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采自吉林省通化石湖林场的天女木兰叶片为研究材料,对天女木兰色素提取工艺及色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纯乙醇作为提取剂提取干叶中的色素效果最好;运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天女木兰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40℃、时间4 h、m(固):V(液)为1:30(g/L);在色素稳定性试验中发现天女木兰色素受光、温度和pH的...  相似文献   

2.
对分布于集安和通化地区的天女木兰群落的生长环境和群落特征进行了生态调查,统计了天女木兰群落的物种数量以及群落内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天女木兰的保育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天女木兰种子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天女木兰种子的形态特征、种子质量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种子的净度、千粒重、含水率、生活力、发芽率和发芽势等指标,找出了种子休眠的原因,成功地打破了种子休眠,为天女木兰苗木的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不同月份天女木兰叶中多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推测天女木兰多酚类物质的季节变化规律;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定性、定量测定不同月份天女木兰不同高度叶片游离酚、结合酚和酯化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酚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天女木兰叶片含有绿原酸和对香豆酸2种游离态酚;含有咖啡酸、对香豆酸2种结合酚;含有对香豆酸1种酯化酚.5月上旬开始,随着叶的发育天女木兰游离酚的含量逐渐增加,进入7月上旬,达到最高,随后含量逐渐下降;从5月上旬长叶开始至10月下旬落叶为止,总体呈现随着叶的发育酯化酚含量逐渐增加的规律,叶内结合酚呈现出非规律性的变化;5月叶片抗氧化性最弱,5月至8月抗氧化性逐渐上升,8月抗氧化性最高,8月至10月抗氧化性逐渐下降.天女木兰抗氧化性与多酚类物质含量具有相关性,确定天女木兰叶的最佳采集时期为10月上旬,即落叶前期.  相似文献   

5.
天女木兰是集芳香、药用、食用和观赏于一体的珍稀濒危植物,呈“间断式”分布。为探知天女木兰种下分类及其亲缘关系,利用扫描电镜对7个分布地天女木兰叶表皮微形态特征指标进行定性描述及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表皮细胞分为浅波状和深波状两种类型; 气孔器为椭圆形,分为凸起和凹陷两种; 叶表结晶体有圆球形和长柱形; 表皮毛密,分为单细胞毛、单列双细胞毛和单列多细胞毛3种类型; 叶表皮气孔大小、密度和表皮毛长短及密度等均存在差异。②主成分分析选出3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7.394%。③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分布地天女木兰种群分为两类。第Ⅰ类包括吉林石湖和河北祖山的天女木兰,表现为叶下表皮细胞呈浅波状,气孔密度小,气孔凸起,气孔长轴小于10 μm,叶表结晶体呈圆球形; 第Ⅱ类包括浙江清凉峰、安徽黄山、贵州雷公山、贵州麻江和广西猫儿山的天女木兰,表现为叶下表皮细胞多呈深波状,气孔密度大,气孔多凹陷,气孔长轴大于10 μm,叶表结晶体呈长柱形。这表明各天女木兰间的亲缘关系远近与地理分布相关,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作为种下分类和探讨天女木兰种群间亲缘关系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吉林濒危植物天女木兰种群分布格局与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通化和集安为研究地点,对两地天女木兰种群的分布格局与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女木兰多呈聚集分布的特征,种群变小的趋势明显,生态位明显低于分布广的建群树种,在群落中属非建群树种,对群落环境和外貌影响不大,对环境适应能力较低。天女木兰与多数树种的生态位重叠主要集中在0.1以下,相对较低,与其他树种生态位重叠较少,分布范围狭小,在群落中居次要地位;在群落中其他大多数乔木树种天女栏其种间关联均为低度而且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天女花(Magnolia sieboldii)属于国家Ⅲ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现存的野生原种数量极其稀少,分布范围狭小,天然更新不良,濒临灭绝.本文对近年来天女木兰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繁殖技术、生理学、色素工艺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天女花     
天女花是我国分布最北的木兰科木兰属落叶小乔木,又名天女木兰、山牡丹,为濒危植物,属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在安徽黄山的散花坞,每年5-6月,生长于悬崖峭壁缝隙之间的天女花,开放于云雾缥缈之中,微风吹拂,花枝招展,花瓣纷扬,宛若仙女撒花于人间。那洁白的花朵,端庄秀丽;沁人心脾之芳香,久久不散,真是人见人爱。  相似文献   

