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实验项目"一刀切"、实验项目偏离实际应用、无法实时掌握学生实验状况等问题,设计了"实验预约系统"、"实验监控系统"、"作业自动评判系统"等多级开放式实验网络平台,实现了自选实验项目、实时监控实验教学过程和作业自动评判等功能,有效提升了计算机课程实验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旅游系统"的提法已被学界所认同,但关于旅游系统的定义、组成、结构、功能、特点等基本方面并没有达成共识。在本文中,笔者就目前还比较常提到的两种旅游系统模型作了比较分析,期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而更加明确旅游系统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3.
详细介绍了NEP980"数字化变电站"的系统架构,并对NEP980"数字化变电站"的优点进行了细致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是理解六种语言学的前提。本文针对有的学者对索绪尔"系统"理论的一些误读,从"语言与言语"、"共时与历时"、"内部与外部"等几方面对"系统"说进行探讨,并重申"任意性"是符号的基本属性,期于能够对经典理论进行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5.
以"大智移云"为代表的新技术改变和重塑了财经领域的内涵和外延,引发、催生了"新财经",也对传统的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转型要求。笔者所在大学顺应时代需求,创新性地提出"新财经"教育改革。通过对"新财经"教育改革的背景、概念、特征和目标系统进行分析,认为在实施"新财经"教育改革之前,必须明确由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等构成的目标系统,才能明确"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方向,充分调动全校人员的改革积极性,加快"新财经"教育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虎,是百兽之王。在世界各国文化中,虎被视为威严、勇猛、顽强的象征,因此很多武器装备的名字或昵称都带"虎"字。虎年来临,我们盘点一下这些"铁老虎"吧!"反恐快虎"--"燕京卫士"虎式装甲车"燕京卫士"虎式装甲车是我国装甲车,是在俄罗斯虎式装甲车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作为现代反恐利器,它包括3门运兵型和5门指挥型,各车型都可以加装通信系统、观察系统、瞄准系统、摄像取证系统,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7.
加快“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培养高质量人才,迫切需要对电子信息类的主干课程"信号与系统"进行深化教学改革。根据国家精品课程指标评价体系,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实际情况,提出加快"信号与系统"课程建设的一些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强化师资队伍、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课程网站、改革教学模式、进行行动研究、建立评价体系等,旨在加快我校"信号与系统"课程精品建设。  相似文献   

8.
区域人力资源供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社会之间存在着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交换,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系统的熵值增加,系统运行变得不稳定,根据熵与系统有序性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构造耗散结构系统熵模型并测定熵值的变化,就可以反映出系统运行的有序程度。研究发现,区域人力资源供给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其发展的有序性可以通过反映内部结构的"关联熵"和反映系统动态运行的"运行熵"来判断。因此,建立区域人力资源供给系统熵分析模型,通过"关联熵"和"运行熵"来对系统有序性进行测定。利用辽宁人力资源供给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供给有序性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9.
根据Android的平台特性以及WiFi的技术特点,建立基于Android平台、WiFi以及智能手机等技术为核心的签到系统,能够有效防止签到过程的"代签"、"漏签"、"排队"等现象,可以应用于校园考勤、公司管理、小型会议等。  相似文献   

10.
