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以及表征景观格局变化常用的一些景观格局指数,指出景观格局分析在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中具有的现实意义;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对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吴江东部地区为研究区,利用2000、2003年TM遥感图像解译的景观类型空间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基于Fragstats软件平台,采用景观指标和梯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景观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总体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2)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差异明显;3)土地利用景观梯度分析能够反映城市化快速发展对景观类型重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选取海口市滨海旅游区作为研究对象,以1991,2001,2008年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技术,提取了海口市滨海旅游区1991-2001-2008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并结合GIS技术手段、景观格局指数及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LUCC景观格局特...  相似文献   

4.
利用Landsat ETM+遥感影像数据和最大似然分类方法完成了陕西榆林地区2010年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并结合1985、1995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与景观格局变化所引起的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差异增大。从时间上,研究区林地面积增加,耕地和草地减少,生态保护措施改善了当地土地覆盖状况;未利用土地和建设用地增加,土地退化现象依然存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从空间上,研究区东南部林地面积增加,土地利用/覆盖结构得到很大改善,而西北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导致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增加。景观格局以1995年为转折点,整体景观格局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湄洲湾南北岸规划中的北岸区域景观进行格局研究,本文根据2000与2010年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得到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再运用ArcView软件对分类后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进行景观指标和景观格局的分析,根据区域景观分析的量化结果,综合分析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并结合区域规划,探讨其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湄洲湾南北岸规划中的惠安县区域景观进行生态评价,本文根据2000与2010年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得到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再运用ArcView软件对分类后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进行景观指标和景观格局的分析,根据区域景观分析的量化结果,综合分析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结合区域规划,探讨其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景观格局数量分析方法,利用1998年、2005年和2008年3期TM遥感影像对渭河下游沿线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渭河下游沿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除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外,草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均呈现减少的总体趋势,耕地先增加后减少.景观格局分析表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研究区景观内部聚合度先减少后增加,景观异质性先上升后下降,各景观斑块之间的面积差异先减少后增加.渭河下泄水量的持续减少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渭河下游沿线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遥感数据的支持下,运用Markov模型和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对呼伦湖自然保护区1999-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7年期间,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草原退化、水域面积萎缩、土地沙化面积增加等.通过分析该期间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与呼伦湖水位的历史数据发现高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沙地、水体类型面积的变化与呼伦湖水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景观空间的连续性变好,景观的形状都向着简单化和稳定性方向发展.景观指数计算结果说明,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内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小斑块数量有所减少,破碎化程度降低,各类型景观分布有成片趋势.人类活动的干扰是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吉林省西部地区近23年景观分布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吉林省西部1990年、2000年、2013年三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析,对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景观指数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吉林省西部景观格局分布特征,并探讨了造成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类型中旱田面积最大,为整体研究区的40%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吉林省西部土地盐碱化、沼泽退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旱地面积逐年增加,而沼泽地和水田逐渐被沙地大量取代;在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指数的统计分析中,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周长面积比、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分离度指数都呈下降趋势,而邻近度指数、蔓延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这些指数变化不同程度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于吉林省西部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在造成当前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中,自然因子是基础,人文因子起催化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研究区经济开发力度的加大,人文因素的作用不断加大.该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西部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准确把握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文化区景观格局变化,是实现民俗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得到土地利用数据,计算相应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2000―2018年通道侗族自治县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中,耕地和林地呈现出减少趋势,其他类型呈现出增加趋势﹒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动态程度表现出差异性和阶段性,其中,耕地的动态度变化最为明显,而林地的动态度变化最弱;2000―2015年动态变化不明显,2015―2018年动态变化较为明显﹒不同类别的景观格局指数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斑块密度、多样性、Shannon均匀度等指数均表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结合度指数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分离度指数表现出先增长后减少的态势,蔓延度指数表现出逐年减少的态势﹒因此,研究区未来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景观增加人类福祉﹒  相似文献   

