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高校针对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缺位,由此带来很大隐患。高校应将各院系、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宣传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建立一个"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全方位开展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着重经济资助,轻视思想教育,资助形式多种多样,育人方式单一等问题。强化资助育人功能,应该把育人贯彻到资助的全过程,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奖学金评选、助学金发放、贷款办理、勤工助学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和勤俭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刘凤 《科技咨询导报》2010,(20):153-153
感恩教育是一种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我国高等学校已经基本建立起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然而受助大学生却出现了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本文从家庭和学校教育、国内外环境及贫困生自身几个方面分析原因,提出了将感恩教育进课堂、把感恩教育和学生资助工作紧密结合等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刘思明 《科技信息》2013,(26):131-131,133
随着高校资助工作的发展,受资助学生不懂感恩、不诚信等一系列问题日益暴露,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工作的热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对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从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着手,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5.
赵敏  张宁 《科技信息》2013,(25):5-5
高校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思想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成才教育在我校的实现不能仅停留在层面上。本文从高校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出发,分析了高校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在我校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持续关注和大力投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基本解决物质贫困。但“精神贫困”现象日益凸显,高校资助工作缺乏可持续性。本文以精神资助为着眼点,分析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现状,探究学生“精神贫困”的成因与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精神资助的策略,将教育贯穿整个资助过程,帮助学生实现“资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感恩意识、行为缺失的情况屡屡发生,而究其原因,大学生对自我概念的片面认识和社会支持领悟较弱、社会和校园的普遍竞争教育等都是不可忽视的。为了顺利完成资助工作和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高校资助工作者应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行为培养贯穿于工作中,并从资助评定规则的制订、高校学生感恩认知的教育、行为实现的引导等多角度着手实施。  相似文献   

8.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将学生的能力培养、精神心理脱贫与物质经济脱贫相结合,培养受助生健全人格。针对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资助育人工作宣传力度、分享资助育人工作成功经验、提升辅导员师德水平及育人工作能力、加大对受助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完善勤工助学体系、开展诚信感恩教育等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处在层次比较低,资助质量不高的发展阶段,存在育人主题模糊化、资助内容物质化、资助流程形式化等突出问题。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要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育人质量。针对贫困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以励志成才为主题,构建思想教育和心理援助工作平台;以贫困差异为依据,构建贫困生个性化资助平台;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贫困生自立自强自助平台。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当前少数贫困大学生感恩缺失这一现状,从对感恩教育的内涵进行探讨,着重分析贫困大学生感恩缺失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几种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丘烨 《科技信息》2012,(16):80-81
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数量也增加较快,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高等教育不再是原来由国家全包下来的免费教育,个人需要承担部分学费。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了国家负担,但也大大增加了贫困家庭的负担,从而产生了贫困大学生的各种问题。如何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值得深思的问题,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应将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紧密结合,共同作用,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贫困生认定、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与更新、资助工作的有效监督和感恩教育,使贫困生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的形成原因、生活现状、心理状态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如何促使贫困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负担,做好资助工作,建立经济解困与资助体系,也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本文结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提出建设才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最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是贫困学生来说也可以进入高校学习,高校方面通过资助工作,能够减免学生的负担,但是发现高校资助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忽略了对于学生的教育功能,今后需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制定新时期的资助工作落实方案,提高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该文阐述了新的工作体系下,让学校资助发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整、学生感恩思想建设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成为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关键。高校必须克服认定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加强以诚信、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制定、规范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扎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将国家资助政策真正落实到经济困难学生身上。  相似文献   

15.
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及解困助学工作是当前高校日常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对贫困生解困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心,贫困生资助体系日趋完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增设奖项,扩大奖学金来源以改善奖学金难以很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当前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规范勤工助学活动,加大工作力度,以增加助学岗位,拓宽资助面。  相似文献   

16.
仓伟 《科技咨询导报》2009,(29):228-228
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对于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贫困大学生回馈社会的责任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着手,基于工作实践思考如何加强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7.
蒋庆玲 《科技信息》2011,(34):116-117
贫困生认定既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一道难题,也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因此确立贫困大学生认定标准是高校贫困生资助的首要和核心问题。但从长期的工作实践来看,由于对贫困生的鉴定一直缺乏一个科学、严谨、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办法,贫困等级的界定也困扰着各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或多或少出现了家庭确实贫困的学生没有得到资助,不是真正家庭贫困的学生却得到了利益,从而影响了贫困生资助的效果。所以研究当前高校贫困生有效的认定模式是助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目前助学体系亟待解决的子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如今已形成了一个集"奖、贷、助、补、减"于一体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极大地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然而在学生中却出现了一些感恩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差、自立自强精神淡化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社会、学生和资助制度本身的原因,同时也有高等教育者对通过"扶贫来扶志"重视不够的原因。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创新的工作思维,开创性地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9.
资助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对资助的认同体现思政育人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持续强化,以资助认同为视角能有效观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研究发现新时代资助认同面临经济资助无偿性与感恩意识缺失的矛盾,受助学生认识偏差影响资助带动功能,进而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形成等挑战。运用Probit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发现个体差异对资助认同感具有显著相关性,家庭特征对学生资助认同产生影响,评选程序、资助宣传与学生资助认同感呈正相关,评选标准与资助金额在模型估计中没有显著相关性。因此,多维度、多层次开展感恩教育,多渠道、不定期进行家校联系,全方面、有重点完善资助评选、宣传,有计划、有要求组织志愿服务等措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资助认同感。  相似文献   

20.
高博  郭轶 《科技信息》2011,(11):I0200-I0200,I0208
要实现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就必须首先对受资助学生进行贫困生及其等级认定,但是,由于提供贫困证明、评定办法及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使得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陷入困境。本文提出了从生源地综合考察审核贫困生资格、加强贫困认定学生思想教育、实现评定贫困生动态管理、建立贫困认定与勤工助学联系等四个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