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只有将文艺自身看作是一个有序的系统,才有可能谈及文艺演变。在我们惯用的。文艺谊变”这一术语背后,隐藏着这样的事实;人类所有的文艺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但是,由于人们一直急于探究文艺演变的本质规律,反而造成了对“文艺演变”自身所蕴含着的某种特殊规定的忽略。说到“文艺演变”,无疑地意味着对文艺整体性的肯定,而这种整体性就是古往今来、浩繁无际的文艺作品的某种内在一致性,现代心理学家们将它阐释为原型。换言之,原型就是使文艺胄成系统的内在契因。  相似文献   

2.
民俗风情对文艺创作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文艺民俗学因之而成为文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民俗”在民间创造和传承过程中具有集体性、传承性、神秘感及地域时代差异。民俗与文艺的结合与互动,缘于人类把握世界和表达自我的共同需要,是一种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普遍性文艺现象。民俗从内容描写上的渗入与补充、形式构成上的影响与借鉴两个方面对文艺创作产生影响,体现出自身的多重艺术价值。强化文艺的民俗倾向,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性俚俗是体现人自身生产的一种民俗文化,性俚俗的文艺表现与艺术审美则是这种文化复杂性与丰富性的显现与升华。但目前有关的研究较为缺乏,以致成为禁区。因此主要结合中国的文艺创作和审美的实际,论证三项内容:性与审美的关系,性俚俗与美感的关系,性俚俗与文艺表现、文艺审美的关系。较深入地探讨性俚俗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呈现方式,特别是当下文艺的表现和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艺理论视野下的自然观,是从作为文艺研究对象的自然和作为文艺内容与创作方法的自然两个角度,结合西方文论发展史,探寻了西方文艺理论领域对自然涵义认识的发展脉络,以及作为文艺内容和创作方法由古代的一元论到近代自然与人分立,再到现当代的自然内化于人心的辩证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哲学与文艺的对抗是一个古老的论争,然而在20世纪,哲学与文艺走向了新的融合。其历史原因在于哲学自身的式微与来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挑战。但其更深刻的原因还在于哲学话语与文艺话语本原上的同一。  相似文献   

6.
通过全面梳理文协在抗战时期积极促进和推动战地文艺工作的基本史实,可以看出文协对战地文艺工作的理论倡导,主要表现在及时关注和报道战地文艺工作者行踪及其活动、大量刊载来自前线的文艺通讯、总结战地文艺工作经验等三个方面。而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和参加南北慰劳团,则集中体现了文协深入前线以推动战地文艺工作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既促进了战地文艺,又推动了文协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艺功利观是国内外文艺理论界历来争议最大的核心问题之一。早期的哲人和文艺理论家注重文艺的娱乐功能;之后,有趋同于文艺的政治功能的倾向。近百年来,我们对文艺功利观的理解,往往出现两个极端。目前我们面临当代文艺发展的新时期,对文艺功利观的重新认识,有利于消除商品大潮裹胁而来的负面影响,对厘清文艺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功能,对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艺评论的生存与否取决于文化市场的需求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文化市场必然也有相应的发展。文艺评论的发展有赖于自身的发展和面孔的改变。新世纪需要自己的文艺评论家,新世纪会有自己的文艺评论家。  相似文献   

9.
“文艺从属于政治”是一个策略性口号,是对抗战时期文艺作品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生动概括,有着独特的理论渊源。而和平时期的毛泽东更看重的却是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反映了他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辩证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美学观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美的属性的事物,与人的美感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能够依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能够到处适用内在的尺度到对象上去,因而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从这一美学观出发,马克思提出并论述了文艺审美本质的理论,认为文艺既是人类审美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又是人类通过使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达到对本质力量艺术“肯定”的一种活动;而在文艺创作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作家艺术家成了被资本家雇佣的生产劳动者,他们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变成了为资本家赚钱的商品。根据马克思这一理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文艺生产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商品化的;可是,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鼓吹“文艺商品化”的话,那实质上就是要变社会主义文艺生产为资本主义文艺生产。  相似文献   

