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世清 《科技信息》2007,(34):10-10
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使枯燥抽象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课程变得生动,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我们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课程。多年来,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并精G组织实施。实践表明,课程设计教学创新大大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创新。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阵地。是我们引导学生自行在探究科学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发现的行为》一书中指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按照布鲁纳的教育思想设计的“发现法”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诱人的知识情景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放手让他们独立学习,后导他们自行发现问题、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法”教学的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使他们能适应今后的发现研究与创新。要培养发现能力,是震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长期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4.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是一些基础知识?但是21世纪的建设者,在需要这些的同时,更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也是新时代对小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我们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些什么呢?我认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让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强化,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让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自身素质,学会对西方文化和另一种文明进行鉴赏学习,能够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如何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关键在教师。英语作为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遵循教学规律,转变教学观念,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和其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及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主要论述如何改革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要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就必须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要求教师要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握蕴含在学科知识之中的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发现,从中学习学科方法,领悟学科思想.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中国将进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傅宏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5):206-206
如何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才,就必须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教师要从课的内容中挖掘出具有创新倾向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传统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材。这无疑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好处,让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为今后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停留在前人基础上而无所进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是基础学科,我们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在继承前人知识的问题上,对学生自我求知能力的培养要重于教师直接传授;对知识的应用要重于知识的积累;对知识的创新要重于知识的继承和守成。在思维方式上,重视思维的创造重视个性的发展。创新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数学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研究者,让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并成为知识传承与创新的主体的重要途径。这也是现代教育在建立健全教学生态系统方面的一种期望,也是开展创新教育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探究性学习具有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合作性,过程性等特征,并且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唤起教师的创追性和提高教师的探究能力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上好建筑制图专业课初探张鼎赵爱云职业技术学校工民建中专班的制图专业课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认为,要上好一堂建筑专业课,教者必须有新颖的图纸设计讲给学生听。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既能让学生增加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改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地改革与尝试,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知识的整合,应用多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现代教学方法,绐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发展的环境,并采用动态灵活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提高学生获取检索、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面对新课程实施,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根据自身学习方式,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鼓励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语文角、语文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教师要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化,应积极开展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益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看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改变旧有的、单一的授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体现自主、合作、创新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大胆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自身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总结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创新举措,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顺应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多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到与理论课相比,实践课更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既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综合素质,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