图,验证电流断续模式下混沌现象的存在性.同时为消除这2种模式下的混沌现象,引入PID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设置适当的参数,可以有效地抑制变换器中的混沌现象.  相似文献   

8.
为了寻求合适的MOV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了直流电压作用下MOV内的电流分布与其结构不均匀性的关系.试验表明,直流电压作用下MOV内的电流分布对其结构不均匀比较敏感,而且与MOV之通流容量有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设计搭建了模拟特快速瞬态过电压发生器,并确定了相关的电压、电流测量方法,选定具有代表性的超高压避雷器使用的金属氧化物电阻片(MOV)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研究了MOV在电流波头时间为80~150ns的特快波前冲击电流下的伏安特性、电流陡度的影响关系及阻抗特性。在特快波前冲击电流作用下,MOV伏安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电流波头时间的减小,MOV的电压峰值升高,MOV电压峰值远大于同电流标准雷电波下的电压峰值,特快波前电流冲击波下MOV残压上升约9%~16%;MOV的电压峰值随着电流峰值的增大而增大,而且电流波头时间越短,同一电流值下的电压峰值越高,在特快波前冲击电流波头时间由150ns变化至80ns时,MOV电压峰值上升约为10%~20%;在试验研究的电流波头时间范围和电流峰值范围内,电压峰值出现的时间明显超前于电流峰值出现的时间,呈现感性阻抗特征。  相似文献   

10.
并联型接触器由于各支路电流分配不均匀现象,容易导致其扩容系数与并联支路数不匹配的问题.为研究触头电流的分布特性,通过对并联型接触器触头回路的等效电路分析,并考虑各相接触器之间的电磁影响,推导出各支路电流分布规律模型.利用Maxwell软件建立并联型接触器触头模型,仿真获取各支路电流分布.仿真结果与电路分析保持一致,验证了电流分布规律模型的准确性,进而根据仿真结果推导出扩容系数.进一步地,探讨影响触头电流分布特性的相关因素,为设计并联型大容量接触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