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包对算法,结合TCP协议的时间戳机制,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端到端带宽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分组的时间戳,计算背靠背的两相邻分组到达接收端和应答返回发送端的时间差,可等效为分组瓶颈链路经历的时间,利用分组大小与时间差的比值求得瓶颈链路的带宽,即为端到端的带宽;引入离散化低通滤波器,滤除突发的干扰流量,筛选出有效的网络带宽,滤波器算法实现简单;利用互联网普遍使用的TCP协议,测量一般不受各网络节点安全访问控制的限制,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同时能为带QoS要求网络传输控制提供服务.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带宽测量方法测得的带宽与实际带宽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单向时延与发送速率的关系,单向时延最大时探测包的发送速率无限接近可用带宽的大小。基于此原理提出了一种降速包列的可用带宽测量算法(DRChirp)。该算法首先使用快速探测技术,找出可用带宽的上界;然后发送指数递减包列,将测得的单向时延最大和次大的探测包的发送速率加权平均得到可用带宽值。NS2下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多跳复杂网络上的测量精度优于经典的可用带宽算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共享网络结构模型和消息模型,在分析网络控制系统调度算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动态带宽分配的调度算法,从带宽分配算法和分布式动态调度的实现方法两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该算法可以满足不同节点的时间精度要求,有效利用了带宽,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好的容错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可用带宽的QoS多播路由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种基于时延、时延抖动和包丢失率3个QoS约束下的最大可用带宽多播树求解模型,将可用带宽作为主度量参数来构建多播树。能够针对特定的服务需求对各个QoS度量的重要性进行灵活调整。其算法具有多项式复杂度,并通过仿真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新建和已存在的旧FAST TCP连接估测的传播延时不同,它们无法公平地分配瓶颈链路的带宽。为了解决新旧FAST TCP连接的公平性,提出了一种改进估测FAST TCP传播延时的算法。在各连接无法通信的情况下,该改进算法利用新连接建立时,旧连接会表现RTT逐步增大和拥塞窗口逐步减小的特征。当旧连接发现这一特征出现时,就同步计算新的“传播延时”,从而使新旧连接具有相同的“排队延时”,公平地分配瓶颈链路带宽。NS-2仿真实例验证了该改进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可用带宽估测算法PathPCQ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用带宽是重要的网络资源,但实际测量却存在许多困难。基于Cruz流量模型和单向时延OWD(oneway delay)趋势分析,提出一种端到端的可用带宽主动测量算法PathPCQ(Path Parameter based on Cruz Queue)。PathPCQ通过主动检测OWD连续上升的概率,推断探测速率与端到端可用带宽之间的关系。当探测速率大于可用带宽时,其概率大于阈值;否则小于阈值。由此调整探测速率,使之逼近可用带宽。ns2仿真结果显示,PathPCQ算法测量精度和效率都优于现有的带宽测量工具Pathload,为网络资源管理、监控和预测提供了有益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有效地控制TCP带宽对于改善TCP业务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传统的TCP带宽控制算法较为复杂,增加了部署实施的难度。提出了一种精细的广播窗口调整算法(PAWA),用于对长时TCP连接的带宽进行控制。由于PAWA不需要对ACK报文进行延时处理,从而降低了实现的复杂程度,为TCP带宽控制算法的部署提供了可行的途径。仿真结果验证了PAWA算法的有效性和顽健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BitTorrent系统的下载效率,且不依赖于Tracker服务器,提出一种基于带宽估计的友邻选择算法.算法分两步进行:首先根据上传量和时间间隔进行节点的带宽估计,然后依据带宽匹配的原则选择具有相近带宽的友邻优先上传.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在没有Tracker服务器介入的情况下,较准确地得出邻居节点的上传带宽...  相似文献   

