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地被层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组成地被层计有维管植物44科78属114种.蕨类植物优势度最大,里白占绝对优势.草本植物39种,以世界分布科和地面芽植物为主,常绿种类占84.6%,未见亚洲和北美洲间断分布属的地理成分.乔灌木幼苗51种.80%的苗量集中于4~6个种中.藤本植物24种,草质藤本占25%,落叶种类占42%.啮齿类动物对乔木优势种种子损耗作用最大.地面苔藓植物(22种)与枯枝落叶构成镶嵌分布,发育较成熟的群落中活地被层低矮、稀疏、盖度小、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乔灌木幼苗密度大,苔藓种类多,盖度大.死地被物存在枯死物和凋落物的区别,枯死物主要由里白枯叶构成,滞留于地被层中  相似文献   

2.
依托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森林转换研究平台,在凋落物高峰期选择立地条件相对一致的以米槠为建群种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以及米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森林地表凋落物量及其组分(叶、枝、果、其他)与分解程度(未分解层与半分解层),并分析米槠凋落叶的物理性状差异。结果表明:天然林转换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后凋落物现存量分别显著降低了33.03%和63.19%,凋落叶占总现存量的相对比例分别下降了5.72%和4.85%,但凋落枝和其他部分的相对比例略有上升,改变了地表凋落物的组成格局。天然林转换为次生林后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凋落物量分别降低了37.49%和37.08%,相对比例基本不变;但转换为人工林后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凋落物量分别降低了51.75%和70.12%,半分解层相对比例下降了11.07%,表明人工林可能具有相对快速的凋落物分解过程。此外,森林转换显著改变了建群种米槠凋落叶的面积、周长等物理性状,其中比叶面积和叶组织密度的变异系数最大。可见,天然林转换后凋落量明显减少,半分解层凋落物量相对于未分解层下降更为明显,不利于森林凋落物归还到土壤,形成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3.
以灵空山1 ha天然油松林为研究平台,通过野外收集器收集凋落物和室内分析实验的方法,分析灵空山油松林内凋落物物种组成、数量、空间分布等与油松幼苗空间分布的关系,揭示凋落物对油松幼苗所造成的影响,阐明凋落物不同组分之间与幼苗的空间分布关系.本研究参照拿马巴洛科罗拉多岛(Barro Colorado Island,BCI) 50 ha样地技术规范,在灵空山1 ha天然油松林长期监测样地内设置了11个种子收集器,从2014年9月到2016年12月,每15天收集掉落于收集器中的果实、种子及其相关附属物等.利用2年间收集的种子雨数据,主要结论如下:(1)收集器收集到的凋落物总重量为7.899 kg,其中叶凋落量最大,达到78.56%,收集到的凋落物树种共有10种,占样地树种数的35.7%.(2)油松幼苗在收集器周围半径10 m范围内的数量远多于半径5 m.(3)种子和果实的数量与幼苗的数量大致呈正相关,部分样地果实与幼苗呈负相关.(4)在11个凋落物收集器内,全部收集到凋落物,油松叶子存在于每个收集器中,其中的凋落物平均为682.42 g,其变异系数为0.29.(5)采用spss软件对凋落物不同的组分与幼苗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幼苗与油松叶、种子、果实有显著相关关系,凋落物中的树枝、树皮等附属物以及雄球花与幼苗空间分布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缙云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土壤速效氮、钾等指标作了取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植物群落由灌草丛→针叶林前期→针叶林后期→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演替进展,群落A0层土壤速效氮、钾表现出多→少→多的变化趋势;A,B,C层土壤速效氮、钾呈单向递增的演替变化趋势.芒萁草本凋落物向土壤A0层供钾能力大于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凋落物,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凋落物向土壤A0层供氮及向A,B,C层供氮、钾能力大于芒萁草本凋落物.速效钾在土壤中垂直传递能力大于水解性氮.  相似文献   

5.
福建和溪亚热带雨林凋落物及残留物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福建和溪亚热带雨林凋落物产量和地表残留物累积及其动态.结果表明;该雨林年凋落物量为755.43g/m2(年变率为1.17),其中叶为517,35g/m2,枝为191.75g/m2,花为21.76g/m2和果为24.57g/m2.影响凋落物月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及植物的物候期.月凋落物量(y)与月降雨量(1)呈正相关(y=46.2894+0.1206y,,r=0.5104,df=34,p<0.01).林地残留物现存累积量随季节的不同而异,平均为426.20g/m2(年分解常数K=1.87),其中叶307.64g/m2,枝106.77g/m2,花0.60g/m2和果11.19g/m2.  相似文献   

