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去除优先污染物多环芳烃,研究了其在空气饱和的中性水溶液中的γ辐照分解,探讨了萘的分解机理。选取萘作为代表化合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解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分解过程。在剂量率为235 Gy/min和7.22 Gy/min的条件下,萘的初始分子变化量(Gi)分别为6.30和23.18。在吸收剂量为200Gy、剂量率为235Gy/min时,以及吸收剂量为50 Gy、剂量率为7.22 Gy/min时,均有约80%的萘分解。当剂量率为7.22 Gy/min、吸收剂量增至500 Gy时,辐照后溶液的pH值下降至4.1。这表明产物中总有机酸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2.
为去除优先污染物多环芳烃,研究了其在空气饱和的中性水溶液中的γ辐照分解,探讨了萘的分解机理。选取萘作为代表化合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解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分解过程。在剂量率为235Gy/min和7.22Gy/min的条件下,萘的初始分子变化量(Gi)分别为6.30和23.18。在吸收剂量为200Gy、剂量率为235Gy/min时,以及吸收剂量为50Gy、剂量率为7.22Gy/min时,均有约80%的萘分解。当剂量率为7.22Gy/min、吸收剂量增至500Gy时,辐照后溶液的pH值下降至4.1。这表明产物中总有机酸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3.
聚丙烯薄膜辐射后生成电子陷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地研究了聚丙烯薄膜受到高能电子束辐照以后介质电性能的变化,利用不同吸收剂量下相应的热刺激电流直接地表征了介质中的陷阱密度随吸收剂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文所研究的吸收剂量范围(1×10~3Gy~1×10~5Gy)内,辐照在薄膜中引起的电子陷阱密度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迅速增大,介电常数与吸收剂量无关,介质损耗角正切随吸收剂量增加而升高.进一步分析表明,薄膜性能的这些变化主要是由氧化作用、辐射交联、辐射裂解所引起的.根据实验结果,本文提出了聚丙烯薄膜应用的吸收剂量宜限制在<1×10~4Gy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β-环糊精和多菌灵在水相中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的荧光光谱,得到了不同浓度和不同pH值溶液中客体分子的荧光光谱。研究发现,在水相中,β-环糊精和多菌灵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包合常数为3.2×102,与单体分子相比,空腔内多菌灵的荧光强度大大提高。β-环糊精的浓度为8×10-4~5.6*10-3mol·L-1时,空腔内多菌灵的荧光强度随着β-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多菌灵的荧光强度在酸性水溶液中具有很强的增强效应,而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其荧光增强效应较为平缓。在pH=7.6的溶液中,多菌灵在β-环糊精空腔内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多菌灵在质量浓度为0.46~6.16 n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F=5.37C(ng·mL-1)+148.54,相关系数为0.999 3。利用荧光增强效应,得到该超分子体系对多菌灵的检测限为60 pg·mL-1,是已经报道检测限(4.78 ng·mL-1)的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5.
研究β-环糊精和9,10-蒽醌在水相中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的荧光光谱,得到不同浓度和不同pH值溶液中客体分子的荧光光谱.研究发现,在水相中,β-环糊精和9,10-蒽醌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包合常数为1.35×102,与单体分子相比,空腔内9,10-蒽醌分子的荧光强度大大提高.在中性水溶液中,β-环糊精的浓度范围为4×10-4~3.2×10-3mol/L,9,10-蒽醌的荧光强度随着β-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客体分子的荧光强度在酸性水溶液中具有很强的增强效应,而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其荧光增强效应大大降低.其中在pH=4.12的溶液中,客体分子9,10-蒽醌在β-环糊精空腔的荧光强度最大.9,10-蒽醌在4.99~66.56ng/m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F=7.82C(ng/mL)+218.6,相关系数为0.998 5.利用荧光增强效应,得到该超分子体系对9,10-蒽醌的检测限为0.04ng/mL,该数量级是已经报道检测限(0.2μg/mL)的万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β-环糊精和多菌灵在水相中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的荧光光谱,得到了不同浓度和不同pH值溶液中客体分子的荧光光谱。研究发现,在水相中,β-环糊精和多菌灵形成了1:1的超分子体系,包合常数为3.2×102,与单体分子相比,空腔内多菌灵的荧光强度大大提高。β-环糊精的浓度为8×10-4~5.6*10-3 mol·L-1时,空腔内多菌灵的荧光强度随着β-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多菌灵的荧光强度在酸性水溶液中具有很强的增强效应,而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其荧光增强效应较为平缓。在pH=7.6的溶液中,多菌灵在β-环糊精空腔内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多菌灵在质量浓度为0.46~6.16 n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F=5.37C( ng·mL-1)+148.54,相关系数为0.999 3。利用荧光增强效应,得到该超分子体系对多菌灵的检测限为60 pg·mL-1,是已经报道检测限(4.78 ng·mL-1)的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7.
