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针对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抽油机系统运行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从油井间开机理分析入手,在确保油井不减产的前提下,摸索油井间开规律,经过现场与理论论证,准确确定了不同产量油井间开周期,解决了低产低效井能耗高、泵效低的问题,取得了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2.
2008年结合靖安油田技术开发政策,分区块、分油藏选取有代表性的油井进行现场实验,通过采用低压试井仪器对低产低效油井生产时动液面下降速度和停机时动液面上升速度的连续监测,分析研究示功图和动液面变化规律,绘制沉没度上升和下降曲线,确定油井流入动态关系,间抽生产时的合理沉没度范围和启停机时间,达到供采协调、挖掘油井生产潜力和提高开发效益的效果。低产低效油井间开规律的研究,最终形成“方便、可靠、有效”的实用性软件,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低产油井间开模式定量优化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节约能源的目的,对低产油井实行间开生产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合理确立油井间开工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利用油井静液面恢复快慢程度与其产能的密切关系,引入油层折算压力,初步确立该油井的工作制度.在此基础上,考虑液面恢复过程中液柱自重抑制了地层的供液能力,建立了井筒液柱高度恢复随时间变化的模型,拟合出实际液面恢复高度随时间变化方程,从而优化了工作制度.应用于现场一口生产井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从超前注水的机理入手,结合数值模拟与实际动态,对比了不同注入方式下井间的压力剖面,分析了超前注气对地层压力波及的影响,建立了不同注入方式下受效的评价方法。基于低渗透油藏存在的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孔喉细小的储层特性,分析不同注气方式对油井、注气井及地层压力的抬升幅度、采出程度以及混相效果等的影响;基于以上特点,超前注气可以有效地解决超前注水效果差或油井开井后暴性水淹等实际现象;并以大庆油田YSL区块为例,进行了不同注气方式下的开发效果分析,评价了超前注气的开发效果,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油藏油井产能预测新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了准确预测低渗透油藏油井的产能,基于达西公式,考虑高压和低压状态下油藏流体性质以及启动压力梯度对渗流规律的影响,推导了新的低渗透油藏油井组合型产能预测模型。给出了极限井底流压和产量拐点的求解方法,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流体性质等因素对低渗透油藏油井产能的影响。将新模型与现有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并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新模型预测出的流入动态关系更接近于实测数据,准确度较高,能用于工程计算。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油藏暂堵酸化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油房庄油田属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较大。针对油井酸化措施后,出现在增油的同时油井含水大幅度上升的问题,提出了暂堵酸化工艺技术,通过现场试验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控水增油效果,丰富了低渗透油藏油井酸化工艺技术,对于开发低渗透油田,延长油田低含水采油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千12块兴隆台油层1992年3月投入开发,区块自投入开发以后油井水淹严重,2002年底全块53口油井相继高含水报废关井,62口油井开井仅2口,区块处于濒临停产状态。自2004年8月开始通过对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采取井间侧钻、深调浅堵、注汽参数优化等综合配套技术,区块开发效果明显好转,截止到2006年8月采油速度提高了0.31%,实现了二次开发。  相似文献   

8.
针对低产、低渗、低孔隙油井间歇生产的特点,为了提高油井产量,本文运用压力恢复试井理论和井筒流动压力分布理论,对低产低液面油井间歇生产工作制度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推导出低液面油井间歇生产的开关井时间及产量的计算公式。现场应用表明,合理优化间歇生产工作制度,不但可以保证单井产油量,而且能够提高泵效,最大限度地节约电能,避免出现干抽现象。间抽是提高低产井经济效益行之有效的措施,直接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9.