6.
鼎湖山森林凋落物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雨林中的凋落物和地表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数量和月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和土壤中均以细菌为多,真菌次之,放线菌最少。各类群微生物的数量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基本上只有一个峰值。  相似文献   

7.
广西英罗湾红海榄林凋落动态及能流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讨论了红海榄红树群落三年逐月凋落物动态及能8流量。结果表明:1)红海榄群落年平均凋落物量为772g/m^2,其中落叶量高达624g/m^2,凋落物各组分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叶80.81%,花2.09%,果13.54%,枝3.54%。2)不同年份凋落物量变化率为1.36。3)月凋落物总量与月均气温回归方程为:Y=4.273x-34.13,相关及显,表明大气温度是影响凋落物量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广西英罗湾红海榄林凋落物动态及能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红海榄红树群落三年(1989-01~1991-12)逐月凋落物动态及能流量.结果表明:1)红海榄群落年平均凋落物量为772g/m2,其中落叶量高达624g/m2.凋落物各组分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叶80.83%,花2.09%,果13.54%,枝3.54%.2)不同年份凋落物量变化率(R)为1.36.3)月调落物总量(Y,g/m2)与月均气温(x,℃)回归方程为:Y=4.273x=34.13(r=0.686,df=34),相关极显著,表明大气温度是影响凋落物量的重要因子.4)红海榄年凋落物能流量(三年平均)为1.40×104kJ/m2,这些凋落物能量是邻近河口海湾水生生物的重要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9.
不同发育阶段楠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福建尤溪楠木(Phoebe Bourmei Yang)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含碳率和碳贮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楠木林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含碳率为42.64%-51.45%,表现为成熟林最大,中龄林次之,幼龄林最小,0-100cm土壤层含碳率亦表现出同样的规律;随林龄增大,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贮量均逐渐增加,决定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也逐渐增大,成熟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10.32t/hm^2,分别是幼龄林和中龄林的1.67倍和1.26倍.  相似文献   

10.
浙江天童栲树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3年9月-2004年7月,对浙江天童栲树林中的土壤动物群落按凋落物层和0-15 cm土层,进行了四季调查.凋落物层包括新鲜凋落物层、腐叶层和腐殖土层.共获得大型、中型和湿生土壤动物32657只,分属于10纲27个类群.大型土壤动物以鞘翅目、膜翅目和蜚蠊目为优势,中型土壤动物则以蜱螨目和弹尾目为主,湿生土壤动物以线虫为主.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 (1)凋落物层中的类群数和密度均高于0-15 cm土层;(2)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层中的垂直分布不同于0-15 cm土层,类群数表现为向下增加的趋势,底部腐殖土层最多,为18类;大量的土壤动物个体集中分布在中间腐叶层和底部腐殖土层,腐叶层较多,两层共占总数的77.04 %;(3)密度-类群DG指数反映出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4)优势类群的垂直分布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影响整个群落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1.
获得优质高产地膜棉花的生产体系是使用早热品种,进行种床准备、适期早播、采用高密度(1~1.2万亩收获株数)、矮化植株(株高65~70厘米)、早打顶、播前深施基肥、盛蕾、盛花期两次追肥,合理灌溉等栽培管理直至收获的整体结合。整体生产体系是根据北疆无霜期短,热量资源有限,不同土壤条件设计的,是以多年对地膜棉花生长发育系统观察测定而形成的发育进程式为依据。其地膜棉花发育进程式是四月中旬播种,5月上旬出苗,6月上旬现蕾,7月上旬开花,8月下旬成热。  相似文献   