荧光光谱法研究茜素红S与壳聚糖的结合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生物探针茜素红S和壳聚糖溶液的荧光光谱特征,用荧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研究茜素红S与壳聚糖分子之间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其能量转移机制为非辐射能量转移,论证了茜素红S与壳聚糖结合作用为静态猝灭过程(Kq=2.958 1×1011L.mol-1.s-1).测定了其结合常数(KA=3.26×103)和结合位点数(n=102).  相似文献   

8.
利用荧光探针法,通过考察磁场作用下有无单-[2-氧-(2-羟丙基)]-β-糊精(HPCD)的水溶液中芘(Py)的荧光强度和I1/I3值的变化,研究了外加磁场效应(MFE)对HPCD/Py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MFE可使水溶液中Py的荧光强度增强,但使其I1/I3值增大.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一方面MFE使HPCD/Py体系中Py分子取伺改变,使得暴露于水中的Py分子的表面积增加,削弱了HPCD和Py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另一方面MFE使Py分子激发三重态的布居增加,使Py的极性增大,疏水相互作用减弱,从而导致HPCD/Py的包络程度减小.  相似文献   

9.
研制了一种7-硝基-2,1,3-苯并噁二唑-4-醚键联半花菁的近红外区荧光探针分子1,并将其应用于活细胞内内源性和外源性硫化氢的检测.探针分子1由于7-硝基-2,1,3-苯并噁二唑的淬灭作用,自身无荧光;当加入H_2S时,由于H_2S对探针分子1中醚键的选择性硫解作用,醚键断裂,释放出半花菁荧光基团,波长725 nm处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当加入10倍当量的硫氢化钠时,荧光强度增强了8.5倍.探针分子1对水溶液中H_2S浓度的线性浓度响应范围是0.1~100.0μmol·L~(-1)(R~2=0.995 2),检测下限为0.03μmol·L~(-1).探针分子1的激发和发射波长均在近红外区,对H_2S比较敏感,反应时间相对较短,且有较好的选择性.此外,探针分子1被成功用于活细胞内内源性和外源性H_2S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学》2016,(5):667-671
采用FTIR、TGA、DSC、XRD等技术研究了在0~150 kGy范围内gamma射线辐照对三聚磷酸二氢铝(ADHTP)化学结构、晶体结构和热性能的影响,以及吸收剂量对ADHTP去除水溶液中Cu~(2+)去除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尽管gamma射线辐照对ADHTP的化学结构和热性能影响不明显,不会使ADHTP形成新的结晶相,但会使ADHTP的晶胞参数和片层结构的层间距增大.进一步研究表明,辐照后ADHTP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能力增强,并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原因可能在于辐照后ADHTP的层间距增大,有利于Cu~(2+)向层间扩散,提高对Cu~(2+)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给出历年来在胸部X射线群检中医务工作者和受检者所接受的体表吸收剂量的测定结果。在一次胸部X射线摄片检查中医务工作者和受检者所接受的平均体表吸收剂量分别为:7.9×10~(-12)Gy和2.02×10~(-4)Gy;变化范围分别为(3.0-11.9)×10~(-12)Gy和(1.61-2.31)×10~(-4)Gy。在一次胸部X射线透视检查中医务工作者和受检查所接受的平均体表吸收剂量分别为:6.5×10~(-10)Gy和12.7×10~(-4)Gy;变化范围分别为(1.7-17.2)×10~(-10)Gy和(7.2-24.6)×10~(-4)Gy。本文还给出受检者在检查前等待时由散射X射线所产生的体表吸收剂量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2.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合成与荧光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乙二胺为核,合成了不同代数的树状大分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进行了结构表征.荧光分析表明,整代的树状大分子具有荧光发光性能,通过测定与不同金属离子(M=Cu^2 ,Ni^2 ,Zn^2 ,Fe^3 ,Cr^3 ,Eu^3 )配位后的荧光性质,发现少量金属离子的加入,荧光强度变化不大.但无论是一代(1.0G)还是二代(2.0G)树状大分子,Fe^3 和Cr^3 的加入均使荧光强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茜素红S作为光散射探针测定蛋白质的分析方法.在pH=4.0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茜素红S与蛋白质结合后有强烈的光散射作用,在λ=353nm处,光散射强度最大,且光散射强度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由此建立了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灵敏度高,检测限达0.01mg/L,线性范围为0.02~6mg/L.方法适用于人血清蛋白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辐照强度对燕麦片基本营养成分的影响,并测定了辐照前后燕麦片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辐照剂量从0~9 k Gy的变化,在2 k Gy时燕麦中脂肪质量分数最低为7.7%,水分质量分数达到最高9.72%,黏度和蛋白质质量分数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淀粉质量分数在低于6 k Gy剂量辐照处理条件下有所下降,样品之间无明显色差。研究表明,不同强度辐照光对于长链淀粉分子的切割,导致了燕麦片物理特性的变化,其他短链淀粉分子结构及物理特性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聚乙烯吡咯烷酮水溶液荧光光谱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pH值、加热、无机离子对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5的PVP特征酸度时,PVP水溶液荧光强度较小,加入酸或碱以后,荧光强度增强.无论酸性还是碱性PVP溶液,加热都能增强PVP的荧光强度,这是因为PVP水溶液在加热时,部分吡咯烷酮环会开环破坏PVP的分子结构.无机阴离子Cl-、SO2-4、PO3-4使PVP的荧光增强.而Fe3 等过渡金属离子则使PVP的荧光强度减弱,这归究于过渡金属离子和PVP的分子碰撞淬灭过程以及过渡金属离子上的成单电子的顺磁性,加速PVP的体系间窜越.  相似文献   

16.
