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主体功能区的概念为我国提出,主体功能区划分可规范地域空间内发展的有效性,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来优化空间结构,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从而使区域可持续发展,其理论可从国外地理学区域划分及区域规划等学说溯源。  相似文献   

2.
以江苏省阜宁县为例,借鉴国家、省主体功能区划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了不同类型评价指标的空间赋值、分值迭加及其发展类型判别等问题,提出东部平原地区县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思路:构建适合于县级单元区划的指标体系,分析计算各个指标,测算开发评价指数;根据江苏省主体功能区划结果确定的比例,将县域空间划分为开发与保护两类空间单元;在开发空间单元中,运用指标测算将其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两大区域;在保护空间单元中,通过生态敏感性指标,将其分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两大区域;结合县级发展战略,进行综合集成,提出最终区划方案.此外,在县级主体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镇域空间开发范围边界进行探讨,以期为县域产业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主体功能区能够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并可作为国家区域调控的地域单元。通过概念界定与构建背景、建设意义的分析,阐明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两大独特优势,明确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科学发展、整体发展、创新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新形势下,创新区域发展政策,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力量推动,明确主体功能区边界和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与法律体系,保障主体功能区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4.
王姝 《甘肃科技》2009,25(8):82-84
当今世界大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我国城乡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推进主体功能区划是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的新战略,也是我国城乡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创新。在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的同时,希望能通过在城乡地域内推行主体功能区划来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而实现城乡良性发展,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张寅  韩晓鹏 《天津科技》2014,(10):76-78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从大都市圈理论出发,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语境下滨海新区如何发展作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6.
主体功能区划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为主体功能区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应在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编制主体功能区划;省级主体功能区可以分成6大类型;区划应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坚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以及"开放式"的区划理念;区划思路可以选择"复杂性系统工程-简单化假设处理-合理化分析识别";县级行政区是目前相对理想的基本分析单元;根据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的主导因子及彼此关系分析,认为可以选择3种不同的区划路径,即矩阵分类、矩阵分类与标准定位相结合、矩阵分类与序列分类相结合;主体功能区划成果应得到严格审批和严格执行.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多元环境治理模式支持,多元环境治理体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性手段在推动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统一的多元环境治理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生态环境多元共治的理论基础和内涵特征为京津冀区域多元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针对当前京津冀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差、可操作性欠缺、治理成本高等问题,应厘清国家、公众和环境开发利用者等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统一高效的京津冀多元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高等教育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的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作用将更加突显。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存在区域合作整体规划不到位、区域发展基础不平衡、资金共享渠道不畅、合作共赢局面尚未形成等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此,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优化整合京津冀区域优质高教资源,实现京津冀高教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京津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首先利用典型相关分析,确定代表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然后利用协调度模型计算出1994—2017年北京、天津与河北3个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结果表明,近年来三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不断上升,其中北京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领先于河北及天津。建议京津冀地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高等教育的干预,进行区域教育资源共享,优化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结构。  相似文献   

10.
《科技智囊》2014,(5):8-15
<正>京津冀一体化,有了实质性进展"京津冀一体化"的提法早已有之,今年以来,在中央政府与国家政策的大力推进下,有了实质性进展。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  相似文献   

11.
赵睿  韦翠  傅巧灵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7):1385-1393
通过构建京津冀地区科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对2010~2017年这一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市2010~2017年的数据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该地区科技金融生态水平以京、津两市为核心呈现出“内极化”现象,具有不平衡性,主要原因在于京津两地科技金融生态发展的基础条件显著优于河北省的11个城市,同时京津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带动和扩散作用不足,加以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三地未能形成发展合力。于是提出了以下建议:通过发挥北京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津冀的带动作用、,落实京津冀三地的战略定位以及,持续推进京津冀地区科技金融协同的方式,以促进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与科技领域的可持续创新。  相似文献   

