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妇女杂志》是中国现代妇女报刊史上历时最长、发行面最广的刊物。“五四”期间,《妇女杂志》中经常出现对娜拉的介绍和评论。对于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最突出的地方,在“第四阶级女子问题”的提出上。关于女性问题的讨论,着眼点逐渐由性别差异转向了阶级差异维度。这不单独是《妇女杂志》的变化,也表示了“五四”后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共同转变。  相似文献   

2.
在《妇女杂志》的大量女性论说中,有一类话题较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那就是女子体育。《妇女杂志》提出身体改造是女子改造的根本,主张女子通过体育锻炼,拥有强健的身体,为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它介绍了中外多种女子体育运动的方式,并结合女子的特点,对女子体操作了详细的宣传,在促进中国近代女子身体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梅丽迪恩》和《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重要代表作,都体现了作者著名的妇女主义理论,但两部作品中所透视出的具体的妇女主义主张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通过《梅丽迪恩》主人公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叛逆到《紫颜色》主人公茜莉的成长嬗变,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妇女主义主张的发展脉络,看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实验性的演绎过程。  相似文献   

4.
《纸团》是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集《俄亥俄州的温斯堡》的作品之一.不同于那些体现男性对女性的传统审美价值判断的男权话语文本,小说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描写了一位姑娘眼中三位不同寻常的男性形象,揭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和物质主义对两性关系的异化,体现了女主人公对男性把女性欲望客体化的反抗,彰显了她可贵的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成功地塑造了四位鲜活的女性角色。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对文中处于父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社会“双重边缘”的美籍华裔女性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展现了她们从沉默到抵抗再到对话的独特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6.
艾利斯·沃克是美国当代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她因《紫色》一举成名,奠定了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其近作《父亲的微笑之光》通过对西方父权制文化的批判与质疑,对现有“性秩序”的颠覆,又一次阐释了她所倡导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女性主义自18世纪末发源于欧洲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从"妇女解放"到"男女平等"经历了不同阶段,女性主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当今,随着经济实体和精神世界的不断"膨化",人们逐渐将视野由宏大的社会外围转向私人的个体空间,女性解放这一传统问题也开始以新的方式表述自己。但是,在男权社会的现实条件下,中美两国的女性主义思潮无论怎样变革依旧是建立在与男性主义抗争的基础上的。本文以美国电视剧《绝望的主妇》与中国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为例,分析了电视剧中时刻与男性主义抗争的女性主义,探讨当今女性遇到的现实困境和女性主义电视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由于长期受到父权主义的"菲勒斯中心"的压制,女性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多丽丝.莱辛在其代表作《金色笔记》中从叙述方式、结构布局以及女性本真体验方面揭示了父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奴役,让女性使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使得女性回归到了言说主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艾里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杰出的黑人作家之一。著作《紫色》使她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黑人女作家。她还写了大量的论文阐述自己的创作观念和女性主义观点。小说《紫色》更是进一步深化了她独特的女性主义观点。她自创了一个新词"妇女主义"(Womanism),引起了人们对黑人女性的广泛关注。其小说《紫色》鲜明地体现了她的女性主义观和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互助精神——姐妹情谊。这部小说通过描写黑人妇女的内心生活、她们被压抑的创造天性与才能以及她们为重新确立自我、为创造自由和独立完整的生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揭露了黑人妇女在种族、性别双重压迫下的坎坷遭遇和悲惨命运,反映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平等、自由的进步思想,体现了作者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出现在《红楼梦》之后的《镜花缘》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又一部奇书。书中最为突出的是它的女性解放意识,它不仅承认女子的才华不亚于男子,而且认为女子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它甚至用女权主义的手段向男权主义发出挑战,让几千年以来一直高高在上的男子在女性面前低下了头。他的空前大胆的女性解放思想使它成为中国小说中思想特别激进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论阎连科"耙耧小说"中的河洛女性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连科在对河洛故土耙耧山乡的守望与书写中,塑造了“贤妻”“良母”式的女性形象,既寄寓着作家的女性崇拜心理,又有着鲜明的河洛理学文化意蕴.耙耧女性退守于婚姻家庭,在爱的舞台上独自悲壮地表演,传达出的是浓厚的传统伦理色彩.  相似文献   

