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格物致知”自在《大学》中作为道德伦理修养的命题提出,经“二程”、历朱子学到阳明学,其内涵有了很大变化:在程颢、程颐那里,“格物”即是“穷理”;朱熹则认为“格物致知”即是要探究自然界即伦理道德 现象以求内在规律,在他看来,这内在规律也即“仁义礼智之总名”;“阳明则是把我“心”之“良知”推致到事物上,事物就有了“理”,一切事物之“理”,皆有我心推演出来,从而解决了朱子理论一人无法格尽天下之物和所格之理与心中之理无法统一的矛盾。朱子学与阳明学中格物致知观有很大不同,但都服务于各自的理论体系、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本质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格物致知”是朱熹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历来研究者们对之训解颇多。上世纪30年代,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对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下卷)的评论中,从为学方法论角度,质疑朱熹的“格物致知补传”思想之合理性。而实则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本身是与其理学本体论相呼应的,其所要格之“物”主要是“日用问应事处”,即是人伦日用之事物;致知之“知”主要是对“至善”之所在的认识,即是明乎先天已存在于己的儒家的道德之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工夫最终所要达到目标仍是为人寻到先天存在的道德伦理价值.以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准则。从而认识论工夫与修养工夫两者在目标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朱子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学即孔、孟思想,具有再解释的意义,也因此朱子表章了"四书"的精义。不单如此,其对"五经"的解释也脱离了汉唐训诂学的学风,以主体的、批判的、研究的学风及义理性的观点来解释经典。朱子将"性"规定成天人合一的普遍的宇宙原理即理,建立了"性即理"之人间存在论,其德目在天为元、亨、利、贞,在人间为仁、义、礼、智。朱子的心性论,基本构造即为"心统性情说"与"人心道心说",心与性之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心与性情间有密不可分之关系。朱子以修养工夫论分别解释居敬与穷理,穷理为格物致知,格物为针对理而言,致知是对心而言,致知、格物是内外之关系,是一体的两面;居敬法是透过外在省察之修养法除去妄思、妄动相同之人欲,随时以敬,长久以后则天理自明,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依居敬的成果——致知来努力,自然就可进步。  相似文献   

4.
格致、格物:格致,“格物致知”的略语。穷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取理性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格,穷究;致,招致,获得。以“格致”名书者,如:《格致馀论》(元朱震亨撰)、《格致丛书》(明胡文焕编)、《空际格致》(明西洋人高一志撰)、《格致镜原》(清陈元龙撰)及《格知格物解》(清魏裔介撰)等。又,清末对于西方传  相似文献   

5.
"孝"是儒家伦理哲学的理论起点,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包括生命意识、知性精神和道德观念三大要素."孝"的文化内涵与儒家经典<周易>的"精义"、"利用"、"崇德"三者统一,和<大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原则是一脉相承的.目前对"孝"文化的研究,弘扬其德性内涵固然重要,挖掘其生命意识和知性内涵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孝"是儒家伦理哲学的理论起点,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包括生命意识、知性精神和道德观念三大要素。"孝"的文化内涵与儒家经典《周易》的"精义"、"利用"、"崇德"三者统一,和《大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原则是一脉相承的。目前对"孝"文化的研究,弘扬其德性内涵固然重要,挖掘其生命意识和知性内涵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宋元学案》编纂者梳理了湖湘学派的发展源流,厘清了胡安国作为二程私淑弟子及孙复再传弟子的师承关系及其理学与春秋学的渊源。黄宗羲基于儒佛根本理论差异在于是否承认天理的观点,批评了胡寅基于表面现象的佛教批判,又从性、心、工夫三个方面反驳了朱熹对《知言》的批判,指出胡宏的"性无善恶"说是指作为本体的善性,避免了将善恶混在的气质之性混入义理之性中,胡宏以心属已发的观点出自程颐早年的未定之说,胡宏察识本心发出的端倪而后容易下涵养工夫的观点与程颢的识仁说一致。编纂者基于心学立场推崇张栻较朱熹更早重视涵养工夫,批评其向外穷理的"集义"说,又肯定了湖湘学派以察识日常生活中本心流行的端倪作为体认仁体之方法的宗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经典的诠释,朱熹与王阳明建构了具有不同理论视野的哲学体系。若单就知行关系而言,王阳明知行本体、知行合一说对朱熹知先行后、行重于知、知行并进的继承要大于批评;若关联本体论、工夫论而言,王阳明对朱熹知行观的批评则要大于继承。朱熹和王阳明知行观的比较研究,能进一步透显理学与心学的理论宗旨和理论特色,深化对理学与心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直坚持反佛立场。他把抛弃“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说成是佛学的“极大罪过”。可是,他在建立自己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时,又吸收了佛学的某些思想内容,借用了它的一些思想资料,或使用了某些类似的语言。这样,在朱熹的理学和佛学的关系中,就出现了一种既排斥又吸收的错综复杂的情况。因此,对于其间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我们都要进行过细的分析,切不可用一个模式到处去套。朱熹在宣传“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时,提出了著名的“一旦豁然贯通”主张。这主张同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是乾嘉汉学的殿军。乾嘉学者以“字”训“名”,将正名问题视为语言文字的训诂考据。章太炎承继乾嘉汉学的“正名”思想,并对其作系统地综合。他的正名思想一方面肯定了语言与实在的关联性,承认语言建构实在的积极作用,但反对以名为实,表现出唯名论的理论立场;另一方面他敏感地觉察出了语言所带来的思想魅惑,肯定辨析名相对于澄清思想的作用。章氏正名论内含的哲学洞见对现代中国哲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结合历史文献的考订与思维逻辑的发展来看,王阳明哲学的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从正德四年到正德十五年,王阳明以《大学》格物说为中心,教揭知行本体,强调知行合一的工夫;二、从正德十五年到嘉靖四年,王阳明以协调《大学》格物说与《孟子》良知说为中心,教揭良知本体,强调致知的工夫;三、嘉靖五年以后,王阳明总结一生,合本体工夫言致良知,专以致良知训导学者。  相似文献   