12.
以小麦棉花套栽种植模式为对照,设置麦棉两熟不同种植方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的棉花产量和两熟效益.结果表明,传统的营养钵育苗麦套移栽棉产量和效益均最高;麦后基质育苗移栽棉产量和效益低于套栽棉,但略高于麦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麦后中熟直播棉产量和效益均最低,麦后早熟直播棉产量与麦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相当,但效益与营养钵育苗麦套移栽棉相当.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的形势下,麦棉套栽种植方式必将会被生产淘汰,麦后棉适宜于机械化与轻简化,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连续种植传统非转基因棉、转基因抗虫棉5 a和10 a的棉田为对象,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棉田相比,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增加了土壤速效钾含量;种植5 a转基因抗虫棉显著提高土壤脱氢酶活性,种植10 a转基因抗虫棉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转基因抗虫棉花大量采集期,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有所降低,而土壤pH、有机质含量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牛蹄塘组页岩气概况及前景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的基础地质概况,并对牛蹄塘组页岩气前景进行评价。通过野外露头和盆地内的钻井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除川西有剥蚀外,其他地区都有分布,且黑色页岩段厚度大,主要集中在下段;由川中地区向北、向东和向南3个方向分布,厚度一般在40m以上;有机碳含量高,多数地区有机碳的质量分数>2%;页岩已达成熟晚期—过成熟早期。该套页岩埋藏较深,演化时间长,保存条件复杂,因此勘探开发均有难度。四川盆地的西部、北部和东部,牛蹄塘组页岩埋深超过7km,只能作为页岩气勘探潜力区;勘探最有利的地区是川南地区,其次有利的地区为鄂西渝东地区。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一直是四川盆地致密油勘探的重要层位之一,近年的勘探成果显示出了大安寨段具有良好的潜力与前景。川东地区具有和川中地区相似的资源和成藏有利区,但多年来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对川东地区26条大安寨段野外露头资料整理以及结合前人的认识,总结了川东地区大安寨段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特征,按照生屑的含量、填隙物特征及对岩石物性影响较大的重结晶作用,将灰岩类和泥(页)岩类分为生屑灰岩、泥晶灰岩、结晶灰岩、介壳质泥(页)岩和钙质泥(页)岩5类,再进一步将生屑灰岩和泥晶灰岩类细分为7个亚类;综合"源、带、相"的勘探思路,分析了4种主要岩性组合对寻找致密油"甜点"的影响,对下步川东大安寨段致密油(气)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代(1840-1949)湖北棉花生产发展,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地域分布上以鄂东,鄂北和江汉平原为主,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原因有利益的驱动,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以及政府的提倡等,由于种植方法不科学,导致棉花质量差,产量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棉花生产缺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使用紫外吸收光谱(uV)和色谱技术测定无土栽菜中的无机微量元素及草酸含量.经过成分的比较,进一步说明在现有的环境下,无土栽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东部主要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和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2000年3月至2009年2月MODIS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 AOD) 产品, 分析并对比了我国中、东部的华北、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4 个地区AOD 的季节分布及其变化。发现这 9 年各地区平均 AOD 呈显著增长趋势, 除四川盆地秋季有下降外, 其他各个地区各个季节均有上升趋势。长江三角洲具有最大的年平均和季节平均 AOD, 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1. 82% ;四川盆地次之; 华北和珠江三角洲较小。4 个地区AOD 的季节分布及变化特点有共性又各有不同。总体看来, 夏季 AOD 增长最快, 夏季与春季的差距在变小, 其中华北地区夏季一般高于春季; 冬季 AOD 最小, 增长也最慢, 与其他季节的差距在增大。一些地区的部分季节, 如华北地区的夏、秋季, 四川盆地的春、夏、秋季, 珠江三角洲的秋季, 在2006?2008 年有明显的连续下降趋势。这些结果有助于这些地区的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和空气质量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综合评价四川盆地陆相烃源岩,应用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定量恢复了研究区主要烃源岩层系的成
熟和生排烃史。首先,分别建立了盆地的热力学、生烃动力学模式、机制及相关地质模型,其次,选取古热流值、沉积
水表面温度、古水深作为模拟参数,对四川盆地重点研究区20 多口井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四川盆地陆相系烃源岩
具有3 个生烃高峰期和两个排烃高峰期,成熟及生烃史总体表现为“分区演化、差异成熟、西早东晚”。层位上须三、
须五段生、排烃量较大,其次为下侏罗统和须一段,总的排烃效率以须一段和须五段较高。平面上川西地区生烃量最
大,其次为川北-川东北地区和川中地区。研究认为:以须家河组和中、下侏罗统为烃源岩的油气系统分别是川西地
区和川北-川东北地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地膜栽培技术能提高作物产量,但作物收获后,残留地里的塑膜要及时清除,回收,以免污染土壤和浪费塑料资源。本文重点叙述棉田残膜拣拾机械的主要工作部件,工艺流程及有关设计参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