11.
在“文艺社会学”与“艺术形态学”的启发下,以形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文艺形态在文艺社会学研究中的中介性质及其可能作初步探析,并尝试对文艺形态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新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历史看待近年来开始活跃的“红色文艺”概念,还处于意义建构期,直接将之运用到文艺史研究中势必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如果将“红色文艺”具体化为“红色革命文艺”,它所包含的整体性视野,对于重新审视其内部相关文艺现象的概念命名、源流关系,它们与中国古代文艺传统、外国文艺传统和“五四”文艺传统的关系,还有文献整理中的问题,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目前以具体时段划分后的“红色革命文艺”研究,在概念命名上并不严谨,对整体源流关系的认识存在分歧,在与相关文艺传统关系的梳理上缺乏说服力,相关文艺梳理也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的形成与研究界缺乏整体视野有密切关系。在更大的视野上,“红色革命文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艺关于“启蒙-救亡”“传统-现代”“民族-世界”等重大问题悬而未决的结果,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突破,进一步深化对“红色革命文艺”历史的认识是关键点。  相似文献   

13.
系统的文艺预测虽是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未来学背景下的产物,而对文艺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推测却早已有之。本文在纵向的历史考察中认为,以前的文艺预测多是停留在经验性的直观把握上,几乎没有将文艺预测作为一种重要方法,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自觉运用。从建立科学的文艺预测学出发,文章拟定了趋势外推法、合力预测法、生命周期预测法、情景描述法等四种方法,作为文艺预测的基本方法,并分别对诸种预测方法的定义、内容、运用步骤和程序、特点、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论证和评估。作者期望,通过对这些具体方法的建构和完善,能为文艺预测学的建立打下重要的基础,也使过去那种预测文艺未来的盲目性、直观性的局面能够得到一个根本的改观  相似文献   

14.
当各大报纸都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时,报纸文艺副刊的变革也正在进行.<河南日报>文艺副刊以其对文学性与新闻性的和谐处理,为文艺副刊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定位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其成功经验值得肯定,但有几方面也需要改进:内容上,应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感受;版式上,应注重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15.
苏氏“寂感”说分为体用、动静、性情三个层面,强调主体修为由思而至于无思、“入神”以致用;物我交相感应以至于“忘”;性发为情而最终复于性。苏氏“寂感”说是苏轼等人文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影响其文艺思维方式,体现为对创作主体自身修养的重视,要求尽物之妙、随物赋形,达到“入神”境界;一方面影响其艺术风格,追求由绚烂之极回归平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阴谋文艺与阴谋政治的密切相关的角度,对“四人帮”炮制的阴谋文艺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在文为“帮”用上,阴谋文艺是“文艺空白”论、“文艺新纪元”论的必然升级;阴谋文艺这一文艺怪胎,经历了初露端倪的出台期、进一步恶性膨胀期和覆灭前的猖狂一跳期;“四人帮”离了阴谋诡计寸步难行,因此阴谋文艺与阴谋政治结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阴谋文艺与阴谋政治的密切相关的角度,对“四人帮”炮制的阴谋文艺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在文为“帮”用上,阴谋文艺是“文艺空白”论、“文艺新纪元”论的必然升级;阴谋文艺这一文艺怪胎,经历了初露端倪的出台期、进一步恶性膨胀期和覆灭前的猖狂——跳期;“四人帮”离了阴谋诡计寸步难行,因此阴谋文艺与阴谋政治结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时代,文艺传播环节有了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趋势,如文艺生产创作观念上的更新,新的文艺样式的出现;文艺传播采取多种媒介交叉融合传播的模式,文艺传播主体阃界限的模糊化;文艺消费环节的平等化、影像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文艺的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党的三代领导人的文艺思想中,指导延安文艺、新中国文艺、新时期文艺及文艺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文艺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为文艺的社会发展观、文艺的科学辩证发展观、文艺的创新发展观和文艺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措施、法规及其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文艺制度、体制、建制、机制的实施,保障了文艺的健康顺利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文艺及文艺制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自中国新文学诞生以来,文艺大众化就是新文学作家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新文学发展的应有之义。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左翼文学运动的中心并贯穿了整个30年代甚至影响到四十年代乃至建国后的文学创作。左翼知识分子对文艺大众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成果。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文艺大众化本身的缺失,这次文艺大众化成为未完成的文艺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