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樱桃园》是一部“契诃夫式”的新型现代喜剧。《樱桃园》用维持平衡状态这种特殊的推进方式,展示了无动作性的主人公与永恒变动着的时间之间的特殊的喜剧冲突;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喜剧人物;抛弃了巧合、误会、夸张等传统的喜剧手法,而采用气氛性布景、气氛性音乐舞蹈、气氛性人物等方法来营造笼罩全剧的喜剧气氛。《樱桃园》是契诃夫把喜剧改造成“高尚的体裁”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2.
论《傲慢与偏见》的喜剧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既是一部用小说形式写成的典型喜剧,又是一种喜剧美的表现形态,其作品的喜剧美学特征具体表现在人物性格的自相矛盾、喜剧冲突的无害性和喜剧人物思想认识上的“不知”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3.
科诨是我国古典戏曲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李渔在戏曲中以令人发笑的科诨来构建他的戏曲中的喜剧性情境,形成李渔戏曲独特的喜剧性品味。李渔戏曲《风筝误》中科诨的主要特点是:人物上场时自述式的滑稽语言和动作,属于与故事情节关系不大的科诨,往往采用外交流系统与观众直接对话;每出之中的人物之间的科诨,大多与故事情节结合紧密,构成喜剧性情境,属于内交流系统;李渔以谐音、谚语、熟语等方式构成科诨之“诨”。  相似文献   

4.
明代天启年间问世的《况义》(由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与我国张赓共同评述。收作品38篇,大部为伊索寓言),是我国最早的伊索寓言汉译本;继之出现的《意拾喻言》(意拾,粤语“伊索”的音译;喻言“寓喜”的又称),是我国第二个伊索寓言汉译本。由于《意》存本罕见,所以有关它的情况,人们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美学范畴、一系列的喜剧性变幻事件以及喜剧艺术手法上,揭示出《围城》中萌动于字里行间的新的喜剧品格。  相似文献   

6.
戴琳娜 《奇闻怪事》2007,(5):126-127
师:在人类知识的宝库中,《伊索寓言》这部书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仍一直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其中许多篇目我们今天仍然耳熟能详,从中得到的很多经验我们现在还受益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打开这座宝藏的大门,一同走进这美妙的《伊索寓言》世界吧!先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伊索和《伊索寓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到19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文化秩序、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的巨大变革的影响,王尔德的社会讽刺喜剧《理想丈夫》在继承了西方传统喜剧美学特征的同时,还具备了现代喜剧美学的"丑本位"、"非理性"和"荒诞化"、"狂欢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海国妙喻》,被认为是我国继《况义》、《意拾喻言》之后的《伊索寓言》的“第三个汉译本”。本文通过深入考证、分析,认为它基本是本“汇辑”性著作。所收70篇作品,36篇直接“汇辑”自《意拾喻言》;其余,大多“汇辑”自当时报刊上欧洲寓言的翻译篇什,另有几篇,颇似我国文人(包括《海国妙喻》的“译者”张赤山)的仿作或创作。  相似文献   

