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模拟研究Co-Al-O磁性纳米颗粒膜的微波磁性.首先采用双靶反应磁控溅射工艺制备Co-Al-O磁性纳米颗粒膜,探讨工艺条件对薄膜微波磁谱的影响;然后,利用Landau-Lifshitz-Gilbert方程和Bruggeman有效媒质理论,计算模拟主要磁参量变化对磁性纳米颗粒膜磁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大Co靶溅射功率,可使磁性颗粒间因分布电容效应引起的涡流损耗增加,从而使磁谱的共振线宽增大;阻尼系数增大导致磁导率频谱的共振线宽增人趋势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运用有效介质近似和分形理论描述纳米颗粒团聚体及其粒径分布,同时考虑颗粒表面吸附作用和颗粒本身尺寸效应的影响,建立起纳米颗粒悬浮液有效导热系数的预示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分形模型能够反映低浓度纳米颗粒悬浮液有效导热系数的变化趋势,并与直径50nmCuO颗粒悬浮在去离子水中的实测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
最近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磁电阻效应结合Maxwell-Wagner电路模型,磁性颗粒复合介质中也可能产生庞磁电容效应.这种庞磁电容效应与传统的磁电材料中由于直接的磁电耦合机制而产生的磁电容效应不同,它将会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从磁性颗粒复合体系微观结构出发,应用Maxwell-Garnett理论(MGT)和磁电阻机制,研究了磁性颗粒复合体系中的庞磁电容效应随外加磁场和组分浓度p的变化关系,很好地解释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具有单轴各向异性的单畴铁磁颗粒复合体系实现左手特性的可能性.应用LLG方程,计算了复合体系中磁性颗粒的平均磁导率,并通过有效媒质理论Bruggeman方程得到纳米磁性金属颗粒复合体系的有效介电常数eε和有效磁导率μe及其在有限频率下的响应特性,以及该磁性金属颗粒体系的波矢k和平均波印廷矢量Sω与频率之间的变化关系.当一束平面波(其波长远大于磁性颗粒尺寸)在该复合介质中传播时,我们发现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波矢k和平均波印廷矢量Sω的矢量点积小于零,即Sω.Re(k)〈0,即在该频率范围内此磁性金属颗粒复合材料具有左手特性.  相似文献   

5.
按照颗粒尺寸将颗粒膜中磁性颗粒分为3类:单畴超顺磁颗粒、单畴铁磁性颗粒和多畴磁性颗粒.不同尺寸的磁性颗粒对巨磁电阻效应作用的研究存在着争议.为此,该文假设颗粒膜中磁性颗粒尺寸呈对数正态函数分布,利用二流体模型和有效媒质理论对颗粒膜的巨磁电阻效应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以单畴铁磁性颗粒为主导作用的理论计算结果与相关各类实验相符,表明单畴铁磁性颗粒对颗粒膜的巨磁电阻效应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结合能的键能模型,研究了球形金属纳米颗粒熔化相关热力学量的尺寸效应.在该模型中引入3个因子:晶体致密度k因子(晶胞中原子总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β因子(晶体中表面原子与内部原子结合能的比值)和qs因子(晶面被表面原子占据的比值).在考虑上述因子后,通过模型预测具有自由表面球形金属纳米颗粒的熔化温度、熔解熵、熔解焓等热力学量的尺寸依赖性,并将所得结果与相关实验数据、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液滴模型以及前人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对于Au和Al纳米粒子熔化温度的尺寸效应,该模型相比之前的模型更接近实验结果,与Ag和Cu纳米粒子熔化熵与熔化焓的分子动力学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金属真空热蒸发技术制备了不同厚度的银薄膜,并用UV-2500型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对其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应用Maxwell-Garnett和Bruggeman理论模拟了薄膜的折射率、消光系数、透射率以及光吸收系数随波长变化的曲线,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消光系数的峰位、透射率曲线的谷位及其移动趋势与实验结果一致,同时对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采用Mie理论,对球形纳米金属颗粒进行数值计算,研究了金属纳米颗粒在发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时表现出的散射效应.改变金属材料类型或者颗粒尺寸大小,金属纳米球的散射效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一现象表明:金属纳米颗粒的散射效应受材料类型和尺寸大小的影响显著.计算结果表明,半径为100nm的Ag纳米颗粒在发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时,散射效率最高,吸收效应最弱.  相似文献   

