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安徽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等方法对安徽省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培养方案及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发现主要存在课程设置不成熟,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设施匮乏和培养方案单一等问题,并提出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扩大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等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此认为高校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方面是可行的,同时也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顺利开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重庆市开设有体育专业的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等学校的体育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的调研,应用专家访谈、调查法和个别学生交流等方法,发现目前重庆市高校体育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凸显.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层次性、复合性,指出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加强体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展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面,以达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王丹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6):109-111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鄂东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师资队伍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了解鄂东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师资队伍的现状和不足,以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以重庆文理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为例,介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及评价体系建设、专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可以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提供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与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等还存在一些不足,学生实践能力较弱。高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将体育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挂钩,提高高校体育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高校体育教学体制。  相似文献   

6.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根本.分析了地方高校在培养统计学专业人才中存在的师资力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高校统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培养目标,自主选择方向;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7.
佟云龙  吉学武 《科技信息》2007,(33):220-22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吉林省普通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与现状、课程设置、招生就业、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分析在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推动我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使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休闲社会,体育的休闲化和生活化成为一种趋势。高校休闲体育具有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价值。高校可以通过休闲体育宣传、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师资队伍的培育以及体育设施的建设等途径来加快高校休闲体育建设。  相似文献   

9.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社会体育相关专业岗位率低,改行易业现象普遍.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从社会需要、高校培养、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导致目前就业现状的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期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山东中医药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调研与市场需求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山东中医药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分析山东省在大健康理念和全民健身的大热潮中,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体育产业公司需要的大批的专业经营管理和市场开发人才、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需要专业的健身指导人员。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该校社会体育专业应该坚持走"体医"结合之路,改革课程理念、整改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期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1.
目前运动训练专业在办学方向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该专业的社会声誉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影响运动训练专业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刻的思考将有助于运动训练专业的改革。确立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和运动训练专业发展趋势培养目标是运动训练专业发展的前提;构建现代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是确保运动训练专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拥有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水平的教师是运动训练专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兰州文理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结果,探讨了社会体育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合理设置课程的必要性,以及培养学生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熟练专业技能的教学改革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以培养技能型和实际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并进一步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基于研究结果和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提出了提升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改革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舞蹈事业迅速发展.目前,我国体育舞蹈教师数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以至很多非专业教师介入体育舞蹈教师队伍,但这些教师亟需进行继续教育,以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教学的需要.对南京市非专业体育舞蹈教师的学历、年龄结构、职称、教学训练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体育舞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特点,讨论了体育舞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首要内容,也是目前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主题。在分析了我院运动训练专业的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提出运动训练专业特色建设的路径与策略,以期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生实践、就业状况四个方面,对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呈多元化,课程体系存在较大差异,缺乏个性特色,课程设置合理性有待加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学生专业认知度不强、就业观念不清晰;师资力量在职称、学历结构基本符合专业建设师资要求,但师资来源专业性不强,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如下:课程设置要具超前性,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知识、能力结构;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结合本校特色专业,打造专业优势品牌,定期加强本科、专科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师范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是我国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必然需求.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师范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论证,结论认为:1.5所师范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规模较小,学生的专业认识较模糊;2.师资来源专业性不强,力量较薄弱;3.专业课程设置特色不足,专业实习渠道较缺乏.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发展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实验教学是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结合师范教育的特点和教师教育优势,以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构建教师教育“443”实验教学体系;以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优化实验课程模块;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推动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网络资源建设;积极借助机器人创新教育与教师教育网络互动平台,进行面向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实践,凝炼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特色,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可持续发展是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尤其对年龄较大的体育教师更为重要。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实施教学。还要求教学能力、教育能力、运动能力、训练能力、组织能力、科研能力等各项与体育有关的能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指出了合肥市小学体育师资存在专业教师缺编较为严重、兼职教师岗前培训重视不够、研究生学历教师短缺、部分体育教师职业态度不尽理想等问题,从专业体育教师编制、兼职体育教师岗前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师德师风教育和学校体育常规工作检查的基本环节,体育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师工作待遇、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工作环境,体育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我水平和能力的自我意识等视角,提出合肥市小学体育师资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围绕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因素分析和近期高校重大体育伤害事故案例解析,指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不足以及在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继而从高校体育教师培养视角探讨预防高校体育课伤害事故的策略:(1)通过自我提升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意识;(2)通过专题讲座加强运动保健相关知识的普及;(3)通过模拟演练提高体育教师运动损伤处理和急救技能;(4)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5)健全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安全教育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