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从元语用意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功能。认为话语标记语是在语言中不影响句子真值、只表达态度或步骤意义的语言成分,是说话人为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因此,话语标记语反映了人们使用语言时的元语用意识,属于元语用意识的语言标示。  相似文献   

2.
张美云  井凯 《科技信息》2011,(1):189-189,161
语用模糊现象指的是在话语的交际使用过程中,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同一话语向听话人传递两种以上截然不同的言外之力.从而使得说话人的意图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在日常交际中,人们经常会使用语用模糊策略来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师生关系时非常特殊的人际关系。在批评学生是,教师要在不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情况下成功的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很多情况下,教师在批评是将会使用到语用模糊策略。  相似文献   

3.
小议话语标记语及其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君 《科技信息》2007,(5):164-164,16
话语标记语是语用学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语用学者们广泛的兴趣。本文主要论述了话语标记语的两大语用功能:语篇组织功能和元语言功能。其中在元语言功能中,包含了元语用意识的研究成果,指出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元语用意识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多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从语用综观论的适应性和经济性角度来看,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是在遵循言语行为的省力原则前提下,适应交际语境和交际意图而作出的选择。这种语用适应性使得隐喻的大量使用成为可能。同时,隐喻的重要地位不仅是因为它适应了说话人与释话人的语用需求,更在于它在修辞、委婉和劝诱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Myers—Scotton创立的标记模式是一个以认知为基础的语用学理论,旨在揭示语码转换背后说话人所欲传递的意图义。从这一模式出发,说话人选择有标记的话语角色可以向受话人传递额外的信息。即标记模式中所说的意图义,以抵消这一选择所带来的额外付出。这些意图义的传递可以取得相应的语用效果,话语角色的转换因而成为实现成功交际的一种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语用预设策略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语用预设在言语交际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着重探讨汉语言语交际中的语用预设策略。语用预设策略的运用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一、巧置预设;二、误置预设;三、强加预设;四、更换预设;五、接用预设。  相似文献   

7.
援用顺应理论阐释日语会话中"创造相似性隐喻"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受阻的原因,发现此类隐喻语用失误的产生是由于说话人忽视语言使用与交际对象、物理世界和听话人语境动态顺应所造成的。因此,说话人在选择隐喻这一语用策略时必须考虑到双方认知语境的相互关联性,以避免此类隐喻语用失误现象的出现,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从俄汉词的语用信息特征在词法、句法及俄汉词的语用信息和语义信息交叉三方面入手,分析对比俄汉词中的语用信息.依据说话人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所表示的评价态度,即从说话人对说话对象的态度、说话人对客观事实的态度、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态度三个方面分析俄汉词的语用信息的异同,揭示了词语中所含有的反映本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从语用和篇章的角度考察“A。就是说,B”这类句式中A和B的表达差异及其成因和对B的表达方式与内容的理解问题。先从正面和反面两个表达角度即肯定和否定的表现形式对句式进行分类。然后,又根据A和B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别或两者之间的关系分出各种小类。通过分析,认为肯定和否定形式使用的原因,与句式的使用意图和使用缘由直接相关。对于B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理解,必须联系上文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图。  相似文献   

10.
含有"还"的比字句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还"句中的"还"在语用、语义上的特殊性,认为"还"在语用上具有"否定先验期望值"的功能,表达"未曾料想到"的深层语义。"还"句的使用有三个语境条件。说话人使用"还"句,突现了语境中说话人主观设定的先验期望值W(B)被W(A)所超越的语义,借此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和态度。最后进一步解释了"还"句在语法形式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理解的内容包括原文的词汇、语法和语用三个方面.理解才能把握词汇的准确含义,弄清语法结构和语用环境;理解才能辨别词义,正确使用;理解才能领会说话意图,表达通畅;理解才能提高记忆效率.只有掌握理解方法,才能真正学好英语.本文分析了理解对于翻译至关重要的原因,找出了教学中的失误或不足,提出了通过培养理解能力提高翻译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俄汉词的语用信息特征在词法、句法及俄汉词的语用信息和语义信息交叉三方面入手,分析对比俄汉词中的语用信息。依据说话人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所表示的评价态度,即从说话人对说话对象的态度、说话人对客观事实的态度、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态度三个方面分析俄汉词的语用信息的异同,揭示了词语中所含有的反映本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陈希  李春梅 《科技信息》2010,(18):383-384
话语标记语是指没有实质性语义或者实质性语义丧失,用于谈话中,使上下文关系明确,说话人主观意图得到有效表现的插入语。话语标记语方面的研究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新兴课题。本文以中朝日常会话中的语料为基础,从语用的角度出发,对中朝话语标记语"对了"和" "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4.
关联—优选模式采用生产和评估作为理解的两个阶段,而顺应—优选模式的运作机制则由评估和选择构成。在词汇语用学视角下,在定语形容词逆向修饰的顺应—优选过程中,词语编码的形容词属性概念的外延先被扩大,生成一个外延较大的过渡性实体概念,继而该过渡性实体概念的外延又被缩小到与人相关的某一个方面,最终被构建成表达说话人思想的逆向修饰结构。语用充实和语用强化作为词汇语用处理过程中的评估手段,对各项制约条件进行评估,而此间涉及的语用选择调整过程则非语用收缩或语用扩充所能涵盖。  相似文献   

15.
徐雁妮 《科技信息》2013,(15):254-255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交际是包含示意和推理的认知过程。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示意,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而获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Gutt认为翻译也是一个交际过程,所以译者应该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确保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对于日语中有特色的表达方式,是采用意译还是采用直译?有时两者都可以实现意图传达的目的,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呢?本论文尝试运用这一理论,以寻求最佳关联为向导,分析探讨了不同情况下意译和直译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张彦春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4):165-165,62
本文对篇章连接语在原文中显化和隐化的语用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在译文中如何取得对等的语用效果做了初步的尝试.所得结论为,无论在原文中还是在译文中,连接词的使用的依据是能否实现作者或者译者的语用意图.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成功交际包含说话人对语言的产出和听话人对语言的理解。传统语言学家霍恩和格莱斯虽已提出了"语用分工"理论,但是他们都孤立地仅从说话人或者听话人的角度去分析语言的产出或理解,而语言的产出和理解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向优选理论正好将语言形式和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解释了在英语或汉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对肯定句或双重否定句的句式选择,以及听话人对句子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有效的交际指听话人在任何情节内都能够理解说话人意图的交际。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有意识的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瑜 《科技信息》2010,(1):158-158,132
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跨文化语用失误在英语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个术语最早由JennyThomas在1983年提出,用以指示不解言语所云之意这种语言现象。“语法错误可能显示出说话人还未掌握一定语言能力。但如果没有按照社交准则来处理话语.就会说出不得体的话来。说话者就会被误解为表现不好”(Thomas1983,citedinHe:688)。从此以后许多国内国外语言学家对语用失误特别是对跨文化语用失误展开了研究。本文试图从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来分析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经过十几年的酝酿,1999年维索尔伦出版了他的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进一步完善了他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雏索尔伦认为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也就是研究语言的选择过程.而语言的选择过程是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作出的某种顺应。  相似文献   

20.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以言行事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其关注在交际中话语的实际运用,这为探索指示词语提出了新的路向。指示词语的语用含义在于获知说话人使用某一指示语所希望传递的指示信息,必然以识别或推导语境为基础;指示词语的类别与功能在于对指示词语所指代的对象或内容提供一定的制约,以明确指示词语在某一特定语境下指代的是前指信息或后指信息等。指示词语的所指信息,必须依靠听话人对说话人交际意图进行推测,才能有效地理解交际中指示词语的指示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