艺术体操训练系统诸多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核心因素。人的因素中,运动员和教练员最为突出。运动员是技术水平的"显载体",是训练系统中的主体。教练员是技术水平的"隐载体",是训练系统进程的掌控者。通过分析对作为"显载体"的运动员提出了形体容貌、专项体能、智力心理把持等多方面的要求,对"隐载体"的教练员提出了精通规则、熟知各类技术规律、掌握多种有效教法等要求,为艺术体操项目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材,跟踪评估等,提出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联合国《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明确指出,减轻灾害风险是全世界的当务之急,但是在区域和地方尺度上落实国际层面的努力与共识,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需要针对区域灾害与社会经济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综合考虑“一带一路”区域的自然灾害特征性、孕灾承灾环境多样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性等现状,提出了“一带一路”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协同管理模式。它是一种多层次、多元主体协同、覆盖灾害风险管理全周期,以域内国家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高层制定框架协议引导,吸引多元主体参与的灾害风险协同管理的模式。协同的内涵体现在:管理主体的协同、上下管理层级的协同、利益相关方的协同、灾害风险管理各环节的协同等方面,即纵向协同、横向协同和链式协同,达成最大共识,汇聚各方资源,提高“一带一路”区域抵抗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助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75个县域农村危房改造为例,通过专家咨询法等,确定了抗灾能力的评价指标,计算得到了各县的抗灾能力,结合县财政收入水平,将县域分为I~Ⅳ类区域.根据4类不同区域对政府投入的需求度,探讨了已开展危房改造县的政府投入的合理性.最后,根据这4类区域的不同特征,提出了包括居民自建、政府投入、移民安置和农房保险在内的开展广西农房改建的综合模式,以期为农村防灾减灾以及灾害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儒家仁政思想、中国古代天命思想和佛教慈悲思想影响,统治者秉承汉代遗风,以政府行为为主,通过安置流民、赈灾济荒、医疗救恤、社会养老、军人优抚等手段来实现社会保障。这些保障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社会弱势群体,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发展社会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给出了自然灾害的新定义,即灾害=自然现象+不当的人地关系。介绍并探讨了美国环境灾害的社会脆弱度地图在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规划等方面的作用。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剖析灾害,回顾美国灾害管理的百年历程,总结其利用城市规划手段防灾减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2个方面综述了城市防洪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工程措施防洪能力主要从堤防、河道、湖泊调蓄、水库调蓄、分蓄洪区、排水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承灾能力7个方面进行评价;非工程措施防洪能力主要从预测预报预警能力、救援与恢复能力、社会基础支持能力、灾害管理政策法规及科普宣教能力4个方面进行评价.对防洪减灾能力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是评价城市防洪减灾能力较为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沿线是地震、干旱、洪水等灾害的高发区域,防灾减灾需求强烈,但关于该区域的防灾减灾数据和信息服务能力相对滞后。面向防灾减灾知识服务需求,阐述了知识服务的起源和知识服务系统的主要特征,构建了以全球灾害元数据库、防灾减灾知识网络和知识服务系统门户为核心的防灾减灾知识服务框架,建立防灾减灾知识服务系统,并分析了灾害元数据标准、灾害数据产品、灾害知识应用、灾害案例共享等基础应用。重点介绍了目前防灾减灾知识服务系统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典型应用,包括孕灾环境基础数据知识服务应用、耕地干旱水平时空展示专题知识应用、蒙古国孕灾环境土地覆盖全要素数据服务知识应用、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历史灾害知识应用和中蒙俄经济走廊草地产草量知识应用。从基于知识组织的灾害数据管理、基于数据共享的灾害资源导航、数据驱动的灾害信息产品、人工智能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面向应急的快速灾害制图和社交媒体灾害数据挖掘6个方面进行了知识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应急管理角度探讨地震应急信息的作用,并结合个体面对灾害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四个影响因素:灾害意识、灾时行为、灾害认知和社会支持,论述有效管理地震应急信息的关键技术对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护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双重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日益恶化、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而汶川大地震直接促成中国"防灾减灾日"的设立。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迫切需要改变地质灾害防治"重灾后整治、轻灾前预防"的传统安全性思维。本文分析了地质灾害防治从传统安全性思维到风险思维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议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相关研究,注重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质灾害风险思维的培育,特别强调以"防灾减灾日"为契机,不断提高公众的风险思维和防灾减灾意识,构建地质灾害风险文化,最终促成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减灾管理体制及调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减灾工作历史可分为经济性减灾,半经验半理论性减灾和综合减灾三个阶段。40多年来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纵向分散减灾管理体制,取得了巨大的减灾成就,但现行减灾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减灾工作的需要,提出了调整设想。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民生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威胁之一。基于防灾减灾的文献回顾和现有防灾减灾机制的梳理,解析了“一带一路”沿线跨境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发现:(1)跨境防灾减灾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重视,国际研究相对成熟,更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的作用,强调建立评估体系对跨区域灾害进行评判,以完善防灾减灾预警机制;国内研究总体处于起步状态,主要集中在对跨境防灾减灾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对策及跨境防灾减灾合作机制研究。(2)现行的跨境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机制主要集中在联合国主导的国际减灾合作机制、防灾减灾的高层互动与外交对话机制、国家间防灾减灾制度框架与管理体系对接、防灾减灾技术与预警的共享机制等4个方面。(3)中国与沿线国家仍需从加强政治互信,建设综合防灾减灾平台,建立合作协商机制,防灾科技走出去等方面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