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朗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流体压力与初次运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源岩内流体压力特征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岩心、岩石薄片观察等方法,对马朗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的初次运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朗凹陷芦草沟组虽然基质孔隙小,但孔隙度并不很低,是油气储集的主要空间,石油为源内自生自储,极好的源岩层又是产油层;芦草沟组页岩油是烃源岩在低成熟—成熟早期阶段生成的,由于源岩层渗透性较差,油气不具备大规模向外排运的条件而滞留在源岩层中未发生大规模排烃,仅断裂带附近芦草沟组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向外排运明显,大部分地区页岩油只有源内小尺度的初次运移,并且其中的云质岩外来烃最明显;源岩内大量石油滞流是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对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的研究结果表明 ,陆梁油田的油气可能来源于盆 1井西凹陷和玛湖凹陷。进一步对两者油气可能运移路径的构造形态和运移通道条件进行了分析 ,认为盆 1井西凹陷的油气运移路径为一继承性的斜坡 ,深部的逆断裂和不整合面、中部的正断层及浅部的大套砂砾岩体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 ,其油气运移条件较玛湖凹陷有利。在此基础上 ,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w (甾烷C2 9ααα2 0S) /w (2 0S +2 0R)和w(C2 9ββ) /w(ββ+αα)、烷烃碳同位素δ13 C和原油碳同位素δ13 C、原油物性等指标在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发生的运移效应并结合流体势进行分析认为 ,陆梁地区主要的油气运移方向为西南东北向。证实了盆 1井西凹陷是该区主要的生油凹陷。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分布与其输导时期和源岩发育与生排烃高峰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南堡凹陷东一段源断时空匹配关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东一段好的源断空间匹配关系区主要分布于凹陷中部地区;中等源断空间匹配关系区主要分布在好源断空间匹配关系分布区四周,且北部分布面积大于南部;差源断空间匹配关系区主要分布在凹陷西部、东部及南部局部地区。东一段源断时间匹配关系最好的是东一段沉积时期,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与沙三段和沙一段源岩第一次大量排烃同期,其次是明化镇组—第四系沉积时期,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与沙三段和沙一段源岩第二次大量排烃同期,最差的是沙二、三段沉积时期,油源断裂活动,但源岩未开始排烃。源断时空匹配关系对东一段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中等和好源断空间匹配关系区内及其附近应是东一段油气成藏的有利区,(2)明化镇组—第四系沉积时期应是东一段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4.
张树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6):3965-3968
长春岭沿江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和典型油气藏分析表明,研究区内青山口组烃源岩成熟度低、生烃能力较差;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规模受外部油气运移数量的控制。研究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其西北的三肇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不规则零散分布的河流相砂体、断层对砂体的强烈分割作用以及多期多成因油气对圈闭的充注作用是造成研究区油气分布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存在"源岩区高压倒灌—侧向断裂疏导—构造高部位聚集"的成藏模式。研究区油气生成、运移与圈闭的形成期在时空上形成了良好有机的配置关系;其中明水组末期是研究区油气成藏事件的关键时刻。密集断裂带及油源补给程度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5.
