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互联网+新媒体",提出"内容+"的理念,推动新媒体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了基于大规模语义知识库的新媒体"内容+"生成系统,从语义标注增强、语义检索、融合3个维度构建数字化新媒体,为新媒体网页的标注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提高了网页检索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媒体"内容+"按需生成方法,从而推动互联网与新媒体融合的新契机,以"内容+"实现互联网业与文广产业的融合,并在融合中寻求价值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科技创新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运用CiteSpace分析工具的可视化功能,以中国知网中CSSC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非遗科技创新的文献为样本,对年度发文量、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和趋势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8~2021年非遗科技创新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研究热点集中在非遗、传承、创新和保护等方面;研究前沿主题聚焦互联网+、传播创新和活态传承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在广电领域掀起了创新发展的浪潮。国家对融媒体发展的支持,也使各个省市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如雨后春笋,不断挂牌成立。这一系列变革,实现了新闻宣传工作从传统的"简单相加"到互联网时代"不断相融"的重大变革。论述了融媒体时代,广电领域基于混合云架构的数据平台建设要点,其整合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通过移动可视化、移动回传、移动直播等技术,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新闻内容、传播平台、获取渠道、经营手段、管理模式等方面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4.
从“互联网+”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就业招聘、就业创业、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就业倾向测评、就业心理调适及就业信息素质教育等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全新媒体形态,借助新媒体时代高效的参与互动性、个性化的信息源、多媒体的信息组合等特点可以提升中原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但新媒体是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原文化要积极利用新媒体这一有效平台,从着力推动中原文化的认同机制、深入推进中原文化传播的创新机制、建立健全中原文化的长效传播机制、逐步健全中原文化传播的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实现中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觉,推动中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本以信息、价值传导为切入口,探讨了信息传导集群的科技创新活性,组织内信息供酿的互动效应。分析研究了硅谷、中关村科技创新实现的有效模式,即信息传导集群效应;基于信息传导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战略,即发展信息传导集群。  相似文献   

7.
正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要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要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实施"互联网+科普"工程,创新科普理念、科普技术、科普手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推动全社会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在"动漫+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A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ICH)及文化旅游业中的应用价值,指明了基于AR技术的ICH开发技术路线,提出了基于AR技术的ICH资源开发与运营策略:打造AR网络互动平台;进军科普教育领域;开发衍生产品;保护与传承ICH,以期为AR技术在ICH及文化旅游业中的应用开发提供实现模式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娜 《甘肃科技》2023,(10):118-120+125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的重要依托机构,嵌入到技术创新过程中,为创新驱动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与转型,促进科技传播与发展,文章分析高校图书馆嵌入创新过程的专利信息服务需求与现状,构建“一核三维四翼”的专利信息服务架构,即以创新/需求为核心,采用故障树分析法(FTA)从资源、服务内容、价值观3个维度梳理优势和劣势。基于此架构从完善资源、精准服务、建章立制、协同发展4个方面探索改进措施,促进高校图书馆嵌入创新过程的专利信息服务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媒介融合视域下档案文化传播的意义,指出了媒介融合视域下档案文化传播的困境,并对造成档案文化传播的困境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唤醒文化传播主体意识,树立新媒体传播理念;整合资源,构建档案文化传播产业化集群;打造档案文化产品,促进档案文化资源价值增值;架构档案文化传播平台,创新档案文化传播途径等方面,提出了档案文化传播效能策略思路。  相似文献   

11.