12.
朱熹《舜典象刑说》主要涉及刑法产生理论基础、恤刑及赎刑思想。心情阴阳学说是朱熹刑法思想产生的法理学理论基础,并将此学说与理气观相结合建构成更深广的理论;朱熹的恤刑观并非是轻刑宽恤,而是体现了圣人制刑止刑的严刑宽民思想,朱熹认为赎刑必须严格控制其适用范围,不唯贫富,反映了朱熹适用法律的平等思想  相似文献   

13.
周敦颐之“诚”与现代商业竞争陈荣俊(91中③)“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素来是儒家哲学人生目的。宋代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的著作《太极图说》、《通书》,对“诚”意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阐述。周子的诚论涉及宇宙、性、道德等范畴。他认为诚是体现人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理学家,朱熹要建构自己的理学体系,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思考。在经史关系上,朱熹反对两种思想倾向,一是重经而弃史,二是重史而废经。他把历史研究当作格物穷理的手段,主张先悟透经书义理,然后再阅读史书,研究历史。其论历史人物,特别强调义理在历史人物身上的体现,兼顾“资质”和“本领”,坚持道德判断与事实判断相结合,重义理,亦重功业。从天理的角度出发,朱熹把史书编纂的目标定为明正统、正纲常,强调用书法义例来达到昭鉴戒和明人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研究从王夫之的艳词情诗出发,来看王夫之如何从"情"的角度,不以艳词为讳,并解释这些作品的发生原由。试图说明:这些词语,在王夫之的思想世界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又该如何与王夫之的生命意义,对人生世界的体悟联结?王夫之到底是以什么样的立场与观点,产生这些作品?目前学术界研究王夫之的文学,多以从文学反思其修身工夫,但反过来看,王夫之的心性论、情论、工夫论,本身就具有美学、诗性的意义,这也是我们值得注意的方向。不过,就整体来看,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连续而非独立的,从工夫到文学,从文学到工夫,诗教所至,工夫随之,工夫所现,诗文呈貌,一向是王夫之的立场,本文的研究,就是处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格物致知方面,程朱的格物致知关注的是见闻之知的增加,而薛瑄格物致知以知性为目标,重视涵养;在为学途径方面,程朱是主敬、致知并重,然薛瑄更关注主敬;在性方面,程朱把性置于理之性,并有性即理之说,而薛瑄把理置于性之下,而有理即性之说。薛瑄的复性说简化了程朱理学的程序,把形而上的理置于易于把握的性之下,提高了穷理的操作性与可行性,是理学的新发展,也是对程朱理学的修正。在薛瑄复性思想的构建中,《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易》开辟了儒家视野中的宇宙本体论哲学,既完成了对先秦儒家形而上的构建,也为儒学以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薛瑄的性与复性说学正是其理论体系形而上的构建,《易》以宏大的形而上体系,独特的宇宙生产模式,为薛瑄性体构建、复性理论建设提供了基础,是薛瑄复性说的支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从前期《大学古本原序》与《大学古本旁释》的“诚意”之教,到后期《大学古本序》与《大学问》倡导的“致良知”说,王阳明的大学思想是由初创逐步发展到成熟的。其间,既包括了王阳明恢复《古本大学》并推崇其为达到“万物一体”的道德境界的“大人之学”的努力,也包括了王阳明对《大学》思想内容的重解,以服从其心学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朱熹是我国文化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建立了十分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明天理,灭人欲”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称的“人欲”亦即人之“私欲”。为了达到“存理灭欲”的目的,朱熹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给我们当代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大学的德育教育以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9.
根据尊重现有《大学》文本,以同类文献相证的原则,结合先秦儒学的思想特点,本文在对前人的“格物”说进行评述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格物”是一种践礼行为,“格”可以训为“至”,因它有亲自接触的意涵。同时,“格”的行为中又包含“有格”的要求,要求在实践中力求合乎礼义,“格物”是一个不断砥砺的过程,是境界不断提升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从前期《大学古本原序》与《大学古本旁释》的“诚意”之教,到后期《大学古本序》与《大学问》倡导的“致良知”说,王阳明的大学思想是由初创逐步发展到成熟的。其间,既括了王阳明恢复《古本大学》并推崇其为达到“万物一体”的道德境界的“大人之学”的努力,也包括了王阳明对《大学》思想内容的重解,以服从其心学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