12.
《雪人》讲述的是一个雪人不可救药地爱上火炉的故事。在19世纪,“柏拉图哲学”曾风靡一时,安徒生的爱情观就深深地打上了被伏尔泰称为“形而上学爱情”的柏拉图思想的烙印。这个故事便可清晰地折射出安徒生心目中理想的爱情观,那就是精神至上的“柏拉图式的恋爱”。由于崇尚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安徒生始终无法在精神恋爱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也正缘于此,他终生未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月之原型意象及衍生意象对《红楼梦》从内容上进行解构,认为《红楼梦》的主旨是为全人类的母亲唱一曲赞歌,为封建末世的不幸女性唱一曲颂歌和悲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女性崇拜意识。有关小说内容的其他观点,都应在此之下,这是作者最主要的创作意图。又从月之运行规律对《红楼梦》的结构和情报进行了解构,认为小说仅写了月亮一月运行的四分之一周期,是用月亮的小循环推出社会和家族兴亡的大循环的,所以小说到八十回就是完整的,不存在所谓“遗稿”的“迷失”问题,高鹗续书恰恰是符合曹雪芹的愿意的。月之意象是解开《红楼梦》的一把钥匙,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4.
后方法教学法是20世纪中后期国外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外语教学思想,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的动态教学思想。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素养为最高目标的英语教学法,是符合我国外语教学国情、教情和学情的本土化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具有浓重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可以从其中的游子思妇诗中得到集中体现。游子和思妇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共同承受着因失意别离而造成身心双重的孤独寂寞,但两者的表现方式和排遣方法却不一样:游子表现为失意、困顿,思妇则表现为独守、等待;男子通过抑郁行乐和眷念家室故土来摆脱孤独,女子则是通过想像、因情入梦和自求多福来自我安慰以排遣孤独。他们在人人“同有之情”的孤独中从沉痛到解脱,体现了人类战胜孤独寂寞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帕梅拉》是18世纪英国男作家理查森的代表作,《亚当·贝德》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两部小说中的叙述者都采取了与作者不同的性别来叙事,但两位作家的性别意识都通过对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反映出来。本文采用女性主义文体学方法,分析《帕梅拉》塑造天使女性形象背后的男权观念以及《亚当·贝德》塑造平凡女性形象背后的女性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学潮流"经历了兴起(1917-1927)、发展(1927-1937)和延续(1937-1949)三个阶段,但都统一于"五四新文学潮流"的整体之中,具有"五四新文学潮流"的整体性和发展的阶段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发扬"五四新文学"传统的革命意义,将深化我们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行人》和家庭小说都以家庭生活为题材,家庭小说的女主人公多为"贤妻良母"的理想形象,《行人》中的阿直则处于贤妻良母和"新女性"之间。家庭小说中的家庭风波多起因于外部的破坏,丈夫多注重妻子肉体上的"贞操";《行人》中的一郎则因不能把握阿直的内心和灵魂而苦恼,家族制度的重压酿成夫妻双方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的英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巨变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社会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也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妇女在家庭中面对丈夫的虐待和不公平待遇时则不再选择沉默和忍气吞声,而是开始选择采用传播流言蜚语、争吵、逃跑、分居,甚至谋杀的方式来进行反抗,争取自己的地位和尊严。虽然这些行动带有被动、消极的成分,但是在夫权制的社会大背景之下,这些都是妇女自我意识萌发的一种表现,具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妇女的形象被固化为“贤妻良母”,家庭是妇女工作的主要场所。在这个场域内,妇女担任着多重角色,如女儿、妻子、媳妇、母亲、婆婆等等。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的进程中,变迁是社会的一个过程,所以,研究在社会变迁中,当代少数民族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影响这些角色的相关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