11.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土地可持续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土地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而新兴的景观生态学其理论核心涉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思考,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思路的一次有益拓展。在分析景观、景观生态学与土地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等级尺度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等基本理论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相对均匀度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分维数和景观连接度指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标对长春城市建成区内的主要公园绿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为城市景观规划、生态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相对均匀度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分维数和景观连接度指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标对长春城市建成区内的主要公园绿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为城市景观规划、生态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多功能土地利用 应对未来景观福利和服务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书是2005年在爱沙尼亚塔图市(Tartu)举行的未来景观网络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集,大会主题是“多功能土地利用:应对未来景观福利和服务需要”。传统的土地利用重视土地的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是同产品产量密切相关的,在对土地的改造中,为了方便运输和管理,大面积种植一种粮食,往往将不同景观特征同质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0年山西省1∶10万土地利用数据,在ArcView和Fragstats软件支持下,对山西省土地覆被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内6大景观类型中,以耕地(39.16%)、草地(29.25%)和林地(27.90%)为主;区域景观多样性偏低(1.234),破碎度指数偏高(0.92),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偏大(2.18),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就耕地、林地和草地3类植被景观而言,平原旱地为耕地的主导类型,分布较为连续,其它旱地面积较大,但质量较差;林地较为完整,疏林地破碎度指数(1.33)和平均斑块形状指数(2.13)较大;低覆盖度草地(48.8%)在草地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山西省娄烦县岚河流域1995和2004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化土地现状图,采用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县土地利用/覆被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牧业用地和水域呈持续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工矿和交通用地呈上升趋势。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995-2004年间区域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变化是耕地面积越大,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和分离度越大,而优势度在减小,破碎度在增大。因此,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的格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向不利用于岚河上游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结构决定功能,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格局入手开展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其变化的定量研究,对于区域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结合GIS及Fragstates软件,从景观级别和土地利用类型级别两个层次上,对2000~2007年间恩施州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该区域土地利用系统景观多样性降低、稳定性下降.为维护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应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作,防止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逆向演变.  相似文献   

18.
以RS和GIS为技术平台,以LCS为指导理念,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定量分析和研究1986-2000年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动态变化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对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的时空动态变化程度、变化方向、变化形式以及景观格局变化和景观转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沼泽湿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后5年年均缩减速率是前10年的28倍; 景观动态变化方面,前10年沼泽湿地景观斑块变化剧烈,后5年变化相对平缓; 15年间沼泽斑块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但沼泽景观破碎度不断上升,斑块的形状变得越来越不规则,边界扩散程度加强,斑块越来越复杂.沼泽景观转化特征分析表明,沼泽湿地土地利用方式不当和研究区气候变干旱,是沼泽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而沼泽景观扩张的主要因素也是气候变干,使部分湖泊退化为沼泽; 洪水淹没了部分草地并使部分河水漫过河道,是导致沼泽景观扩张的另一原因.沼泽景观在收缩与扩张双驱力的影响下,形成独特的景观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9.
以长江上游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区域,以1980年、1995年、2000年3期的下垫面信息数据采集与处理为基础,在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选取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计算嘉陵江流域景观破碎度、规则度、优势度以及均匀度在1980~2000年期间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这20年间,嘉陵江流域的整体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变大,人类干扰程度增加;景观的规则性越来越差,景观结构越来越复杂;景观优势度变动较大,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增大,没有明显的优势类型,各组分在面积上均匀分布.此结果为今后嘉陵江流域水沙资源时空变化规律及研究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年、2004年2期TM遥感图像,对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4年间草地、林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大,耕地略有变化;(2)全市土地总体利用程度居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且有增加趋势;(3)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体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动态度都比较大,说明人类影响较大,(4)景观格局分析表明,整体景观的破碎化和异质化程度都有所增加,景观分布呈现出更为简单并集中连片的分布趋势,(5)生态环境效应分析表明,整体生态环境及各旗县的生态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山地、丘陵分布广泛的旗县改善程度要高于以平原分布为主的旗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