12.
区域创新日渐成为经济学和现代区域科学领域的关注重点,运用因子分析与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算河北省各县市创新效率,采用ESDA方法和克里金法探索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创新效率有效区少、无效区多;各功能区调整幅度和侧重不同,环京津区、沿海区的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较好,冀中南区规模效率最佳,而冀西北区需做出全方位调整;创新效率存在集聚效应,热点区位于区域中部,冷点区位于西北部;河北省创新发展整体呈现多中心结构和核心—边缘结构,区位因素影响明显;环京津地区存在明显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区域开发增长极系统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计算了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25城市的综合实力,并依此建立了等级层次,最后结合定性分析确定了河北省区域开发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4.
高扬  李杨洋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11):2005-2013
在京津冀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但教育资源存在极大不均的现状下,为探寻如何通过政策设计优化京津冀协同水平,本文使用文本分析、语义网络等模型对2015~2019年74项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政策进行政策工具使用现状分析,挖掘现有政策的不足之处;进一步,运用PMC指数模型,本文量化评价了4项关键政策,为优化政策提供路径方案。结果表明:首先,各项政策需对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严重不足;其次,4项代表政策中,除国政PMC得分与Intensity得分达到优秀级别,其余地方政策均仅达到可接受级别,对于协同机制重视程度不足;最后,京津冀各地方政府应基于量化评价结果,着重加强京津冀资源共享机制,从政策性质、激励措施等维度依次优化,以更科学详实的政策文本推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旅游资源生态位研究现状和河北环京津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运用生态位理论,以河北环京津区域内7个地区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测评模型对各地区旅游资源生态位大小进行测量和分析,进而提出促进区域旅游协作和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以期为环京津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必须发挥比较优势 ,充分挖掘创新资源的多样性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建立产学研联合的创新支撑体系 ,加强同京津的合作创新 ,建立开放的创新体系 ,实施传统优势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 ,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从旅游地理角度看京津冀旅游协作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北京、天津、河北的自然旅游资源的考察出发,指出京津冀旅游协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在对国内外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梳理的基础上,构建由旅游资源竞争力、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经济竞争力、城市经济竞争力、城市环境竞争力组成的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大北京都市区10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差异显著,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北京和天津分别属于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旅游竞争优势明显;河北省的8个城市分属于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与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差距较大.从旅游单要素的竞争力看,区域环境竞争力相对均衡,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差距最大,区域内的不均衡性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机场群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场交通可达性研究是明晰机场服务范围,促进机场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分析机场可达性与人口布局的关系,对京津冀地区机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运用成本栅格加权距离算法,在GIS支持下,计算京津冀地区民用机场的交通可达性,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而探讨京津冀地区交通可达性与人口密度分布的关系,揭示京津冀不同区域和不同小时圈中机场可达性与人口布局的内在机制,为区域机场协调发展、促进京津冀地区机场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机场可达性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中间地区强于边缘地区的趋势。机场可达性与人口密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机场可达性百分比的增加,人口密度百分比成减小的趋势,相关系数达-0.73(P0.01),这种负相关关系可以通过幂指数的方程来定量表达;1.5小时圈是目前京津冀地区机场可达性与人口布局产生作用的最远距离,反映了机场服务范围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三地,机场可达性与人口布局的相关性差异显著;北京和河北省地区的机场可达性与人口分布的主要作用圈在1~1.5 h圈;天津地区的主要作用圈在0.5~1 h圈,主要与城市规划和机场布局相关。在未来的机场规划中,新建机场应在1.5 h圈范围以外,同时考虑区域的人口密度状况。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现状是区域内高校过于集中,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在地域上双雄并立,本科高校和专科高校区域间落差大,部分地区高等教育还不能充分满足人口发展的需要,区域间高校数量的差距大于区域GDP的差距等。结合高校空间布局现状与区域发展概况发现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空间布局可以更加合理,其布局构想可以概括为"一轴两翼",即以京、津、廊高等教育发展轴为基础,大滨海地区高等教育研发带和城镇密集地区人力资源储备带为两翼,在智力和人才上为区域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