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并没有按理论分析那样如期出现大规模转移现象,而是出现的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滞阻作用和中西部地区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有限与争夺产业转移的盲目竞争进而规模偏小、分散转移等现象,经过对两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与建议,以推进中西部地区更好地承接东部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2.
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首先利用区位商指数对东部10省区需转出的产业进行实证研究;其次利用改进后的梯度系数,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出产业的优势进行分析;最后基于AHP分析方法对中西部产业的对接进行分析,提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该文分析了港南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从宏观上分析了山西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提出了几条建设性对策,以逐渐将山西打造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十余年来,由于西部地区固有的比较优势,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在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转移也给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政策导向与承接对策两个方面,对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和我国产业结构的区域布局调整,国际产业承接和国内产业承接都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在继续采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兼并收购两种产业承接手段外,承接跨国公司项目外包逐渐成为新兴的产业承接方式。目前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仍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仍面临诸多障碍和困难。  相似文献   

7.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有地方政府力量、转移地区的离心力和承接地区的吸引力.在中国区域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力量所起的作用明显强于国际产业转移中市场力量所起的作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面临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能源短缺、发展空间狭小等问题,企业规模投资边际效益递减,而欠发达地区承接地在以上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在转移地区的离心力和承接地区的吸引力共同作用下,发达地区部分产业逐步向欠发达地区大规模转移.欠发达地区承接地政府应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重大机遇,找准产业承接方向,打造产业承接载体,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在思想观念、产业、政策体制、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地进行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8.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西部各省的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有利于缩小其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因此,本文立足于四川本省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四川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现状与不足,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期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作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大省的河南在能源供应、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基本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部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通过分析,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选择,产业聚集区位的选择,培育产业集群适应产业转移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10.
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转移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对它的研究有利用把握转移区和承接区的经济规律,合理制定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政策。本文阐释了产业转移的内在机制,分析了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因素,针对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营造承接环境、打造产业转移基地,推进承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技能培训、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东部旅游业的发展证明,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于由旅游产品的特征和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力所构成的竞争优势。东部旅游地带开发了丰富的旅游产品,满足了不同的旅游需求;旅游产品的化底蕴深厚,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层次,满足了旅游消费中的化需求;旅游产品的结构层次完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力强,使东部地带旅游市场充满活力。这些竞争优势使东部地带旅游业的发展始终处于我国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2.
国家对百色的发展定位为,打造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百色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新兴铝工业基地,其发展始终离不开土地。因此,在实施工业兴市的战略中,由此产生的工业基地建设,包括矿产基地建设、能源基地建设、交通运输、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都涉及到土地流转所产生的问题。协调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对实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和民族大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基于"谁消费、谁生产"的原则,构建资源占用变动的指标来定量评估产业转移,进一步将产业转移分为传统的基于生产份额变动的显性转移和考虑消费变动的隐性转移。对我国30个省份3个主要水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7年期间造纸及纸制品业主要向东部地区转移,且主要为生产份额扩大的显性转移;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也主要向东部地区转移,但以生产产品更多地为其他地区所消费的隐性转移为主;农副食品加工业则主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且显、隐性转移均较明显。不同产业表现出不同的产业转移特征,未来应制定差别化的产业转移管制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贸易将导致隐含碳排放转移,与研究较为丰富的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成果相比,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尤显不够,导致地区间生产者与消费者碳排放责任不明确,不利于区域间协作减排.本文利用2002,2007年中国8大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在核算区域间贸易流量的基础上,探讨了隐含碳排放转移空间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消费基础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转出区集中在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北部沿海等区域,而西北、东北等地区是主要的转入区;出口驱动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转出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京津等地区,而中部、西北、东北等地区是主要转入区,且相比消费型隐含碳排放,出口驱动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总量要小得多;在行业上,消费基础和出口驱动隐含碳排放转移较大的行业都集中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化工业、采选业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因此,应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责任"的区域协同减排政策,并推进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区域旅游竞合是区域旅游共赢的有效途径。地处滇黔桂结合部的百色市具有参与区域旅游竞合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百色市应根据区域地脉文脉尽快整合市内分散的旅游景区,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培养和引进各层次旅游人才,不断提升自身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10年中央援建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的召开,新形势下新疆各行业的发展将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应认真分析本行业的优势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机遇到来时及时把握,在挑战来临时迎难而上,争取本行业在新形势下有较大的发展。同样,对体育旅游行业的影响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新疆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其天然丰富的自然资源、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良好的旅游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旅游客源单一、严峻的安全局势、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缺乏、宣传力度及开发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方面的不足。在国际、国内体育旅游行业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新疆体育旅游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精品旅游项目和线路;提高景区景点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在充分发挥天然资源优势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方式加大旅游景区的宣传及影响力;并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争取为新疆体育旅游业尽快走向繁荣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7.
百色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著名的起义,它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是百色起义成功的原因。“天时地利人和”包括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百色独特的地理环境、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右江地区群众的拥护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六安市的资源禀赋条件及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趋势做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在此基础之上,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SSM)对该市2005至2010年29个产业部门的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及竞争力偏离分量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对其主导产业进行了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六安市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及通用设备制造业在定量分析指标上具有显著优势,同时拥有优越的资源依托条件,有利于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最适合作为现阶段的主导产业.采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并结合区域的资源禀赋条件及所处的宏观经济背景对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的主导产业进行选择是可行的,有效的.可从完善产业链,维护资源优势,注重科研创新,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四个方面着手促进六安市主导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9年福建省政府在省内部署了泉州、南平、三明、龙岩四个陆地港建设项目。与其他三地相比,龙岩陆地港区位优势突出,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但交通条件优势不明显,外联内放意识不够,政策资源利用不足,对周边地区货源吸引力不足。因此,龙岩市需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建设,强化区域协作意识,提高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挖掘政策潜力,促进陆地港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