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4月,在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的政策下,我国沉寂多年的地方债重新开闸。发行之后,地方债面临着一级,二级市场交易清淡的尴尬以及各种风险。本文着重分析其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并提出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9年3月,财政部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禁令开始解冻,旨在希望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缓解地方财政困境,并有效地刺激国内消费以弥补出口下降造成的损失。与此同时,如何做到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最优的条件下,有效地控制债券发行的风险,成为地方政府发债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作用,然后重点分析了其所面临的风险及如何进行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3.
2009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公债制度逐步建立,地方债务危机逐步得到缓解,但是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还存在发行主体范围过窄、审批程序不合理、债券的偿还机制不完善、信用评级机制流于形式、信息披露不完整、债券的监督不系统等问题。因此,应尽快颁布《公共债务法》,合理界定地方政府债券发债主体,完善审批机制和偿还机制,加强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加强地方人大对地方政府债券的监督,从而提高发行效率,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市政债券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风险防范为中心,债务控制、信息披露、信用评级以及市政债券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从美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提高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是建立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需建立市政债券发行审批制度控制债务规模,证券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机构共同推动市政债券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和发展;需合理利用市政债券信用评级机构和保险机构。  相似文献   

5.
“城投债”、“中央代发”、“自行发债”三种债券发行模式均存在较大弊端.地方政府实行“自主发债”模式,有利于深化分税制改革,规范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拓宽个人投资渠道,满足投资者的利益需求;完善资源配置,均衡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债务管理机制,应当通过完善地方政府自主发债的基本框架,深化分税制改革,强化地方政府债券监管体系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正【精彩回顾】2020年5月12日上午,广东成功发行专项债券712亿元,其中86.6亿元新基建专项债券为全国首发。此次专项债券发行着力优化资金投向,聚焦扩大有效投资和疫情防控需要。在2020年1月17日一次性组织发行地方债历史最大招标规模(专项债券1235亿元)的基础上,广东再次发行超大规模专项债券712亿元,重点用于国务院常务会议规定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农林水利、生态环保、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  相似文献   

7.
债券是筹资单位(如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金融机构等)为筹资发行的一种票据,上面标明票面额、利率、偿还日期、有无担保等项,是资金借用性质的有价证券。发行债券筹措资金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方式。债券筹资的关键是能否将发行的债券顺利地销售出去。如果债券销售很顺利,债券筹资就会成功。一般来说,那些实力雄厚、信誉好的公司企业能获得人们的信任,他们发行的债券也较受欢迎。对一个普通的投资者来说,他要购买某单位的债券就需要全面了解发债单位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以便下决心,但这是很困难的。因为普通投资者无法掌握发债单位的全部资料,他们也缺乏专门的分析技术。这些困难常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减轻中央财政的债务负担、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发展资本市场,我国有必要发行地方公债,而且我国也已基本具备了发行地方公债的条件。地方公债的顺利发行需要在债券的发行主体、种类与规模、发行方式、期限和利率、债券的信用和评级及二级市场流通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高涓 《科技资讯》2010,(36):242-242
随着我国2000亿地方债券逐步发行到位,有关我国目前是否符合发行地方债券条件的争论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是对地方债券发行、管理等制度的思考。本文结合目前政府地方债券管理的办法,从地方债务管理模式,及其配套体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为了应付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特别是为了解决作为保增长重要举措的新增中央投资中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困难问题,2009年我国开始利用中央政府代理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虽然在制度设计、发行方式以及配套设施方面都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但是由于我国本身各种经济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必然会存在着风险。本文在分析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地方政府债券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发行可转换债券对公司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发布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告后,二级市场股票价格显著上升,说明投资者青睐可转换债券.回归研究表明,发行可转换债券宣告效应与发行公司的公司规模,可转换债券发行规模以及宣告期间重大事件的公布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债券进行公用事业建设项目的融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入,当时制定法律所考虑的因素已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条件,对是否允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作出判断,并作出决策,以顺应改革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可分离债券作为一种创新金融产品,是现代上市公司进行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2006年5月7日,我国证监会首次将可分离债券列为上市公司再融资品种,从2006年11月份马钢发行第一支可分离债券至2008年5月,共有17家发行,规模为738.75亿元。为什么可分离债券如此受到我国上市公司的青睐?本文从可分离债券的发展历程、优势、风险来分析,还提出了上市公司发行可分离债券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具有汇率风险的可违约债券的定价问题.分别探讨了债券面值以国内货币计价发行、以国外货币计价发行和汇率设置下限时的3种情形下可违约债券的定价问题,并分别在3种情形下建立了信用风险模型,得到了债券的价格公式,债券的违约概率公式和信用价差的表达式.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债券违约概率和信用价差的期限结构,并分析了资产波动率和汇率波动率对信用价差和违约概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可分离债券作为一种创新金融产品,是现代上市公司进行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2006年5月7日,我国证监会首次将可分离债券列为上市公司再融资品种,从2006年11月份马钢发行第一支可分离债券至2008年5月,共有17家发行,规模为738.75亿元.为什么可分离债券如此受到我国上市公司的青睐?本文从可分离债券的发展历程、优势、风险来分析,还提出了上市公司发行可分离债券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6.
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都有潜在的违约风险,把信用风险考虑其中必将使可转债的理论价值贴近于现实.在利率服从Vasicek模型下给出了可转换债券的三因素定价模型的微分方程.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实施的《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因此,在我国的债券市场中一直缺少地方政府债券品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以及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各界要求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将立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重新审视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必要性和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顺应改革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着眼于盈余管理视角,以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公司债券发行公司、金融监管部门为研究对象,建立精炼贝叶斯均衡博弈及二阶段展期模型,研究发行公司债券的上市公司、信用评级机构与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路径.研究发现:在获取发行资格、节约债券融资成本的动机驱使下,发债公司存在通过盈余管理进行评级意见购买的动机,盈余管理水平越高,信用评级越高;声誉机制的跨期收益与惩罚特征、发债公司与评级机构的短期行为、金融监管缺位等因素增强了评级机构的合谋倾向,从而导致评级普遍虚高,查处与惩罚力度的增强则可有效遏制盈余管理程度和评级虚高现象,这对完善我国现阶段金融领域征信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债务置换启动后,地方政府所面临的短期偿债压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但作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过度举措,债务置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地方政府长期积累的高负债僵局。在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放缓、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持续增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控制和限额管理显得日益重要。以辽宁省为例,基于改进的KMV模型对2016—2018年地方政府债券的违约风险进行了测度,并进一步预测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安全边界。结果表明,在违约概率为0.5%时,辽宁省未来三年需置换的债务额度至少应分别为当年到期的存量债务额度的85%、87%、89%。为了提升债务置换效用、及时化解债务风险,应控制债务置换规模、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地方债务发行的市场化调整以及提高定向债务置换比例。  相似文献   

20.
从投资者的角度,在担保方存在信用风险的背景下,研究了可转债的定价问题.假设债券发行方和担保方的违约过程服从泊松过程,并考虑债券发行方违约后公司股价发生跳跃,通过对冲,建立了偏微分方程模型,并求出了显式解,最后通过计算,分析各参数对模型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