9.
对天女木兰7个分布区11份标本的叶片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选出3个主成分,差方累计贡献率达到90.454%,叶片长、叶柄长/叶片长、叶宽分别是第1,2,3主成分的主导因子;7个分布区的11份天女木兰种质资源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取自吉林石湖的SH1及SH2和河北祖山的ZS,表现为叶片大而薄,叶尖钝尖,叶基呈楔形或圆状楔形;第二类包括取自浙江清凉峰的QLF、安徽黄山的HS1及HS2、贵州雷公山的LGS1及LGS2、贵州麻江的MJ、广西猫儿山的MES1及MES2,表现为叶片普遍较厚,叶尖急尖或渐尖,叶基呈圆形或心形.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种群间的亲缘关系远近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天女花又名小花木兰(Magnolia Sieboldii Koch),属于木兰科、木兰属中的一种植物。它是一种稀有和濒危植物,目前仅在我国和日本有分布。而我国只有吉林、辽宁和皖、浙、赣、闽等省山区有少量残存,故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之一。它是落叶小乔木,高达10米,木材细致而坚硬,可用于细工雕刻和做装饰品。树冠秀丽,花单生于枝顶,大形杯状,白色而美丽,具芳香。叶含有芳香油,郁香扑鼻,是庭园栽培的优良观赏植物之  相似文献   

11.
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了三清山小花木兰(Magnolia sieboldii)天然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利用谱分析研究了小花木兰种群的更新动态.结果显示:(1)三清山小花木兰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趋于DeeveyⅡ型;(2)小花木兰死亡率和消失率趋势一致,均在Ⅳ和Ⅸ龄级出现峰值;(3)生存函数曲线表明,三清山小花木兰种群中树数量出现锐减现象;(4)谱分析显示,小花木兰种群动存在Ⅸ龄级小周期波动,这一波动与小花木兰进入生理衰老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秦皇岛地区的木兰科植物及在园林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秦皇岛地区的木兰科植物资源,并对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资源进行总结。秦皇岛地区野生分布的木兰科植物资源有天女木兰和北五味子等2种,露地栽培的木兰科植物有望春玉兰、玉兰、紫玉兰、二乔玉兰、广玉兰、马褂木、杂交马褂木等7种,温室栽培有白兰和含笑。结合原产地温度和海拔分析,有8种木兰科植物有望在秦皇岛地区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3.
老岭自然保护区天女木兰林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老岭自然保护区天女木兰林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其分布、生境、种类组成、外貌特点、结构特征,提出了群落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濒危植物小花木兰种子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小花木兰的种子,发现它的种皮木质化程度较高,种子在自然状态下难于萌发;用四唑染色法检测了保存方法不同的小花木兰(Magnolia sieboldii)种子的生活力,冷湿适宜能使它保持较长时间的活力;对不同处理方法的种子萌发率进行比较分析,沙藏冷湿处理翌年春播萌发率良好;调查了自然条件下的种子库动态后显示:种子在自然状态下散布后损失大;加上种子质量差,自身的结构让它萌发困难,造成了自然条件下小花木兰林下幼苗极其稀少,天然更新不足,使它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5.
小花木兰居群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小花木兰居群的繁殖生物学,对其居群结构、访花昆虫、人工授粉、繁殖体及其散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小花木兰在群落中常处于伴生从属地位,居群结构老龄化.自然状态下,小花木兰结实率为60.0%,结籽率为13.1%;去花被处理的花朵结实率和结籽率分别下降至36.0%和7.2%;去雄自然授粉的结实率为64.0%,结籽率为11.7%;两种人工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86.0%、84.0%,结籽率分别为27.0%和32.2%;主要访花昆虫为鞘翅目甲虫类和蜜蜂,鞘翅目甲虫的传粉效率在6.72-10.48,蜜蜂为32.58;自然状态下,单个果实出种量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46.53,而两种人工授粉处理出种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6.34,15.96.繁殖体的散布途径有:重力散布、溪流散布、动物散布.  相似文献   

16.
华细辛种质资源保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细辛为正品细辛,是细辛的地道药材.由于过度采挖,野生资源锐减,保护华细辛种质资源迫在眉睫.选择华细辛最适宜生境种植区,确定华细辛种质标准和质量标准,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种植标准操作规程,可达到有效成分的稳定.陕西省宁强县山区的生态环境适宜于野生华细辛生长,人工栽植已经成功,完善华细辛GAP基地建设,能有效地保护华细辛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7.
巴东木莲嫁接繁殖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巴东木莲可以用玉兰、武当玉兰、厚朴作砧木进行属间嫁接,平均成活率为29.1%,嫁接时间和砧木种类是影响巴东木莲嫁接成活率的主要因素,而嫁接方法对成活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