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在流动气体中,用焦耳热退火方法研究了单辊快淬技术制得的Fe36Co36Nb4Si4.8B19.2非晶薄带经32A/mm2电流退火10 min的巨磁阻抗效应.结果表明:保护气体的流速对材料的巨磁阻抗曲线有明显的影响,当保护气体的流速为1.8 m/s时出现了尖刺巨磁阻抗现象,灵敏度达到了最大值5 538%/(A.m-1).  相似文献   

2.
利用 Fe36Co36Nb4Si4.8B19.2(FeCo基)磁环样品,在不同电流驱动频率下进行了环向驱动巨磁阻抗效应(环向外磁场作用下)的研究.发现最佳巨磁阻抗比基本上在驱动频率为200 kHz附近出现,最大阻抗比峰值达到了286%.分析认为是样品材料磁结构的分层分布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巨磁阻抗材料重量大、成本高、功能单一.将软磁合金材料与新型碳材料(碳纤维、石墨烯)进行复合,保证巨磁阻抗效应高灵敏度的同时,兼顾碳材料的诸多优势.针对两类典型碳材料,分别研究其与Fe基软磁合金组成的复合材料的结构、静态磁性、巨磁阻抗特性,并将该类新型材料的巨磁阻抗性能与传统材料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软磁合金包裹的碳纤维丝的巨磁阻抗效应优异;石墨/Fe Ni合金组成的层状结构复合材料能够在低频下获得优异的巨磁阻抗性能.  相似文献   

4.
用化学镀的方法制备了CuBe/绝缘层/NiCoP复合结构丝,用2 A直流电流退火2 min.研究了退火对样品巨磁阻抗效应的影响,发现退火大幅度提高了样品的巨磁阻抗效应,最大磁阻抗比率ΔZ/Z由制备态时的42.3%提高到693.1%,增加了15.4倍.利用复数磁导率和等效电路研究了样品的磁化特性,并对电流退火增强复合结构丝巨磁阻抗效应的机理作了分析.电流退火消除内应力且改变样品的磁结构,使得退火样品的Δμ′和Δμ″远大于制备态样品,增强了样品的巨磁阻抗效应.  相似文献   

5.
利用“双相”结构模型首次推导了薄带形纳米晶合金的巨磁阻抗解析式,证实了巨磁阻抗效应起源于高频趋肤效应并与磁导率密切相关,发现小的磁晶各向异性是导致巨磁阻抗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所得理论结果对现有的实验数据给出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Fe基纳米晶粉芯线圈与电容并联成LC回路的共振频率,fr)随外加磁场变化的特性,讨论了磁致频移对Fe基纳米晶巨磁阻抗效应的影响,认为在纵向驱动巨磁阻抗效应中,磁致频移对Fe基纳米晶巨磁阻抗有十分灵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一种可用于磁结构表征的基于巨磁阻抗效应分析材料磁结构的模型.在建立巨磁阻抗效应与简化磁结构对应关系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磁化矢量正交分解手段,通过调节巨磁阻抗效应与简化磁结构对应关系模型特征参量的方法,获得了各种形状的巨磁阻抗曲线,根据拟合得到的解叠子谱特征,可获知材料内部磁结构的组成和特征.研究结果对于磁性材料内部磁结构的新型表征方法及其内部结构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应力退火的Fe基纳米晶薄带进行540℃回火处理,采用HP4294A型阻抗分析仪测量回火不同次数样品的纵向驱动巨磁阻抗(LDGMI)曲线.对系列LDGMI曲线特征与回火次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回火释放了Fe基纳米晶薄带应力退火导致非晶基体滞弹性形变而引入的拉应力,使得样品的磁各向异性场减小.经过7次回火处理,应力退火感生的磁各向异性场从2 632.29 A/m减小到1 139.39 A/m.  相似文献   

9.
化学镀BeCu/NiFeB丝巨磁阻抗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化学镀的方法,在100 μm BeCu丝上沉积了NiFeB薄膜镀层.研究了退火温度和驱动电流频率对样品巨磁阻抗效应的影响.观察到200 ℃退火后样品最大巨磁阻抗效应为33%.在BeCu丝与NiFeB镀层之间加入绝缘层后,最大巨磁阻抗效应提高到83%.  相似文献   

10.
真空蒸镀法制备巨磁阻抗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真空蒸镀法在玻璃基片上制备具有巨磁阻抗效应的单层FeS iB薄膜.通过改变驱动电流方向和外磁场方向,得到4种测量巨磁阻抗效应的方式.通过比较发现,只有当外加磁场和单轴磁各向异性方向垂直时才有比较明显的巨磁阻抗效应的出现,并比较了磁各向同性和磁各向异性FeS iB薄膜的巨磁阻抗效应.验证了用真空蒸镀法能够制备具有巨磁阻抗效应材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基本断裂功和缺口冲击强度,评价了在拉伸和冲击应力作用下,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TGIC)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乙烯-1-辛烯共聚物(POE)共混物(90/10,wt/wt)断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OE中填加的TGIC达到5phr时,能够有效改善PBT和POE的界面粘接。与未填加TGIC的体系相比,其比基本断裂功提高了36%,而缺口冲击强度则提高了近47%。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功率 Nd:glass 激光器对 LY12CZ 铝合金小孔构件表面进行激光冲击强化处理,并对冲击区域进行残余应力场的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在激光功率密度为1.75 GW/cm2和光斑直径为6 mm 的强激光冲击作用下,冲击区域产生了残余压应力场,层深约1.2 mm,表面最大残余应力为-57 MPa,厚度方向上最大残余应力为-36 MPa。优化后的激光冲击处理工艺参数能够获得较好的残余应力场。  相似文献   