9.
“闹剧化”特征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莫里哀喜剧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闹剧手法不仅被作为一种语言描写手段,架构和铺设局部性情节、场面的手段,制造、烘托喜剧气氛的辅助手段,而且已被作为刻划人物性格、支撑全局情节结构的主要手段大力使用,并藉此获得极强的喜剧性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一些人认为《阿Q正传》是悲剧的观点,明确认定《阿Q正传》是喜剧性质的,并对其喜剧性进行探讨,结合鲁迅先生创作动机,从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阿Q这个人物本身分析该作品的喜剧性以及用喜剧创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一些人认为《阿Q正传》是悲剧的观点,明确认定《阿Q正传》是喜剧性质的,并对其喜剧性进行探讨,结合鲁迅先生创作动机,从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阿Q这个人物本身分析该作品的喜剧性以及用喜剧创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古典喜剧《中山狼》是明代戏曲家康海的力作.《中山狼》故事已妇孺皆知,似属荒诞,却道出了生活中的某种真谛,有着很深的哲学内涵.作为一部寓言剧,它所要说明的不仅是生活的真实,更需要哲理与思考,没有这些,喜剧便流于逗笑的滑稽戏.关于“忘恩兽”的传说,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最有名的是“所罗门的瓶子”.但《中山狼》一剧与西方文学中的“忘恩兽”传说有着质的差别.虽然在恩将仇报这一点上其精神是同一的,但是《中山狼》一剧却更多地继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我们提供了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角度去审视这部作品,才能够更深刻地领悟其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3.
戏剧性、电视性、喜剧性、本土性、经济性、平民性是喜剧小品的固有属性。随着电视喜剧真人秀走红,当下的喜剧小品正在本体论的层面改变存在方式和体验方式。喜剧小品的“变脸”引发了其艺术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所涉边界的不稳定性的诘问。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技术革命与媒介创新,喜剧小品要走进“轮廓重绘”的新时代,首先,必须固守戏剧性,从戏剧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中谋求传承与创新;坚守本土性,从中华民族的喜剧宝库中汲取精华营养;其次,应当坚持“经济性”与“平民性”,从“小而耐品”的本质属性上探索永葆青春的生命秘诀;再次,努力超越电视性,从传播媒介上开拓“剧场+电视+网络”的全新立体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以跟随张刚导演的亲身经历,从张刚导演的阿满喜剧系列电影,以及从九部电视喜剧聊斋到四川方言喜剧二十四集电视连续剧《王保长后传》,阐述了张刚喜剧的耕耘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伊索寓言是最早翻译到我国的西方文学作品。早在明天启五年(1025年),法国耶酥会传教士金尼阁与中国人张赓合作,便翻译了伊索寓言的一部分出版,中译本取名《况义》,共收寓言22则,由金尼阁口译,张赓笔述。此后很长时间内,  相似文献   

16.
伊索(公元前六世纪) 相传为希腊的一个相貌丑陋而极有才能的寓言作家。他本是一个奴隶,因善于言辞而被释放;后来受托到得尔福去分发金钱,由于产生争论便中止不发,结果激怒了那里的人,被他们打死。后人搜集了流传于希腊的几百个寓言故事依托在他的名下,到了公元一世纪,巴布里乌斯用韵文改写了一百二十余则,编纂成集,这就是广受欢迎的《伊索寓言》。在这些寓言中有一些可能来源于亚洲和非洲。《伊索寓言》大体是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有许多寓言故事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对立关系,把压迫者比作狮子、豺狼、毒蛇、鳄鱼和狐狸,对它们的为非作歹、残暴贪婪予以谴责。例如《狼和小羊》寓意就是“暴君是不缺少借口的”。还有许多寓言故事总结了古代人民的斗争经验  相似文献   

17.
老舍抗战时期的喜剧呈现出政治讽刺与文化批判相交织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深厚而丰富的文化意蕴日益显示出巨大的魅力。三幕喜剧《面子问题》就是其中历史文化意蕴最为丰厚的一部,它对“面子问题”这一“中国精神的纲领”进行了深刻的解剖,从而成为老舍的喜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喜剧史上一部耐人寻味、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佳作。  相似文献   

18.
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古代希腊流传着一些讽喻故事,今天读起这些经久不衰的古代故事,可以使我们悟出不少心理学规律来。比如说,《伊索寓言》中有一则“狐狸与葡萄”,说的是一只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挂在架上,想要取食却不能,于是它对自己说:“这是生葡萄。”(周启明译《伊索寓言》人民出版社1955年)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实在是因为它在极想取食葡萄与自己无能为力之间,感到了一种不一致的不快,为了减轻这种不快,便说葡  相似文献   

19.
《颠覆的喜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文学现象:小说作为一种文类的兴起与喜剧艺术取代悲剧艺术的艺术史事件是同步发生的。在某种意义上该书也可以读作“罪感与怨恨”的东方叙事学。作者从自然之人与陌化之人、肉身自我与精神自我、以及父子伦理等问题入手,讨论了文学中由怨恨心理所导致的道德伦理价值的喜剧性颠覆现象。而“故乡何谓”以及“女性话语的建立逻辑”可以看作是由“父子关系”这一大主题所衍生的两个子主题,从而使全书构建起20世纪中国文学关于“罪感与怨恨”的叙事学系谱。  相似文献   

20.
香港作家西西的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一篇叙事方式独特的作品,作家在运用“自知观点”讲述故事的同时,对“自知观点”叙述本身予以潜在的“自我颠覆”,从而制造了小说的多意义结构,使小说获得了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双重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