9.
采用氧化还原方法,在多孔氧化铝膜(Anodic Aluminum Oxide,AAO)模板中直接反应生成银纳米颗粒(SNPs),制备出一种新型的AAO/SNPs纳米复合结构衬底.在532nm连续激光的激发下,研究了位于该纳米复合衬底上Rh6G分子的荧光增强效应.结果表明,AAO/SNPs纳米复合衬底对Rh6G的荧光发射强度与未经SNPs修饰的AAO对Rh6G的荧光发射强度相比,增强倍数可达6倍左右,而且荧光增强因子与AAO的孔径大小有关.此外本文还运用局域场增强理论对纳米复合体系中的荧光增强效应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探讨了空间周期调制的金属纳米复合衬底对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独特优点.  相似文献   

10.
运用纳米颗粒导热系数模型和颗粒吸附液体时厚度的Langmuir公式,同时考虑由颗粒Brown运动引起的颗粒输运过程等因素,分析了低浓度非金属纳米颗粒悬浮液导热系数增强的机理,建立了有效导热系数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尺寸效应和吸附作用是悬浮液导热系数增加的重要原因,而颗粒输运过程对悬浮液导热系数增加的贡献则很小.文中提出的有效导热系数模型尚未考虑颗粒团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采用广义梯度近似的PBEsol+U方法计算了ThO2﹑PaO2﹑UO2﹑(Th, Pa)O2和(U, Pa)O2的结构、力学、电子和光学性质. 结构优化的结果表明PBEsol+U方法能对锕系氧化物ThO2﹑PaO2和UO2提供较好的晶格参数和力学参量. 计算ThO2﹑PaO2和UO2的晶格参数和带隙与实验值和相关理论值做了比较,且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同时,(Th, Pa)O2和(U, Pa)O2的晶格参数处于ThO2与UO2之间,同时预测(Th, Pa)O2和(U, Pa)O2的带隙也处于ThO2与UO2的带隙值之间. 电子性质计算表明PaO2和UO2是Mott绝缘体,而ThO2是电荷转移绝缘体,这些是和实验和理论结论是一致的. 而(Th, Pa)O2和(U, Pa)O2在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态有显著的自旋极化效应,且导带分别主要是Pa-5f和U-5f电子态占据. 最后,对比分析了这些体系的光学介电函数的实部和虚部以及光学参数.  相似文献   

12.
天然汞全套中子核反应数据的理论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光学模型(OPM),核反应多步过程的半经典理论,双微分截面理论(DDCS)和γ辐射的非统计过程及γ产生数据理论,计算了人射能量在0.1 ̄20MeV的中民天然汞相互作用的全套核反应数据,计算结果与评价的实验数据比较,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用核反应多步过程的半经典理论和光学模型,在入射能量0.1-20MeV能区内,了中子与^58Ni相互作用的全套核反应数据。将计算结果与评价实验数据相比较,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引言受扰光纤统一理论是一种专门研究各类外界干扰条件下光纤传输性能的理论,其核心是建立外界干扰与光纤传输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估计并确定外界干扰的影响,改进光纤信道(在光纤材料、结构和人为干扰诸方面),以保证优良的通信效果。受扰光纤统一理论的许多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直接来源于光纤传输理论,但更为复杂。例如,光纤传输理论所考虑的光纤折射率(或介电系数)张量是各向同性的,仅用一个分量  相似文献   

15.
用光学模型和核反应多步过程的半经典理论,计算了入射能量在1.0keV-20.0MeV的中子与天然镍相互作用的全套核反应数据,计算结果与评价实验数据比较,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对Ru:LiNbO3晶体基态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光学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对Ru:LiNbO2基态平衡时的几何参量、内部坐标进行了优化计算,且计算出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分布,并分析了不同原子对能带结构的影响.对光学性质进行计算,得出Ru:LiNbO3的介电函数以及吸收谱,理论结果与实验符合得很好.本研究为向LiNbO3晶体中掺Ru和进行含Ru的双掺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经验电子理论对铬铁体心立方结构无序固溶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得较好,在铁铬系统中,铁原子处于乙种和乙种与次乙种混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用光学模型和核反应多步过程的半经典理论,计算了入射能量在1.0kev-20meV的中子与^83C,^65C和^NatCu相互作用的全套核反应数据,计算结果与评价实验数据比较,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在密度泛函理论水平上计算了一系列以三苯胺为中心的衍生分子的单光子和双光子吸收性质.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分子枝链数目的增加,分子的最大单光子吸收强度增强,相对应的吸收波长发生了红移,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截面增加.分f枝间的耦合效应有利于提高分子的光学性质.理论研究结果较好地解释了实验工作.  相似文献   

20.
用球形光学模型和核反应多步过程的半经典理论,计算了入射能量在1.0keV-20MeV的中子与^204Pb,^206Pb,^207Pb,^206Pb,和^NatPb相互作用的全套核反应数据,计算结果与评价实验数据比较,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