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裂解急冷油的热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急冷循环过程中,裂解急冷油的粘度逐渐升高,往往给乙烯装置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影响.以齐鲁石化公司烯烃厂乙烯装置急冷系统为对象进行了急冷油的热稳定性研究.认为急冷油粘度升高的内在原因是急冷油中的芳香分在急冷过程中发生缩合反应,不断生成胶质及沥青质.鉴于急冷油中芳香分的基本来源是裂解原料中的芳烃,因此应尽可能采用芳烃含量少的裂解原料.  相似文献   

2.
乙烯装置油急冷塔急冷油减粘措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温度条件下。实验考察了裂解急冷油粘度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并考察了裂解柴油和急冷油的轻馏分对急冷油的减粘效果,结果表明,急冷油在循环使用过程中粘度升高是因其中的重质芳烃缩合造成的,向急冷油中掺入少量的急冷油的轻馏分是降低急冷油粘度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数理统计中的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提高乙烯装置的生产负荷进行了深一步的分析和探讨,找出了延长裂解炉运转周期的措施及控制急冷油粘度的最佳工艺参数值,便于技术人员在生产中做到心中有数、安全生产,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急冷废热锅炉是石油化工(乙烯装置)主要设备之一。我国石油化工正在迅速发展,研制急冷废热锅炉具有重要的意义。进口分配器又是急冷废热锅炉的一项关键部件。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决定在某厂配合年产量8000吨的乙烯装置建立急冷废热锅炉,作为试验装置。在建造过程中,兰州化工机械研究所和西安交通大学锅炉专业密切协作,组成了工人师傅、工农兵学员、技术人员和教员三结合的科研组,对进口分配器进行了冷模研究。第  相似文献   

5.
针对乙烯装置急冷系统节能优化展开,利用Aspen plus建立乙烯装置急冷系统模型,通过模型模拟优化,找出改变操作方案来实现工艺优化的措施并进行应用,达到装置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二氧化碳溶解气对原油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温高压油-气-水混合液粘度测量装置对原油及含二氧化碳气原油的粘-温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不同气油比条件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分析了二氧化碳溶解气对原油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压力下,原油及其混合液粘度与温度存在指数关系,原油粘度与压力基本呈线性关系。在同-温度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前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后,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油-气混合液的粘度随气油比增加而减小;油-气混合液的泡点压力随着含气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综合采用延迟焦化优化系统静态寻优值作为炉出口温度的设定基准值,在线实行急冷油程序控制和炉出口温度程序控制,开发了延迟焦化装置物料平衡的综合优化控制策略。并成功地应用在工业装置上。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温高压油气水混合液粘度测量装置对原油及含二氧化碳气原油的粘温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不同气油比条件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分析了二氧化碳溶解气对原油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压力下,原油及其混合液粘度与温度存在指数关系,原油粘度与压力基本呈线性关系。在同一温度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前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后,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油气混合液的粘度随气油比增加而减小;油气混合液的泡点压力随着含气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水、油接触过程中原油粘度变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高温、高压液体粘度装置,模拟了水、油接触时地层原油的轻烃组分向地层水中扩散而引起地层原油枯度的变化过程。测定了原油与模拟地层水多次接触后原油粘度与模拟地层水体积数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油、水接触轮次的增加,甲烷的含量呈下降趋势,乙烷和C3以上组分呈上升趋势。原油粘度变化与油水接触时间有密切关系。随着油水接触时间的增加,油中的轻烃组分逐渐扩散到水中并达到平衡状态;随着浓度差的减小,扩散速度逐渐减慢。原油中轻烃组分湾于水并随地层水产出是导致原油粘度上升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可为水驱油田开发中有效控制原油的粘度、增加水油流度比及提高水驱效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货油加热效率,开展了油船货油加热过程中的传热规律研究。基于传热学理论,采用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建立油船液货舱三维模型模拟油品加热过程。考虑油品粘度-温度变化特性,分析了加热过程中油品温度场变化特征及流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货油温度与加热时间近似成正比关系;油品加热初期,只有热源上部油品存在温度梯度且有明显的速度,其它区域油品流动性较差,由于存在温度梯度,油品在流动过程中产生了尺度不同的涡;随着加热的进行,油品温度普遍升高且整个区域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温度升高导致油品粘度降低从而促进了油品的流动,随着温度升高油品速率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已合成的甜菜籽油、玉米胚油单乙醇酰胺聚氧乙烯衍生物多种新产品的表面活性、泡沫高度、乳化性能、粘度等进行了研究,为产品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烃类原料裂解制乙烯的裂解性能和烃类馏份馏程及组成相关研究结果出发,提出了与世界乙烯原料轻质化的大趋势不同的扩大乙烯原料来源的思路:大庆原油的重馏份油即常三、减一线油和减二、减三线油酮苯脱蜡副产的蜡下油可以作乙烯原料。总结了该原料性能测试、模拟裂解炉评价及工业装置上应用的结果,证明该原料裂解时有较高的乙烯收率,也能保证裂解炉较长的运行周期,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将神华煤与循环油混合油煤浆经不同热溶温度预处理后,研究了油煤浆粘度的变化情况及原因.研究发现:与未经热溶处理的油煤浆相比,经热溶处理的其粘度有所增大.在同一热溶温度处理后的油煤浆在测粘过程中,粘度随测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并没有出现粘度峰,粘度(η)与测量温度(tM)的关系为η=Aexp[Eη/8.314 5×(273 tM)].而在同一测粘温度下,经不同热溶温度处理的油煤浆粘度变化情况却截然不同:在神华煤发生热分解反应之前(<320℃),η基本上随热溶温度(tT)的升高呈直线增加,η=B ktT;在开始发生热解反应以后(>320℃),粘度在370℃时出现了峰值,η=η0 2a/πw/4(tT-tηmax)2 w2.  相似文献   