在酸性条件下,阿魏酸荧光强度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荧光峰的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10 nm和415 nm。在碱性条件下,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红移到350 nm和460 nm处。随着pH值的升高,其荧光强度逐渐增大,当pH值大于10.0时,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值且趋于稳定。阿魏酸的荧光光谱随pH值的变化是由于其分子中羧基和羟基质子的离解。以硫酸奎宁为参比,测得阿魏酸水溶液的荧光量子产率为0.006 1。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水杨基荧光酮(SAF)的荧光光谱和荧光量子产率,发现在pH2.0以下,SAF无荧光,随pH升高,SAF由非荧光体转化为荧光体,荧光强度增强,在pH6.0~7.0,SAF有稳定的强荧光,最大发射波长537,nm,最大激发波长507,nm.在碱性条件下,随pH升高,SAF荧光强度下降,当pH在10.0以上SAF无荧光.在pH=6.5的缓冲溶液中,SAF稀水溶液的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2.0×10-7~1.2×10-6,mol/L,检出限为5.2×10-9,mol/L.SAF在醇溶液中,激发波长蓝移,发射峰红移,Stokes位移增大.在稀水溶液中,β-环糊精对SAF的荧光强度有很强的增敏作用.以罗丹明6,G为参比,使用Williams梯度法测量了SAF的荧光量子产率,在激发波长500,nm处的荧光量子产率为0.68.  相似文献   

18.
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了氧氟沙星的荧光特征及其在水样中含量。研究发现,在激发波长293 nm和荧光发射波长471 nm处p H=7的氧氟沙星水溶液具有最大荧光强度;在20~35℃范围内,氧氟沙星水溶液的荧光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水样中无干扰氧氟沙星荧光特征的物质时,可在20℃、p H=7条件下,于激发波长293 nm和荧光发射波长471 nm处测定水样中氧氟沙星的含量,氧氟沙星的荧光强度与其浓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90,线性范围为0.05~1.0 mg/L,检出限为0.43μg/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6%(n=6),加标回收率为97.5%~100.9%,该方法适用于快速测定水样中氧氟沙星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针对敌草快用量大及水溶性强,易造成农作物农药残留及水资源污染的现状,提出了以八元瓜环为构筑主体,以染料分子噻唑橙(TO)作为客体,构筑了瓜环—染料超分子荧光探针,通过荧光光谱法来检测敌草快(DQ)。噻唑橙(TO)在水溶液中几乎没有荧光,加入八元瓜环(Q[8])后使TO的荧光增强,形成2∶2的稳定复合物。当在Q[8]/TO荧光探针体系中逐渐加入敌草快之后荧光强度又逐渐降低。根据其光谱变化,表明探针Q[8]/TO对敌草快有分子识别作用,由此建立了以Q[8]/TO荧光探针检测水中的敌草快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其在0~3μ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8.82×10-9mol/L,其在河水中的回收率可达到105%~106%。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天然产物槲皮素作为荧光探针检测醋酸根离子的选择性和灵敏性,实验将不同种类阴离子加入到槲皮素的二甲亚砜溶液中,考查槲皮素溶液的荧光强度变化。实验发现:槲皮素的二甲亚砜溶液在500 nm处有一荧光发射峰,加入醋酸根离子时,该峰强度明显增强,而其他阴离子(Cl~-、Br~-、I~-、ClO~-_4、H_2PO~-_4)对该峰强度无明显影响,同时在Q-Ac~-中加入其他阴离子未引起荧光强度的变化。表明槲皮素对醋酸根离子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荧光滴定光谱表明槲皮素对醋酸根离子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且荧光滴定曲线线性关系较好(R~2=0995),线性范围为1.0×10~(-6)~8.0×10~(-6)mol/L,最低检测限为1.0×10~(-7)mol/L;通过Job曲线得到槲皮素与醋酸根离子作用的化学计量比为3∶2,稳定常数为3.11×10~4。核磁等实验表明,醋酸根离子的加入破坏或减弱了体系原有的氢键,促进了槲皮素分子内电荷转移,使槲皮素的荧光强度增强。用该方法检测了样品中微量的醋酸根离子,回收率为98.82%~100.96%,测定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