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理论,探讨了任务冲突与科研团队人才集聚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参与型领导对任务冲突与人才集聚效应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任务冲突对科研团队人才集聚效应即信息共享效应、集体学习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与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参与型领导正向调节了任务冲突与集体学习和知识溢出之间的正向关系,但对任务冲突与信息共享和创新效应之间正向关系的调节效应未得到支持。研究结论对科研团队如何产生与提升人才集聚效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企业研究院的视角研究探讨了以企业研究院为核心的县域科技创新路径与模式。研究表明,对于科技、人才、区位等都不具备优势的县域而言,集中全县资源推进企业研究院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研究院在沟通区内外科技研发资源、吸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实现与政府联动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通过其溢出和联动效应,可以实现县域科技创新发展。还以浙江新昌为例,对以企业研究院为核心的县域科技创新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人才是区域创新最重要的载体,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有助于制定更好的政策以吸引人才,以及合理利用人才促进经济增长。在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建立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动因及经济后果模型,并运用中国2007~2016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薪酬水平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作用不显著,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主要受创新活动和科研投入等创新环境的影响;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两者关系中,创新绩效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良好,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拉动力,促成了中国高端服务业集聚。从科技创新驱动的相关理论出发,在分析我国高端服务业集聚效应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集聚区企业之间技术创新的互动效应以及科技创新驱动下高端服务业集聚效应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科学管理研究》2017,(3):67-70
区域创新集聚对新兴产业成长具有较大的催生效应。研究了科技创新区域集聚三种类型知识集聚、服务中介集聚和创新成果产业化集聚及其对新兴产业的催化机制。实证检验支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6.
利用全国31个省市的科技产业数据,采用区位熵来研究科技产业的集聚效应,并构造综合因子得分来描述地区科技产业的创新效率。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各省市开展科技产业的创新研究、实现创新效率提高、促成科技与经济的高度融合提供理论与实际支持。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0—2020年我国24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调节效应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空间溢出视角下产业集聚与经济集聚对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专业化集聚与经济集聚显著提升本地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区域制造业的低碳创新绩效产生正向作用,而产业多样化集聚阻碍地区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的提升;经济集聚调节产业集聚与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科学管理研究》2017,(1):55-58
通过分析科技创新区域集聚的内涵及其分类和科技创新区域集聚对新兴产业的催生影响机理,采用最小二乘法来对主要科技创新区域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了对于不同产业之间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影响,从而能够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科技创新集聚模式提供较好的大环境,最后提出对于科技创新区域集聚对新兴产业的未来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江苏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内生动力分析,研究认为,知识溢出、科技创新及引进外资是江苏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内生动力因素。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1998-2009年江苏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与其内生动力作用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限内,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与内生动力作用程度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知识溢出、科技创新及引进外资等内生动力要素大大推动了江苏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高技术产业集聚推动了江苏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孔村光 《今日科技》2010,(12):37-42
<正>科技创新先导区概念和内涵概念:科技创新先导区是指拥有领先的创新主体要素(创新机构、组织和人才)、非主体要素(环境、制度、政策、服务等)以及协调各要素间关系的特定经济区域。该区域同时应该成为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集聚区、技术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如何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这一重要话题,从产业集聚的视角研究新兴产业成长的路径,产业集聚通过创新和溢出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创新,降低成本和不确定性,进而强化产业集聚和竞争优势,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在测度新兴产业集聚程度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与新兴产业成长的关系,验证了产业集聚对新兴产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学管理研究》2016,(4):53-56
对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效应进行了定量测度,发现江浙沪的集聚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区域差异明显,具有东中西地区梯度格局,经济带整体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协同创新效应,但中部地区内部以及中―西地区之间的协同创新效应较低。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聚之创新效应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较新论题,也是我国产业集聚各种效应中最值得关注的效应之一。在总揽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产业集聚之创新效应的命题进行了系统梳理,鉴别出了产业集聚促进创新的三个微观机制,分别为知识溢出机制、知识特有属性机制和集聚企业互动机制,并由此构建了一个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14.
《创新科技》2020,(1):70-79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集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在构筑区域创新生态网络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剖析创新型企业区域集聚的模式类型基础上,从经济学理论阐释了创新型企业集聚形成的内在动因,分析研究表明:在满足企业集聚所产生的净收益现值总和大于零条件下,集聚所产生的交易费用降低效应与创新优势叠加的增强效应等已成为促进创新型企业集聚的关键因素。而集聚区域关联企业竞争的创新挤压效应所引致的附加值增加型与成本降低型的集体创新学习机制、创新型企业区域集聚的技术溢出机制和创新型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机制等成为吸引创新型企业集聚的内在动力,研究表明,促进创新型企业空间集聚采取合作创新策略须满足的条件为■,该结论对塑造区域良性创新生态、实现区域整体创新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决策借鉴意义。据上述研究,从强化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文化培育与氛围营造、创新生态环境打造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滁州市大力推进战略性科技资源向滁州集聚、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积极引进省内外高校院所来滁州共建新型研发机构6家,位于全省前列。  相似文献   

16.
提出综合数量与质量特征的科技人力资源集聚指数,以刻画科技人力资源的区域集聚水平. 通过对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要素的分析,构建基于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指数的知识生产模型,表明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效应可以利用单位经费投入产出来度量;并对2006年不同区域的科技人力资源的集聚效应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在人均知识创新能力方面,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区域科技发展与协同创新是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创新资源和主体要素的区域空间配置呈现出集聚效应明显、城市群和"微中心"双向发展、新的创新要素引领城市中心商务区转型发展等特点。未来的区域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关注发挥中心城市在创新要素空间配置中的枢纽作用,合理规划和引导不同尺度空间的创新要素集聚发展,在局部区域形成有密度、有高度、有浓度、有社会支持度的"四度"创新共同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对产业布局、经济决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重要作用。运用区位熵指数对2004~2014年龙岩市烟草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通过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对龙岩市烟草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龙岩市烟草产业已高度集聚,集聚度呈先减后增趋势;龙岩市烟草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产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滞后。因此,应着力从增强政府调节作用、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烟叶质量等方面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Romer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创新部门的空间知识溢出、产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模型,从一个新视角研究了集聚和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当知识溢出效应全局化时,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创新部门的空间分布没有关系;当知识溢出效应局域化时,创新部门分布占优势的区域随着集聚度和知识溢出的增加,人均产出增长率提高,而创新部门分布不占优势的区域,人均产出增长率下降,但由于知识溢出产生的反向作用力将减缓人均产出增长率的下降速度.  相似文献   

20.
科技服务业在技术扩散和知识传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有效桥梁和纽带。产业集聚化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一种空间演化形式,而且产业集聚也会带来一定的规模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对于带动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研究以珠三角为例,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对科技服务业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珠三角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