14.
应用高温、高压液体粘度装置 ,模拟了水、油接触时地层原油的轻烃组分向地层水中扩散而引起地层原油粘度的变化过程。测定了原油与模拟地层水多次接触后原油粘度与模拟地层水体积数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油、水接触轮次的增加 ,甲烷的含量呈下降趋势 ,乙烷和C3 以上组分呈上升趋势。原油粘度变化与油水接触时间有密切关系。随着油水接触时间的增加 ,油中的轻烃组分逐渐扩散到水中并达到平衡状态 ;随着浓度差的减小 ,扩散速度逐渐减慢。原油中轻烃组分溶于水并随地层水产出是导致原油粘度上升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可为水驱油田开发中有效控制原油的粘度、增加水油流度比及提高水驱效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以改进的前脱乙烷流程为基础,讨论了中冷油直接吸收法和中冷油补充回流法回收甲醇制丙烯(MTP)装置脱甲烷塔尾气的可能性。模拟结果显示,中冷油补充回流法能够有效地回收尾气中夹带的吸收剂和少量乙烯组分,降低产品气压缩机及丙烯制冷压缩机功耗。以1.7×106 t/a MTP装置为例,当采用中冷油直接吸收法时,MTP装置双机轴功率为20 537kW,分离工段尾气中乙烯损失为48t/a、吸收剂损失为2 104t/a;当采用中冷油补充回流法时,MTP双机轴功率为20 549kW,分离工段尾气中乙烯损失为38t/a、吸收剂损失为410t/a。  相似文献   

16.
低碱ASP三元复合驱技术的适用界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的油层条件,利用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72的三层非均质模型进行了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地研究了碱及聚合物浓度对ASP驱采收率的影响,并利用加隔层模型和合注分采方式,研究了碱浓度对启动中、低渗透层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碱ASP驱在提高体系粘度的同时也造成界面张力升高,因而有其适用界限。在给定的非均质油层条件下,ASP驱存在一个临界粘度,只有达到临界粘度后,采收率才随界面张力的降低而升高,即界面张力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充分扩大波及体积。若为追求高粘度而过于降低碱量或取消碱,也会因冼油效率下降而影响采收率。低碱ASP驱可以保证体系足够的粘度,更有效地启动中、低渗透层,即使界面张力仅达到10^—2mN/m,也可获得满意的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表面活性剂和固体粒子参与形成的油水界面膜的动态界面剪切粘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4)醚(polyoxyethylene(4)nonyl phenyl ether)、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钠在0.04%(质量分数)浓度下其界面剪切粘度随时问延长而逐渐降低,然后趋向恒定;而蒙脱土界面剪切粘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然后趋向恒定.  相似文献   

18.
乙烯精馏塔压差实时专家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乙烯精馏过程的复杂性,设计并实现了乙烯装置中乙烯精馏塔压差实时专家控制系统(RECS),阐述了该系统的工艺特点、系统设计及控制软件实现。在某大型乙烯生产装置中的成功应用表明,此系统不但控制效果优良,而且与Honeywell TDC—3000集散控制系统(DCS)内部系统有机结合,有效地实现了人机对话功能,便于实时监控与维护。  相似文献   

19.
超稠油掺稀油开采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蒸汽吞吐是增加稠油产量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热损失大等问题,使注汽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采用在注蒸汽过程中向地层掺入稀油的方法来降低地层稠油的粘度,实验研究了超稠油掺稀油后粘度的变化,并按非线性混合方法计算了稠油与稀油混合后的粘度。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了掺稀油的注入量、注入方式、注入时机、注稀油后的生产时间等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掺稀油开发超稠油的过程中,焖井结束后可适当延长生产时间,以增加周期产油量;掺稀油的最佳注入时机应选在第3或第4周期开始;周期注入稀油的量为10-15m^3,在此范围内,换油率较大;稀油的注入方式按2-3个段塞注入比较合适。注汽过程中掺稀油的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超稠油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乙烯深冷分离工艺中LNG冷能利用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利用液化天然气(LNG)携带的冷量,不仅可降低下游天然气供气成本,还可减少LNG汽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传统乙烯深冷分离工艺需压缩制冷系统提供不同温位的冷量分离裂解气,消耗大量压缩功耗.将LNG冷量用于30万吨/年乙烯装置的深冷分离工艺,取代部分压缩制冷负荷的集成利用研究结果表明:LNG冷量在乙烯分离工艺中的利用率达76.5%,可替代原工艺中的冷量负荷约22472 kW,节省丙烯、乙烯、甲烷冷剂三机压缩制冷的功耗约11968 kW,大大降低乙烯装置的能耗成本.但LNG冷量仅与乙烯分离工艺集成,传热过程火用效率较低,建议将LNG冷量集成利用于两种或以上冷量利用工艺中,从而减少利用过程的冷火用损失,提高LNG冷量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