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以2015年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和陕西省首届全民操舞大赛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等方法,对2015年陕西省与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的竞赛内容、竞赛办法、奖项设置、参赛组别人数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对比,深刻剖析陕西省健身健美操运动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差距,为陕西省健身操舞运动的良性发展提供依据,使其向更加科学完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沈兴珠 《甘肃科技》2009,25(16):161-163
采取现场统计和访问的办法,对甘肃省第一届大运会健美操比赛参赛队伍、参赛项目、比赛结果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甘肃省高校健美操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加强教练员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提高的同时,要加强学校对健美操代表队的投入与建设,不断完善比赛机制,多组织比赛和表演,从而增加各院校间舶信息交流,促进高校健美操项目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具有规模大、创新多、特色浓的特点,为历届民运会参赛项目及参赛人数之冠。随着我国民运会表演项目数量的日趋增多,竞赛中原有的分类体系及评分标准已不能完全满足比赛需要,竞赛的公平性、合理性受到质疑。部分表演项目存在体育活动特征不明显;表演项目类型不突出;竞赛规则简单化问题。提出应严格赛前审查;淡化评奖制度;建立合理的分类体系及评分标准。根据项群理论表演项目可以分为:竞技类、技巧类、表现难美类、表现对抗性类、表现民族区域特点的综合类五种。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中国武术散打实战比赛的人数、规则、级别、场地、技法招术、运动员性别和年龄及组别、级别的发展问题,分析了中国武术散打的传播、推广途径和方法。认为中国武术散打比赛将突破现有参赛人数、规则、级别、组别、场地、运动员性别和年龄的限制,成为多人、男女同场竞赛,赛制灵活、规则易于操作、场地扩大、多种比赛形式并存的赛事;在学校开展中国武术散打教育,使之成为学生的体育课内容,组织不同级别、形式的赛事,以普及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发挥使领馆和武术明星的作用,建设中国武术散打运动项目城市群和海外兵团,通过与其他民族搏击项目的交流,不断创新技法招术,促进其走向世界,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通过对近两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比赛呈现的参赛内容、参赛单位性质及人数、奖项设置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综合分析和研究,探索我国健身健美操运动的发展现状和其发展方向,为我国健身健美操运动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座谈交流和数据统计等方法,对广东省第八届大运会篮球裁判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历届大运会都有篮球项目,而且参赛队伍越来越多;第八届大运会篮球项目只有粤西地区未抽调裁判员;国家级以上裁判员有16人,占23.88%,其中女性3名;裁判员基本以中青年为主,体育教师49人,占73.13%,职业分布较为均衡合理;副教授以上职称22人,占32.84%,说明裁判员整体素质较高.赛前首次对教练员和裁判员进行了培训学习,为本次赛事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基础.为进一步探讨广东省篮球裁判员发展思路,更好地为今后省大运会篮球裁判员选派和大学生篮球运动开展,拟为广东省篮球裁判主管政府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2015年、2016年两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中民族健身操舞项目的相关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了民族健身操舞类项目的参赛人数及单位、参赛组别、竞赛内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了中国民族健身操舞的发展趋向,为中国民族健身操舞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2012年全国全民健身操总决赛比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强理论研究,丰富项目内容,合理分类竞赛项目,重视规定动作,鼓励自选动作,合理设置奖项,更加细化规则,更加大力的进行社会宣传及加强基层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的工作,将是未来我国更好的开展全民健身操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2007年新疆大学生、中学生健美操比赛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7年新疆大、中学生健美操比赛参赛队伍、参赛项目、竞赛成绩、竞赛规刚等相关因素的研究,分析目前自治区大、中院校学生健美操运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是华东地区首个举办省级师范生技能竞赛的省份,对其已经举办的10届比赛规程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参赛人员、比赛分组与比赛项目3方面入手探究。根据其变化趋势对师范生技能竞赛的赛程与效应提出思考与建议:扩大参赛人员范围,对各个学段的师资培养都应给予足够关注;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改进比赛项目设置;普及信息技术应用,多媒体设计应全科化;持续发挥比赛效应,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相似文献   

11.
武术的"博大精深"并不是一种虚幻的东方概述,在自身的社会属性和文化特性之中,根据武术门派、自发性武术社团和学校武术的社会构成,对武术进行了逻辑分析;武术的社会化是一个具有文化认同机制、社会矛盾转化和现代传承渗透的社会格局形态,并且由于相互间的有机联系,对于武术社会化的解读,是通过武术特殊的文化体验模式进行交流与沟通的。  相似文献   

12.
曹红敏 《长春大学学报》2014,(12):1772-1775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傩与武术之间的异同,认为傩与武术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但二者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即傩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武术则是一种技击搏杀术;文化的相互交织又使二者有着共同的文化特点,表现在人的需要即社会性、血源性即家族性、神秘性即宗教性、封闭性即地域性、娱乐、观赏与健身方面。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去,对黄石市中学武术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武术教材内容设置较为合理;武术教材执行不容乐观;武术课教学内容设计较陈旧和单一,教学时数偏少;领导重视程度不高:武术专任教师缺乏;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改进对策,为黄石市中学武术健康发展和普及提供参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四大名拳之一的形意拳,是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演化发展出来的新拳种。通过研究形意拳的起源、传承、流派的发展历史,对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推广全民健身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武林大会”对传统武术商品价值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央视“武林大会”的成功播出,促进了传统武术商品价值的开发。在商品社会,传统武术与竞技体育一样具有商品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传统武术的商品性,并对“武林大会”商业化发展的原因进行了阐述,最后分析了“武林大会”在还原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推进中华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有益贡献。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佛山市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佛山传统武术时发展对策:重视“武术之城”品牌的打造,逐步实现武术产业化.设立佛山市武术文化建设财政扶持专项资金,建设“佛山市武术博物馆”和让传统武术走进校园等。  相似文献   

17.
武术蕴含了中国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体现着华夏儿女的智慧和精神风貌,“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承”成为武术研究的重点。世界影视光环下的中国功夫展现了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武术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一张独具魅力的名片。随着影视和武术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影无武不关,武无影难成”的态势。透过武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武术文化和武侠影视的互动发展关系,阐述武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在80年代进入我国高校进行推广教学,为武术的推广和传承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中击,现有的武术普修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大学生习练武术的需要,武术段位制是武术传承、推广、普及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中国武术段位制改革与高校武术教育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通过对大理学院武术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及对武术段位制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梳理分析,分析认为,武术段位制内容引入大理学院武术教学不仅具有必要性,且可行性极强,并针对其实施过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福建南少林武术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南少林武术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制约南少林武术发展的客观因素.研究认为:带徒传艺的模式仍是南少林武术主要的传承方式;南少林武术在少林寺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南少林武术赛事的随意性较大,影响力较为匮乏;南少林武术已经成为福建武术对外交流的代名词.提出如下发展对策: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把南少林武术上升到文化的层次来对待;定期举办南少林武术赛事,完善赛事规则;加大裁判员、教练员的培养力度;在各级学校中推广南少林武术,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制定南少林武术发展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学校武术教育内容、方法、传承路径的分析,结合当前传统武术发展中主要存在的传承人流失、传承方式单一等问题,来探讨传统武术的民间的传承与现代学校教育模式有机结合的新途径,以实现学校传统武术教育的传承,达到对传统武术的整体保护、活态保护的目的。这将对指导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传统武术与体育与健康课的有机结合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