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园艺植物抗寒基因工程的重大进展,植物抗寒机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许多园艺植物抗寒相关基因已成功被克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植物在经过一段非冷冻低温作用后植物抗寒性得以增强,所以对于园艺植物抗寒基因工程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低温是一种常见的非生物胁迫,是限制植物分布、降低作物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随着植物抗寒分子机理的不断深入研究,目前已经克隆了很多植物抗寒相关基因,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概述了目前已克隆的重要植物抗寒基因的最新研究方向、进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低温寒害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产量和品质的主要胁迫因子.植物抗寒机理研究是比较活跃和进展很快的领域.从植物抗寒的生理生化基础、植物对低温的信号感知、低温信号在植物中的传递及植物冷反应基因的表达调控等四个方面对目前植物抗寒机理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植物抗寒研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植物抗寒基因工程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低温是限制农作物分布和产量的一种非生物胁迫因素,因此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对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植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非冻低温作用后其抗寒性获得增强,这种现象被称为植物的低温驯化。最近10年来,随着对植物低温驯化的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植物抗寒基因工程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应用于植物抗寒基因工程的基因包括两大类:保护基因与调控基因,两者都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植物抗寒基因工程研究领域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急需解决。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桃树细胞质抗寒相关基因,依据模式植物拟南芥中抗寒相关的RBD1基因,结合桃基因组数据设计并克隆到一个桃PpRBD1基因。该基因全长2 230 bp,编码513个氨基酸;结构域分析显示,该氨基酸序列含有RRM(RNA recognition motif)保守结构域,是与拟南芥RBD1同源的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在叶绿体中表达。该基因可能在桃抵抗寒冷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已建立的天山雪莲抗寒cDNA文库中筛选克隆了雪莲的PsbO基因,发现该基因全长1145bp,编码329个氨基酸。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获得表达,同时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转化烟草,并获得了部分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对低温逆境在分子水平的响应,讨论了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植物抗寒遗传改良的研究概况,着重分析低温逆境下植物细胞骨架、质膜、及抗寒基因表达调控等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植物细胞中,一个转录因子对共同控制某个性状的多个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在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的确定的研究方面,出现了相对传统的正向基因组策略而言的反向基因组策略和很多的技术手段,如T-DNA或转座子插入突变法,RNA干扰法,基因组成型表达法(加强功能法),DNA芯片等。对转录因子的研究成果也开始应用在改良植物的抗寒,抗盐等抗性方面,现在拟南芥的基因组的序列测定已经完成,所有的转录因子的基因都会作功能上的分析,这将是植物遗传学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于转录因子的研究中,拟南芥是主要的研究对象,本也主要以拟南芥为主要的说明对象。  相似文献   

9.
为挖掘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响应低温的特异基因,揭示甘蔗响应低温的分子调控机理,以3个抗寒能力不同的甘蔗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抗寒能力的甘蔗品种在低温胁迫(4℃)下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利用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鉴定出13个基因共表达模块,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blue和yellow模块作为甘蔗抗寒机理研究的目标模块。基于blue和yellow模块筛选出可能与甘蔗抗寒能力密切相关的13个响应低温胁迫的基因,为后续选育抗寒性强的优良甘蔗新品种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膜脂与植物抗寒性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植物的低温反应,抗寒机制以及转基因技术在改良植物抗寒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生物技术在果蔬品种改良和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各种外源基因转入果蔬植株的体内,在提高果蔬抗盐、抗寒、抗热、抗虫、抗病毒、抗真菌、抗除草剂、抗衰老;提高果蔬的耐贮性、甜度、类胡萝卜素含量、固形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另外也总结了生物技术在无毒种苗生产、种质保存、雄性不育育种以及植物生物反应器构建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通辽地区紫丁香栽培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地区园林绿化植物相对较少,引种、开发野生绿化植物资源是当前增加园林绿化植物的主要措施.紫丁香是北方优良的绿化树种,花繁叶茂,适应性强,特别是抗寒能力强.论述了其形态、生长习性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 可通过聚类鉴定共表达的基因模块来研究生物学数据与相应性状之间的关系。为了挖掘甘蔗响应低温的特异基因,揭示甘蔗响应低温的分子调控机理,本研究以3个耐寒能力不同的甘蔗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抗性甘蔗品种在低温胁迫(4℃)下基因表达。研究结果表明,WGCNA鉴定出13个基因共表达模块,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到blue和yellow模块作为甘蔗抗寒机理研究的目标模块。基于blue和yellow模块中筛选关键基因,以及筛选抗寒品种中特异表达基因,最终筛选出13个基因可能与甘蔗抗寒能力密切相关,为后续选育耐寒性强的优良甘蔗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冷诱导基因的转录因子CBF1转化油菜和烟草及抗寒性鉴定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为研究冷诱导基因的转录因子CBF1(C-repeat binding factor)基因对植物抗寒的作用,利用PCR技术从拟南芥菜(Arabidopsis thaliana)中扩增并克隆了该转录因子,并将其与CaMV 35S启动子融合构建成植物表达载体pBPCBF1.以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分别转化了油菜和烟草.经PCR程序的DNA分析和Southern杂交对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再生植株进行了鉴定,表明CBF1基因已整合进烟草和油菜基因组中.以电解质渗漏法分别检测了转化的油菜和烟草的抗寒性,结果显示转基因油菜的抗寒性较未转基因油菜有明显提高,转基因烟草抗寒性也有一定的提高.因此利用对转录因子的调控来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可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植物在严冬来临之前,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抗寒能力就逐渐加强。因此,在鉴定植物抗寒能力时常常以越冬期生理生化的某些变化,作为间接指标。对不同抗寒力的植物在低温诱导下发生的细胞结构、生理生化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变化规律,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引论过氧化氢酶是普逼存在於植物体内的酶中的一种。一般说来,它在代谢旺盛的器官中含量较为集中。它还随着植物的种属、器官和发育阶段而有所差异。例如,抗寒能力强的冬小麦品种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系数较抗寒能力弱的冬小麦品种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系数为高。在豆类中,黑大豆种子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黄大豆种子的过氧化  相似文献   

17.
植物基因工程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它将给植物育种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向植物中转移外源基因,它主要涉及植物受体的选择和基因转移方法的探索。由于Ti质粒载体的建立和应用,双子叶植物中的应用性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单子叶植物方面的工作尚处于基础理论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8.
植物抗寒机制的研究方法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低于一定的温度,植物就会受到低温的胁迫甚至伤害。在低温的胁迫下,植物体内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来消除或降低温的伤害作用,本研究综述和讨论了包括植物水分、物质代谢、生化、理化、生态和分子水平等植物抗寒机制的研究方法与进展。  相似文献   

19.
植物耐旱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 ,植物耐旱已从传统的植物生理研究转向分子方向 .目前植物耐旱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是基因工程技术 ,包括植物耐旱相关基因的克隆 ,植物水胁迫代谢调节相关基因的分离、鉴定 ,以及通过植物遗传转化改变植物遗传性状———获得稳定的耐旱植株 ,进一步推广生产 .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稳定耐旱植株 ,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畜牧业以及城市绿地的改造来说可能又将引起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  相似文献   

20.
作物增产菌     
作物增产菌是依据调控植物体微观生态平衡的原理而研究完善的一项高新生物技术,是从植物体表体内筛选得到的,对植物生理有益无害的芽孢杆菌,通过拌种、沾根、叶面喷雾等方式处理植物后,具有稳定增产、改良品种和提高抗病、抗寒等抗逆力的多重作用。一般双子叶作物增产10—15%,块根茎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