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油井产能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技术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和油井产量的基本设想,利用油藏渗流理论和节点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油井产能计算模型,并分析了水力裂缝和爆燃裂缝参数对油井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渗透油藏中,增加水力裂缝的长度比增加水力裂缝的导流能力对油井增产更有利;爆燃裂缝的存在可在水力裂缝增加油井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产,相对于水力压裂油井,爆燃压裂油井增产倍数可达1.55。由此说明,利用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技术来提高低渗透油田油井产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在油田开采中后期,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加深,措施作业边际产量递减,措施作业边际费用递增,措施作业增量边际成本递增。通过对中后期油田油井措施作业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措施作业边际费用递增规律,措施增量边际成本递增规律的分析,把措施费用看作一项再投资,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的原因和经济极限产量计算的方法,以油田单井增产措施为分析对象,提出了油田油井增产措施经济极限的分析模型。这对中后期油田油井开发经济效益的分析和关井时机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降低油井生产能耗和提高系统效率,油田应用了多种新型节能抽油机,但缺乏节能抽油机特性与节能效果及其选型理论的研究。为此,基于常规游梁式抽油机、异相型抽油机、调径变矩抽油机、异型抽油机和皮带式抽油机的工作动态特性,建立了不同抽油机的油井地面效率计算模型,并运用抽油杆柱纵向振动的一维有阻尼波动方程,以悬点运动规律和井下泵的受力状况为边界条件,建立了抽油机井地面功图与泵功图的计算模型;井下举升效率和系统效率计算模型。研究不同抽油机井的系统效率和节电率,分析了不同井液黏度和不同下泵深度对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游梁式抽油机相比较,其它四种抽油机都能达到提高系统效率和节电节能的目的,其中皮带式抽油机的系统效率为最高,相对于常规游梁式抽油机井提高9.06%,节电率为22.36%;随着井液黏度的增大,油井生产系统效率均降低,皮带式抽油机井的下降幅度较小,适合于稠油井的应用;抽油机井存在油井生产系统效率最高的合理下泵深度(或合理沉没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油田低产井开采数量不断增加的现状,为满足采油生产的需要,研制了低冲次抽油机,实现了低冲次采油。本文给出了低冲次抽油机的结构设计,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和低冲次抽油机参数设计计算方法。对现场应用的低冲次抽油机进行了试验和测试。与常规抽油机相比节电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以反映热泵炯输出与熵产率之间最佳折衷的“生态学”准则为目标,综合考虑热阻、热漏及工质内不可逆性.导出了牛顿传热定律系统广义不可逆卡诺热泵的生态学最优性能,由数值算例对不同损失情况下热泵的性能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其结果对实际热泵的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工程中在节理岩体内双孔抽水的渗流问题,考虑不同状况条件对抽水效果的影响,通过应用UDEc建立双孔抽水离散元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双孔排布、不同抽水速率对孔隙压力和流动状态变化的影响。表明抽水速率界定孔隙压力平均趋近速率:抽水孔间距影响流速;抽水孔间距和抽水速率的变化改变水漏斗半径:需要合理安排孔距。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际吻合,证实其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运用实验的方法,对由大量实验结果总结出来的规律性公式——Darcy公式进行改进。Darcy公式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常规油藏来说,用其描述渗流规律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低渗、特低渗透油藏来说,其渗流规律与常规油藏有着较大的差异。仅考虑启动压力的影响,对Darcy公式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公式仍然不能正确描述流体在低渗、特低渗油藏下的渗流规律。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重新探讨了在特低渗透油藏中,渗透率、压力以及流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其关系表达式。对特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的理论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由于不少油田机抽采油系统主要靠经验设计,导致机抽井普遍存在机抽参数设计和硬件配置不合理、供排不协调、系统效率低和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在此详细介绍了能较好解决这些问题的“机抽系统优化设计软件”的主要研究思路、功能、特点、运行环境。现场应用证明:“机抽系统优化设计软件”可较大幅度的提高机抽井的系统效率和产液量,显著提高机抽井的经济效益和机抽井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运用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测量控制技术建成的“机械采油实验室”,能模拟石油开采过程中的井下环境,通过对模拟机械抽油机运动的控制以及对井下各种环境的控制过程,测量出抽油机的运动规律和机械出油量,以期研究机械采油环境和采油效率。该技术在石油工业应用中有着优良的前景;运用在线(on-line)方式修正控制参数,具有一定的准实时性,控制效果良好。通过比较几种运动规律下的采油效率,给提高实际采油效率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8.
智勤功  周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1):12782-12788
由于存在冲程损失大、泵漏失严重等现象,深抽井有杆抽油系统泵效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实践证明,井下分级助抽器能够有效提升深抽井泵效,但其具体增效机理即主控因素尚不明确,并缺乏有效的优化设计方法。针对上述问题,从分级助抽器增效机理入手,探究各机理的主控因素,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建立分级助抽器优化设计方法,确定合理参数。分析表明,分级助抽器能够有效降低冲程损失、控制泵漏失量,而分级助抽器间距、直径、气液比、冲程冲次等因素均会影响其增效效果, 建议助抽器间距为40~60m,与油管间隙为1~2mm。上述研究为深抽井的提产增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我国首创的数控抽油机.经过对现场的诊断测试的结果进行了数据处理,得出了数控抽油机井悬点速度与时间关系曲线和电机扭矩与转速关系曲线.前者证明符合预设的数控抽油机运动规律;后者也与变频调速器的说明书大体一致.本文利用其运动规律对多级杆柱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