13.
在Fe36 Co36 Nb4 Si4.8 B19.2非晶合金中发现明显巨磁阻抗效应,最大磁阻比达到35.9%,并利用直流电流退火对样品进行热处理.实验表明:电流密度为35A/mm^2时退火600s灵敏度得到大幅提高,达到0.0067/(A·m^-1);适当大小的张应力电流退火有效地提高了磁阻比幅度.  相似文献   

14.
盐度对铺地黍叶片中脯氨酸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生长的海滩铺地黍叶片中的脯氨酸(Pro)含量比水湿地植株高36%(以下重计)。在50-400mmol/L NaCl胁迫下,移栽后的两种植株中Pro含量均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在原生长于海滩的植株中。盐胁迫下,Pro在游离总氨基酸组成中的比例也相应地提高,其余氨基酸的变化程度则较小。然而,Pro积累并没有导致海滩铺地黍对盐胁迫耐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GH36合金持久缺口敏感性对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软化的热处理制度来改善材料的持久塑性达到消除持久缺口敏感性的目的,对在蠕变或以蠕变为主的应力条件下延缓裂纹的扩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低周疲劳或以疲劳为主的应力条件下,裂纹扩展速率对强度敏感,而与材料是否存在持久缺口敏感性无关;提高强度可显著提高材料的抗低周疲劳裂纹扩展能力。为使材料在蠕变、疲劳以及蠕变疲劳交互作用下都只有高的抗裂纹扩展能力,应对材料进行强韧化。  相似文献   

16.
麻疯树幼苗耐旱的保护性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胁迫,研究了干旱胁迫条件下麻疯树幼苗叶组织中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60 h胁迫中,麻疯树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明显下降;处理36 h内,丙二醛(MDA)含量略有增加,但增幅不大,叶绿素含量增加;处理36 h后,MDA含量大幅增加,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抗坏血酸(ASA)含量...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煤层注CO2置换CH4过程中煤样对气体的吸附特性及渗透率变化特征,利用沁水盆地圆柱体原煤试样,在恒定体积应力(36 MPa)及不同注入压力(1~5 MPa)条件下,进行CO2置换CH4试验。结果表明:煤体对CO2的渗透率高于CH4气体;置换试验中,随注入压力的降低,煤体中CO2吸附相浓度逐渐升高,而CH4气体吸附相浓度呈相反变化趋势;在试验压降范围内,煤体对CO2、CH4气体的吸附量分别降低了48.73%、68.04%,煤体解吸CH4能力强于CO2气体。同时,在置换过程中,煤样置换渗透率受有效应力效应、基质收缩效应及滑脱效应等作用影响,其随注入压力的降低呈现先降低再增大的变化关系,且渗透率最低值出现在压力3.25 MPa时;在体积应力36 MPa条件下,注入压力下降后期渗透率相对于初期提高了17.03%。  相似文献   

18.
建立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将混凝土-传力杆摩擦系数、传力杆直径、传力杆布设间距、面板厚度作为影响因子,采用单因子轮换法,分析传力杆杆周混凝土力学响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混凝土-传力杆摩擦系数的增大,最大水平拉应力显著减小,而竖向拉应力不降反增,故存在合理的界面摩擦系数;在传力杆直径从28 mm增加到36 mm过程中,界面应力水平下降幅度较大;随着传力杆布设间距的增大,界面应力不断增长,且增长速度随着间距的增加而增加;增加面板的厚度,会少量降低杆周围混凝土的各应力水平.  相似文献   

19.
研究草坪草匍匐翦股颖耐热突变体“粤选1号”在高温胁迫下光反应的能量供应对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导致亲本叶片的光合速率、光合放氧速率、叶绿体ATPase活性、叶片ATP和ADP含量及其能荷值迅速下降, 而“粤选1号”在整个高温胁迫中,保持着较高的光合速率、光合放氧速率和ATPase活性,维持着较高的ATP和ADP含量及能荷值.表明“粤选1号”耐热性获得可能与“粤选1号”具有更多的能量供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托辊轴的有限元分析及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带式输送机托辊轴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其工作载荷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托辊轴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结构优化软件,在总体积不变的约束下进行了有参优化和无参优化,结果显示有参优化最大应力降低了22.9%,无参优化最大应力降低了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