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然的身体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被标记、组织、制作,进而获得文化的、历史的意义.身体叙事即指意的身体进入写作以再现身体的标记,推动情节的发展,促成身体的符号化和故事的躯体化.日裔美国作家约翰·冈田《不-不仔》中的身体叙事贯穿始终,书写了权力对身体的刻录以及个体对自我的身份认同,使小说文本迸发出强烈的情感力量和批评功效.  相似文献   

2.
若用后现代哲学解读卫慧作品,身体不过是前意识层面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性行为体现了一种特别的性欲意向,一种爱欲知觉。从存在论意义上来说,性关系是一个身体寻找另一个身体、以确认人与人的共在关系。卫慧的身体叙事文本,完成了新时期文学由“宏大叙事”到“个体叙事”再到“身体叙事”的叙事革命,在100年内实现了中国女性由个性解放到身体解放的现代神话。但由于远离我国当下的文化语境,不可避免地遭到主流意识形态和精英文化的围剿与唾弃。  相似文献   

3.
"礼"本质上是一种负载于人"体"叙事的象征符号,"礼"与"体"的实践与信仰,是"礼"的发生学探讨不可忽视的观察视点。文章对儒家思想系统中的"體"、"禮"与"鸣玉以相"、"佩玉践形"等语词隐喻与行为意义进行了知识考古式发掘,发现体、礼与玉在儒家礼乐身体实践,乃至上古宗教仪式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即外體(身体仪容)——礼与玉(媒介)——内德(神圣力量),从而揭示礼仪诞生的动力源泉,以及神圣礼仪和世俗道德间的根源联系,为"礼"之发生探源提供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人以身体在世,故德育叙事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必然蕴涵着一定的身体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师生作为叙事性存在的身体—主体,既是超越意识主体的生命叙事建构者,也是身处德育之场的叙事实践者;第二,在实现德育叙事的过程中,身体德性引导着实践的价值取向,基于此,作为话语织体的学生叙出由身体意向性整合而成的故事,并由此展开关于道德意义的对话与讨论;第三,身体间性是德育叙事中的关系样态,即身体—主体既是居于共生世界的叙事合作者,又是相对独立的具有个性身体空间的道德建构者。  相似文献   

5.
身体文化是人类长期关注自我身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产物。身体文化的形成见证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但人类在向文明迈进的同时,也被自己创造的身体文化异化了。人不仅在自己创造的身体文化中,将自己异化成了零碎的物件和他物的活动展架,也将自己异化成了消费品和公共观赏物。在现当代美化身体的热潮中,人甚至将自己异化成了医学与化工的试验品。在大众传媒营造的现代身体文化语境中,人们对自我身体认知的失误是导致人们对自我身体异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从德里克的"后结构主义思想"、"全球化理论"、"后殖民批评"、"汉学研究"四个方面对德里克的"文化批评"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渊源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分析了德里克文化批评理论的利害得失。  相似文献   

7.
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的身体叙事体现了作者凯鲁亚克对美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新教伦理的反叛。新教伦理以宗教的方式肯定了对物质财富追求的正当性,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而《在路上》的身体叙事则意味着作者对新教伦理的反叛、解构,并不断在反叛与解构中重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在禅宗思想中找到了精神信仰。这不仅深深影响了美国二战后一代青年人的价值观,而且也发展与丰富了美国的文学叙事。  相似文献   

8.
"人体"与"身体"是当下中国人体文化研究中频繁使用的一对概念,它们的含义常常被混淆."人体"与"身体"的概念既涉及人的赤裸状态,又涉及人的服饰状态.但"身体"泛指万物之体,"人体"则特指人之身,且"人"通"仁义"之"仁"."身体文化"是西学中的热门研究,"人体文化"则可以让人引起对艺术与科学更多的关注."人体文化"与"身体文化"概念在中国学术界的出现、发展,内涵虽有区别,但两者的理论可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9.
政治精英与普通大众相比,在自然属性相同的基础上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即阶级性、群众性、先进性和党性。时下一些政治精英在身体消费上,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即过度的"三公消费"、"包二奶"和转移资金到海外。针对这种现象,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身体规训,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政治精英身体失范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正确处理身体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关系,推行权力制衡,实行人民民主是必要而必然的。  相似文献   