研究渤海湾盆地南部(渤南地区)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从三维地震资料入手,以叠合断裂体系的构造类型为基础,进一步对凸起带、凹陷带和走滑带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和油气成藏过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渤南地区分布的郯庐断裂带、张-蓬走滑断裂带内部存在多级控凹、控洼、控圈的伸展断裂,且在不同时期的活动强度对凹陷的构造演化、沉积充填以及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起控制作用,在不同构造带内对圈闭的类型和规模起控制作用,长期活动的切源断层或晚期形成的切源断裂在主成藏期的活动强度对输导体系时效性起控制作用。渤南地区叠合走滑断裂体系特征明显,且对烃源岩的发育、圈闭类型与规模以及油气输导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乌夏断裂带构造变形十分复杂,油气地质条件多变,油气成藏条件极不均衡,勘探程度尚低的状况,应用断层生长指数分析法和深层地震相分析法,对该地区进行了构造层和构造单元划分及变形特征、火山岩和油气生储盖组合分析.结果表明乌夏断裂带具有多期叠瓦冲断和分段性构造特征,从石炭纪末洋壳俯冲结束、弧陆强烈碰撞造山活动后,经历了前陆盆地短期伸展火山活动、前陆盆地前展逆冲-断展褶皱、陆内坳陷后展逆冲-断展褶皱、陆内坳陷压张转换和整体抬升剥蚀4个演化阶段,各阶段有着不同的沉积特征,发育不同的沉积旋回.构造演化不仅控制着烃源岩的分布和油气生成,形成了多套断裂体系和地层不整合面,同时也控制着油气成藏期次和运聚过程.受构造演化的多旋回性及储盖组合的联合控制,乌夏断裂带共有4期油气充注过程,油气沿玛湖凹陷呈环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演化及油气聚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乌夏断裂带构造变形十分复杂,油气地质条件多变,油气成藏条件极不均衡,勘探程度尚低的状况,应用断层生长指数分析法和深层地震相分析法,对该地区进行了构造层和构造单元划分及变形特征、火山岩和油气生储盖组合分析.结果表明:乌夏断裂带具有多期叠瓦冲断和分段性构造特征,从石炭纪末洋壳俯冲结束、弧陆强烈碰撞造山活动后,经历了前陆盆地短期伸展火山活动、前陆盆地前展逆冲-断展褶皱、陆内坳陷后展逆冲-断展褶皱、陆内坳陷压张转换和整体抬升剥蚀4个演化阶段,各阶段有着不同的沉积特征,发育不同的沉积旋回.构造演化不仅控制着烃源岩的分布和油气生成,形成了多套断裂体系和地层不整合面,同时也控制着油气成藏期次和运聚过程.受构造演化的多旋回性及储盖组合的联合控制,乌夏断裂带共有4期油气充注过程,油气沿玛湖凹陷呈环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Ⅱ级构造带评价及含油性预测等海上一体化地震勘探技术,探索珠江口盆地东部恩平凹陷油气勘探有利构造区带.结果揭示恩平凹陷存在6个Ⅱ级构造带,其中“EP17洼南部隆起翘倾断裂构造带”为恩平凹陷油气勘探最好的Ⅱ级构造带,具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经钻探,在上述Ⅱ级构造带获得了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先后发现、落实和升级油田5个,建立了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一个自营油田群.“EP 17洼南部隆起翘倾断裂构造带”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揭示恩平凹陷的EP17洼为富生烃洼陷,预示同为EP17洼合油气子系统的“EP17洼西部古隆起翘倾断裂构造带”具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应为下一个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
乌尔逊凹陷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下一步油气勘探应围绕其内七个大的断裂带进行。尤其是苏仁诺尔和巴彦塔拉两个断裂带,它们距油源区近,且具有上述对油气运聚成藏控制作用的特征。文章利用地震与地质结合的方式,建立断层圈闭系统,运用钻井、地震资料,通过地震相及断陷发育过程及成因机制研究,分析了乌尔逊凹陷苏仁诺尔断裂特征及其与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关系及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苏仁诺尔断裂对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起到了极大控制作用,油气在平面上主要沿苏仁诺尔断裂分布,与断层有关的圈闭是主要封闭类型。为未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为海拉尔盆地油气生成和运移聚集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准噶尔盆地陆粱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的研究结果表明,陆粱油田的油气可能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和玛湖凹陷。进一步对两者油气可能运移路径的构造形态和运移通道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盆1井西凹陷的油气运移路径为一继承性的斜坡,深部的逆断裂和不整合面、中部的正断层及浅部的大变砂砾岩体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其油气运移条件较玛湖凹陷有利。在此基础上,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ω(甾烷C29ααα20S)/ω(20S十20R)和ω(C29ββ)/ω(ββ αα)、烷烃碳同位素δ^13C和原油碳同位素δ^13C、原油物性等指标在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发生的运移效应并结合流体势进行分析认为,陆粱地区主要的油气运移方向为西南-东北向。证实了盆1井西凹陷是该区主要的生油凹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