民俗风情对文艺创作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文艺民俗学因之而成为文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民俗”在民间创造和传承过程中具有集体性、传承性、神秘感及地域时代差异。民俗与文艺的结合与互动,缘于人类把握世界和表达自我的共同需要,是一种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普遍性文艺现象。民俗从内容描写上的渗入与补充、形式构成上的影响与借鉴两个方面对文艺创作产生影响,体现出自身的多重艺术价值。强化文艺的民俗倾向,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电脑美术是在现代技术与艺术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媒材美术样式。电脑美术的发展有待艺术与技术的整合,其作品质量的提高有待复合型人才的成长,继承与创新是信息时代艺术创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史已让人们清楚地看到,文学与媒介之间存在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多重互动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媒介绝不只是丈学创作的工具和手段;对于作品及传播来说,媒介也不只是作品贮存的载体与流布的通道;对于读者来说,媒介也不仅仅是认识理解文学的门径与渠道。在一定意义上说,媒介作为文学跨时空传播的物质载体,它既是文学生存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也是文学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托,而且还是艺术理念与审美精神的寄身寓所。媒介在与文学长期相互依存的互动过程中,已日渐由丈学的形式因素转化为它的内容与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泽佳  付振宇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7):102-103,106
公共艺术这个近年来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在当代中国不断的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雕塑,这种公共艺术形式在当代的环境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视觉角度、文化含量和与人之间的交流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雕塑的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艺术的运用这一角度来评论俄罗斯文坛巨匠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灵》。指出作品语言戏谑、凄婉、犀利,运用了抒情插笔等。小说在运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不仅有文学价值,而且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艺学"可指代两种不同层面的文论体系:一是民族国家层面上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即中国文艺学;一是少数民族层面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即少数民族文艺学。对于中国文艺学来说,少数民族文艺学不是要在原有体系中填补余下的空白,而是要确立一种新的文艺学观念,即反对独断论的、非单边主义的、去中心化的、多民族视角的文艺学观念。对世界文艺学来说,中国文艺学亦如是。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兴移动通信技术引领者,5G对教育的变革作用不容忽视。教育传播学为5G与教育建立了连接点并提供分析视角。首先,利用描述性定义法对5G+教育的内涵进行解析,并探讨在5G三大应用场景下5G+教育的五大特征;其次,以联通主义为指导,从教育传播视域构筑5G+教育传播模型。在传播内容上,创新传统网络传播内容且具有5G特性;在传播定位上,借鉴长尾理论划分教育市场、发挥国家与地方本土化优势以锚定5G+教育定位;在传播平台建设上,从5G+教育上、中、下游产业链入手剖析知识支持方、资源支持方及技术支持方对平台的建设作用;在传播载体上,在分析传统传播载体八大问题的前提下,建立跨媒、融媒、创媒的5G+教育多元传播载体。在传播内容、平台、载体等创新的基础上,5G+教育传播效果也将在信息、情感、态度与行为等4个层面协同显现。5G+教育未来发展应把握发展窗口、强调超前谋划、营造创新环境和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回顾"版画"艺术发展历史过程,探讨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版画"在当今数码影像和数字媒体泛滥,新的视觉审美标准兴起的科技时代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19世纪,照相技术的出现曾在艺术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促使传统绘画发生了重要的绘画风格变革。如今,同样的传统艺术语言在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强大挑战下,版画艺术家们仍需要立足艺术创作本身,改变固有的"形式主义"创作思维方式,扩展版画艺术创作思路,将传统的版画技法和新技术都有其鲜明的自身特点同时在新时代中继承和发扬,为版画艺术的未来开拓新的可能和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科技与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艺术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互联网+教育"的浪潮下,以通识性教育与专业化教育为主的艺术教育呈现出多样的新形态。O2O模式、社群教育、STEAM翻转课堂,激励性课程等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形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技术能够改变资源的不均分配,能够为西藏地区社会艺术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变革。但是与此同时,机遇与挑战共存,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矛盾,碎片化知识和系统化知识结构的冲突,参差不齐的内容等问题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起行业推动者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以及生产力的发展 ,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特点的艺术形式美。艺术形式美与时代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当生产力发生变化 ,新的社会形态和技术产生以后 ,艺术形式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它受时代的影响和制约 ,但同时又为时代服务 ,是当代精神文化和生产水平的标志。探讨艺术形式美与时代的关系 ,对于艺术形式美的发展与前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