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生态文学诞生根源探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生态文学是人类存在困境的艺术显现。人与自然的关系随工业化进程而日渐呈现为一种紧张关系,自然生态开始出现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疏离,其本质也就是人的精神生态处于一种深深的危机状态。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双重危机交织所造成的人类存在困境,是生态文学诞生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
生态道德是以人与自然的伦理回归为逻辑起点,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它决定人类对自然环境和一切生物应承担的道德义务,也使加强生态道德培育具有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广泛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道德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道德的生态价值观、生态补偿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和生态公平观,然后对生态道德作为提高人类的生态觉悟、促使人类保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进行了分析,最后,尝试探索出生态道德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3.
生态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问题。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表明当代人类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中介,依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通过自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适当地改造甚至破坏自然,自然对于人具有了日益突出的反主体效应。这一境况迫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观与反思,提出两种理论上截然不同、实践操作亦各处窘迫的生态伦理观。解析此两种生态伦理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文学家和思想家,沈从文始终立足于关爱全人类的思维高度,在关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关注和思考着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种种问题.他以大胆而超前的意识突破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的烛照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神即自然"、"人与自然契合"、"爱有生一切"、"人与人关系的重造"等生态思想和生态观,表达出重建生态文明的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伦理领域里,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争论首先是围绕“价值”展开的。从哲学层面上说,人与自然之间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认识的关系。实践作为对象性活动:一方面表征了人与自然之间包含着自然界对人来说的价值关系;另一方面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实质上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6.
纪占武 《科技信息》2011,(19):I0067-I0067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生命整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自然科学技术,在劳动分工中相应建立了一定的关系,形成了社会技术。社会技术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全新的发展观,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7.
自然道德是伦理学与生态学的中介点,其可能与必要构成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石.自然道德的可能在于人与自然环境内在的本质联系,它是人对其本性本质的一种把握和实现方式,其必要性在于“征服”理念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人类应该而且能够形成“以人为中心物我一体”的道德理念,创建一种良性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恶紧密相连,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全面关怀,体现了公正的生态伦理意念,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正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建构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权利、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阐述英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约翰·福尔斯通过代表作《魔法师》,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道德生态的独特的、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为读者揭示了生态失范的后现代社会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状况。生态的失衡,给自然环境乃至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的种种危机,具有一定的社会和文化渊源。福尔斯希望建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前途和命运具有深远、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安德森是美国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家。艺术风格独特,并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文学地位和历史影响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对安德森所生活的美国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的深刻剖析,论证了安德森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对当时以及后来的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影响。同时揭示出了美国社会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扭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论述了道教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道教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规定、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学意义;指出道教在"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的指导下,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的深刻论述及制定的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值得现代人加以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不但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解状态。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包容性发展也应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解为目标,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框架中跳出来,着眼于转变人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3.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是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别样的生态思想,它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从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的阐释、儒道释“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说明了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当代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道德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不谋而合,二者都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者是相互契合的。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生态道德教育,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只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才能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5.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办奥理念体现出互为对象关系的生态主体观,赛区选址彰显了平衡稳定的生态生产力整体观,场馆建设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价值观。整个办奥过程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智慧,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担当,为人类进一步转化、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了强大助力,极大推动了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因时因地制宜、因势因情施策”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为人类生态保护再一次提供了中国智慧,给出了中国方案,作出了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人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 ,转变发展思路和消费模式 ,走向生态的人文主义 ,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目前十分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下,应树立节约资源、尊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理念,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绿色农业的发展道路,这是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可持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著作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的论述独到而深刻。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劳动是人和自然的中介。在改造世界的劳动实践中,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界才造福人类,否则,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激化人和自然的对立,必将遭到自然界的惩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理论与当代可持续发展思路是一致的。只有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理念的树立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我们不仅要正确地对待人生、对待社会,而且要正确地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做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这体现了一种新的道德教育价值——生态人格教育的本体价值。生态人格教育的终极道德发展价值是唤起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形成环境保护的自律精神,它包括生态意识及其伦理良知的价值、生活意念与生活方式品质的价值以及法律意识与自律规范尊崇的培养价值。生态人格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有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人与自然的长期对立和冲突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终于使人类认识到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本文分析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四种途径 :一是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二是必须树立生态伦理观 ;三是必须树立绿色消费观 ;四是必须树立维护和平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