10.
高校健美课程定位模糊,教学特色缺失,这与植根于中国文化和审美观念的身体认知有很大关系。健美运动的项目文化围绕身体演绎和生发,相比其他项目,呈现出智慧、审美、和谐三位一体的身体文化特色,身体理应成为健美课程教学理念设计的逻辑起点。对此,高校健美课程教学理念应共性与特性兼顾,调整课程目标,重新定位于认知身体,树立身心和谐的健美身体观;审美与体质并重,强调项目文化熏陶,通过身体练习提高身体素质,建立身体本体感;理论与实践交互,培育身体感知,提高学生对健美运动以及人体的理解,丰富身体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1.
禾本科植物叶片中硅酸体的基本类型与分类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观察了禾本科78属131种植物叶片中硅酸体形态和排列方式,本科植物叶片中硅酸体主要有竹节形、鞍形、棒形、哑铃形、双哑铃形、圆形和椭圆形等。沿叶脉呈横列。丛列和混列。据形态结构和排列方式将禾本科植物硅酸体划分为竹型、稻型、画眉草型、针茅型、针柔型、早熟禾型和黍型6个类型,分别与本科的竹亚科、稻亚科、画眉草亚科、针茅亚科、早熟禾亚科和黍亚科植物相吻合,指出芦竹亚科的硅酸体分属画眉草型和黍型。并初步  相似文献   

12.
“空间”是一个与戏剧的本质存在方式尤其是现代戏剧的特质极其相关,且可以兼顾具体作品的形式与内涵的美学范畴,笔者提议用“空间”一词建构现代戏剧批评理论。从戏剧的剧场空间、外部文化空间、内在结构空间三个层面,可建构三种批评策略的方法和前景。首先,从剧场的角度出发进行戏剧的空间批评,关注剧场空间实验的成效及其可能的拓展范围,必然为戏剧阐释带来一种有效的解读视角。其次,有鉴于文化空间理论的蓬勃发展,戏剧批评亦应努力突破传统的空间概念,结合现代文化地理学等空间批评理论,多多关注戏剧作品中地理、历史、权力关系、民族身份等文化空间问题。最后,现代戏剧创作出于体类自觉,发生了空间化叙事转向,针对这一现象的理论关注与阐述,便是直指戏剧作品本体内在之基本结构的“元空间批评”。“元空间批评”通过内部形式分析,解读作品中因空间结构错置而产生的隐喻,进而关切本原性的社会文化问题,并借助空间结构样式的分类为戏剧史研究积累材料。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对竟陵派的文艺批评体现他一贯的文艺批评观:着眼于文艺批评的实际问题,求普天下共同的“诗心、文心”。钱先生文艺批评观的立足点:从丰富的文艺现象出发,以感性和智性兼胜的气质,去理解感受作家作品;反对文艺批评中存有的脱离文本、主观臆说批评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室温对家兔体温的影响。方法根据2000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热原实验规程对家兔体温进行测定。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室温的升高,家兔体温筛选合格率也随之升高,在20℃~21℃时家兔体温筛选合格率最低(43%),而在24℃~25℃时筛选合格率最高(71%);室温在22℃~25℃时,家兔体温在38.5℃~39.0℃这一组构成比均超50%。结论不同室温对家兔体温的变化有影响,在进行热原实验前的家兔筛选时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5.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组织教法,科学地运用基本训练法,循环训练法,递增训练法,并制定健美课的基本要求,使健美运动专项课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从《小说琐征》到《管锥编》,贯穿着钱钟书始终如一的立足文本、矢志创新、连类打通等批评旨趣与理念,但也呈现出些许嬗变:由早年纯文学范围内“零星随感”式的“谈文论艺”,逐渐上升到了对人类文化“圆照周览”式的整体反思与批判,兼融文学与文化;由专注于对文学内部规律的探讨,逐渐重视对外部规律的研究,兼顾审美与人生;由对批评理论的相对轻视转为重视,兼及实践与理论。  相似文献   

17.
伍联群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3):26-30,34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其生活于蜀地的九年时间里,形成了他成熟的文论思想和主张。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论中的“文道论”、“文气说”,从其自身的创作实践出发,主张文学创作应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吸取素材。我们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对陆游的文论进行了论说和评析,指出其对传统文论的反思和改进。陆游的文论充满了积极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对于现代文艺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长之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的一系列文学批评文本最大的特色就是强烈的整算意识。这种整体意识表现在两个层面:就对文本的解读来说,他以作家的情感、精神因素作为桥梁和中介,既发掘作家创作的外部因素:又深入于作品的内部世界,探寻其中的联系,显现了别具一格的批评理路;就批评家的批评指归来说,他又遵循“文化——文艺——教化”的宏阔思路,希冀文学批评能够起到教化人心、振奋民气的作用。这种整体意识表明,李长之决不是一个仅仅就文论文的批评家,文学批评在他的心目中有着更加宏阔广大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跨步电势的计算,讨论了跨步电势对人身的危害,及人体所能承受的跨步电势的极限值,分析了接地点危险区的确定。  相似文献   

20.
李金松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3):45-49,75
自17世纪中叶至民国时期,金批《水浒传》招致了众多批评,这些批评源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金圣叹的历史地位与文学地位随着这些评论而发生变化。透过这些批评,我们既可以看到历史的变迁,又能认识到金批《水浒传》的思想价值与理论价值。可以说,近三百年的这些批评展示出人们对金批《水浒传》的完整接受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