9.
一种合理共享空闲带宽的分组调度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分组调度算法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提出了一种能够在交换机和路由器中合理共享输出链路空闲带宽的分组调度算法。该算法克服了目前分组调度算法对链路空闲带宽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它能够动态地寻找系统中存在的空闲带宽,并根据各个连接的实际需要公平合理地分配空闲带宽,从而能够在确保满足网络中所有业务时延的要求的同时有效地改善突发强度高的业务和尽力传送业务的时延性能。在衡量调度算法的各项指标(包括时延、公平性、复杂度)中,该算法都接近或达到了目前已知的最佳性能,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是一种综合性能较理想的分组调度算法。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型带宽公平分配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地解决个别大流量数据流所造成的不合理带宽占用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路由器的对带宽进行公平分配的流量标记缓冲管理(TMBM)算法.该算法由流量分类标记算法和缓冲管理算法组成,它将每一个数据包归属到数据流,根据每种数据流发送的累计数据包进行数据流分类,按照分类的结果和该类数据流对先进先出(FIFO)缓冲区的利用情况,由缓冲管理算法来确定对该数据流的带宽分配.在不同流量组合的情况下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在各种情况下它都可以达到公平的带宽分配效果,性能比Drop—Tail、RED和DRR等算法优异.  相似文献   

11.
基于等效带宽,提出了最优带宽的概念,并针对自相似业务,给出了能够同时保证分组丢失概率和最大延时的自相似业务的最优带宽计算方法,该算法能够得到满足QoS(Quality of Service)要求的最小等效带宽。仿真实验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可再生希尔伯特空间框架的基础之上,构建出一个新的序列核来对语音序列间的相似性进行度量.特征提取部分针对传统语音短时分析技术容易出现丢失信息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临界带宽的小波包变换算法.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2004年评测数据集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识别率.  相似文献   

13.
带宽控制技术分析及其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Internet技术中热门的QoS问题,讨论了带宽控制的基本方法和带宽动态划分的算法,分析了Linux内核和iproute2工具包中的关键数据结构,以及过滤器和队列调度规则,并对在Linux环境下,利用改进的双今牌桶算法对带宽的动态划分,实现对带宽的有效控制,从代码角度上作了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不确定性原理是时-频分析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构造联合分布时所要依据的准则之一.它向人们揭示了傅里叶变换对之间的关系:较窄的时间持续期产生较长的频率持续期;而较长的时间持续期产生较短的频率持续期;时间波形的宽度和频谱宽度不可能同时任意小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区分服务中的分组标记策略.通过分析SRTCM的工作原理与标记算法带宽分配公平性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修改SRTCM的标记策略,并仿真测试.通过仿真测试证明算法提高了聚流内的带宽分配公平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基于应用层的安全保密IP电话QoS保障方案并实现.在语音加解密过程中,通过多缓冲区的合理设置和加密模式的设计,降低了时延和带宽.针对网络丢包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错误隐藏技术,并与前向纠错技术集成应用,较好地完成了丢失包的恢复.采用自适应播放延迟方法,解决了时延抖动所导致的语音播放不流畅问题.在模拟发生包丢失和包错序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了测试,IP电话在满足安全保密通信的前提下,时延、带宽和丢包率等指标都达到了商用电话的标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够更加高效地使用无线资源,提出了一种跨层资源分配方案.该方案由调度过程和子载波与功率分配过程两部分组成.在调度过程中,引入了考虑QoS要求的“等效带宽”,以用户的等效带宽和信道增益为依据进行调度;在子载波与功率分配过程中,是以用户在调度后的数据速率和信道增益为依据进行分配.仿真结果表明,这种分配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系统的发射功率.  相似文献   

18.
有效带宽测量一直是计算机网络领域热衷研究的方向之一,但实际测量中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导致测试结果和用户使用体验总是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在已有的端到端测量技术自加载的周期性探测流(SLoPS)上,通过摒弃不必要的反复迭代,改进其评估和速率调整算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试速度,更主要的是降低了网络不可靠因素等现实条件给测试结果带来精准度下降的可能性.实验表明,改进带来的测试结果较之前更贴近实际的网络状况,降低了参数的波动,提高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and Rate Coordination for DiffServ Environ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model for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and rate coordination based on DiffServ and a bandwidth broker(BB). In this model, assignment of bandwidth was made according to a periodic trace of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per applic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ransfer rate was accomplished through negotiation with applications by a bandwidth agent. This model was evaluated using network simulator 2 (NS-2), and distinct improvements were found in respects of delay and packet loss of overall network and single flow. Finally, the model was suggested to be leveraged to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with properties of lower delay and lower packet lo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