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李洪 《科技信息》2013,(12):308-309
校园体育俱乐部在我国的发展是从90年代开始的,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了校园体育活动的内容,体育俱乐部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也可以使体育教学活动得到继续延伸,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体育和课外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的模式也日益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构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分析,分别从俱乐部的组织管理、经费运作、场地设施、指导教师和会员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构建俱乐部提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理论依据,最后得出在高校构建课外体育俱乐部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课的延伸,是学生获取运动技能,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氛围的产物。我校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大一大二采用常规体育课程教学,大三大四实行课外体育社团教学模式的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文献法等方法,对独立学院高校自身的特点及课外体育俱乐部组织模式的特点、组织、构建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课外体育俱乐部在独立学院实施的可行性,以期为我院更顺利的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普通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无边界组织模式为研究对象,对6名普通高校课外体育俱乐经营者进行深度访谈,研究结果表明:跨项目协调、实施目标管理(MBO)等举措,可以提高普通高校俱乐部边界的渗透性;普通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无边界组织模式带给学校体育资源管理改革的启示包括构建从中央到地方多元化学校体育资源供给体制、推行学校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制度、重视校长在学校体育资源管理智慧、完善学校体育资源开发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龙岩学院的体育师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态度、动机及选项倾向进行了调查,论证了龙岩学院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表明:龙岩学院建立体育俱乐部势在必行,但由于师资力量和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制约,可先建立单项课外体育俱乐部,再逐步过渡到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体育俱乐部。并对如何开展好体育俱乐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产生给体育工作者注人了新的活力,使高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推动了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已经进人了起步发展阶段。然而,在此基础上如何抓住机遇,挖掘潜力,注重实效,进一步深化俱乐部的管理,是当今一个值得关注研究的课题。该文针对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与管理现状进行阐述,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体系的新路径,并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健康发展做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俱乐部有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俱乐部,从长远的发展思路上看,对老工业基地社区体育活动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等方法,就西南大学体育俱乐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西南大学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同时,也了解到俱乐部管理体质不完善、场馆器材不足、项目种类少、教练员不足等因素制约其发展,并对西南大学体育体育俱乐部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俱乐部有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俱乐部,从长远的发展思路上看,对老工业基地社区体育活动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9.
李旭龙  李洁  许国锦 《科技信息》2009,(36):I0271-I0272,I0273
我校当前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主要可以分为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和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综述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揭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健康地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王全锋 《科技信息》2006,(12):207-209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归纳演绎研究法,对我国中学体育俱乐部构建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对我国中学体育发展现状和建立我国中学体育俱乐部必要性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建立集教学、群体和竞技为一体的我国中学体育俱乐部的设想。该设想中,在确定我国中学体育俱乐部模式性质的基础上,对其组织机构进行了科学构建,并对俱乐部经费来源、师资队伍建设和场馆设施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成波锦 《科技信息》2011,(21):158-159
以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2008级乒乓球专选班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体育院校乒乓球弧圈球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了目前体育院校乒乓球弧圈球教学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对提高乒乓球弧圈球教学与训练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运动视觉研究已经成为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较早的相关研究始于美国。研究表明:视觉信息策略与运动成绩关系十分密切,运动视觉能力在体育运动中,特别是在技能性竞技运动(如网球、足球、羽毛球、击剑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运动员的竞赛成绩有较大影响。通过对Web of Science下载运动视觉研究相关文献索引资料进行分析显示:现阶段国外运动视觉主要研究力量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是运动视觉研究的主力军。对文献共引网络中关键节点文献分析显示:(1)专项运动能力(专业知识)是运动视觉的基础;(2)运动竞赛中选手的选择性预判能力是运动视觉水平的重要表现;(3)适度焦虑有利于运动视觉信息加工策略形成,促进运动视觉行为良好表现。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对西安文理学院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西安文理学院落实《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阳光体育活动、推动西安文理学院体育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旨在辩证的分析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文章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1)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可持续发展;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包括:①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竞技能力和竞技潜力的可持续发展;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如下:1)明确我国目前竞技体育体制的管理主体,对症下药,责权明确;2)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竞技体育发展问题,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合理、健康的开发竞技体育资源;3)辩证的看待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竞技体育市场化以及体教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阐述对“妈祖文化体育圈”的认识和福建沿海城市构建“妈祖文化体育圈”的意义,提出“妈祖文化体育圈”构建与发展的基本框架:1)共建“妈祖文化体育圈”协调与研究组织;2)共建妈祖文化特色体育竞赛与全民健身联动市场;3)共建滨海体育旅游休闲园区;4)共建妈祖文化体育研究攻关基地;5)共建海峡两岸妈祖体育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等。  相似文献   

16.
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走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研究法,从大众体育发展战略目标体系的建立、体育俱乐部和基层体育组织的建设、体育活动的主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及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建立青少年健康体育俱乐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的体育俱乐部主要有 :竞赛型俱乐部、学习型俱乐部、健身休闲型俱乐部、社区健身运动群体等类型 ,建立青少年健康体育俱乐部有利于“自我健康投资”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具有终身体育和为青少年提供体育指导的功能 .提出了青少年健康体育俱乐部的设置原则及经营方式 .认为青少年健康俱乐部是全民健身走产业化道路的切入点 ,是全民健身计划按产业化方式推进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状态特殊发展期。他们的心智大多没有达到足够应对从中学到大学,从封闭到开放的环境转变过程中可能存在挫折的成熟程度,因而极易引发心理危机。体育行为是干预心理危机的重要措施,但必须依据心理危机的类型、性质与大学生实际,重视个体差异,强调体育项目与内容设置的合理性,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模式与教学方式,构建心理调适性体育课程,组织针对性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提高体育行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淮北多姿多彩的游艺民俗和淮北的休闲体育建设在淮北呈互动性发展,这种互动性发展的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淮北休闲体育走向良性轨道,丰富了休闲体育的内容,促进了淮北休闲体育建设更具商业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199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受当时政治,经济影响,有诸多不足之处.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我国体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只有注重体育法及其外延的紧密结合,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配套立法,同时将立法重心从竞技体育转向全民健身,改革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力度,细化体育行政执法规范,注重体育复合人才的培养,才能切实有效地完善我国现行体育法,保障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