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表面活性剂-超声法提取益母草总生物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乙醇溶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结合超声波,对益母草总生物碱进行提取。与常规回流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进行总生物碱的提出量、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比较,证明表面活性剂-超声提取法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提取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超声波法提取紫丁香中丁香油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比较了超声波法和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紫丁香中丁香油的收率,超声波提取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平均收率12.57%。  相似文献   

3.
从国内超声波提取设备的工艺优缺点入手,介绍了循环超声波提取设备的结构及特点.并结合循环超声波提取技术设计了一套连续循环超声波提取生产线.该生产线包括物料包装系统、物料输送系统、超声波提取系统、提取液浓缩系统和回收系统.根据超声波萃取植物资源有效成分的动力学关系设定合理的工艺参数,得到实际生产数据,分析比较了该生产线与其他超声提取装置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4.
超声对益母草茎内组织损伤与总碱产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扫描电镜、分光光度计、层析法等仪器和测试分析手段,探讨了超声提取和回流、浸泡提取益母草中总生物碱后各种提取法所得总生物碱成分的产率、层析图和益母草茎内形态结构、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超声提取可损伤益母草茎内组织细胞,促使益母草总生物碱成分快速提取,与回流、浸泡提取比较,超声提取可提高益母草总生物碱成分的产率,缩短提取时间,且益母草总生物碱成分结构无变化,茎内损伤与超声提取时间及成分产率有关。  相似文献   

5.
对超声波和回流法两种不同提取葛根中总黄酮方法进行了探讨,测定了葛根中总黄酮的质量百分含量.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方法较回流法提取率高,乙醇做溶剂提取效果好.超声波提取总黄酮的最佳操作条件是95%乙醇,时间25 min,温度5 ℃,3次.  相似文献   

6.
对超声波和回流法两种不同提取葛根中总黄酮方法进行了探讨 ,测定了葛根中总黄酮的质量百分含量 .试验结果表明 ,超声波提取方法较回流法提取率高 ,乙醇做溶剂提取效果好 .超声波提取总黄酮的最佳操作条件是 95 %乙醇 ,时间 2 5min ,温度 5℃ ,3次 .  相似文献   

7.
超声强度对提取益母草总碱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用不同强度的超声从益母草中提取益母草总生物碱的实验结果,探讨了超声强度与总生物碱提出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超声提取与常规的回流法比较,无需加热,且平均提出率高,其中以超声强度的0.5W/cm^2,提取时间为40min的提出率为最高。  相似文献   

8.
以绞股蓝全草为原料,采用微波和超声波对绞股蓝总皂甙提取进行了对比研究,两种方法分别采用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探讨了优化提取条件和参数.结果表明:微波提取的优化工艺参数,料液比为1g:25mL,微波处理时间为11min,微波功率为400W,总皂甙提取率为7.59%;超声波提取的优化工艺参数,料液比为1g:25mL,提取温度为70℃,超声波处理时间为20min,超声波功率为400W,总皂甙提取率为8.01%.  相似文献   

9.
以橘皮为原料,采用不同溶剂、不同提取方法提取抗氧化物质,通过油脂氧化法对提取物作了抗氧化活性评价,并测定了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溶剂采用超声波法和索氏提取法提取抗氧化物的产率均在1.92%~28.12%,其中,用150 mL 95%乙醇和索氏提取法提取的抗氧化物产率最高,无水乙醇次之,乙酸乙酯最少;采用150 mL无水乙醇和索氏提取法得到的产物抗氧化活性最好,和BHT接近,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差;乙酸乙酯提取的抗氧化物对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好.采用超声波法和索氏提取法所提取的抗氧化物的抗氧化性差别不大,但超声波法易于操作且成本低,即超声波法优于索氏提取法.  相似文献   

10.
分别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水提取法、碱提取法提取板栗壳中多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分别研究了3种方法对板栗壳多糖的提取率.结果表明,3种方法中超声波提取法的提取率较高,为9.15%;其次是水提取法,为5.99%;碱提取法最低,为4.72%.通过SPSS软件分析发现3种方法提取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1.
在过热蒸汽开发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机理分析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1-3m、3-5m和5m以上薄层稠油油藏实施过热蒸汽吞吐的开发效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比普通湿蒸汽、高温湿蒸汽和过热蒸汽的增油能力、节约蒸汽效果及油藏特征,分析了稠油油藏过热蒸汽吞吐的技术优势。研究结果表明,过热蒸汽吞吐的增油能力明显高于普通湿饱和蒸汽吞吐和高温湿蒸汽,但当过热度超过20℃后,增油幅度变缓;相同产油量时,过热蒸汽要比湿饱和蒸汽节约大量蒸汽。这是因为过热蒸汽携热量大,比容高,可以有效萃取稠油中的轻质组分,有效扩大波及体积,增加洗油效率。  相似文献   

12.
水平井注蒸汽传热和传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原理.推导了水平井注蒸汽过程中.水平井段内汽液两相变质量流的数学模型,并用数值解的方法计算了水平段内蒸汽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规律.结果表明,在注汽参数一定的情况下.水平井段各处吸入蒸汽数量和热量并不相等.蒸汽压力沿井筒变化不大.但干度变化较大.一定完井条件和油藏条件下.随注汽参数的改变。会有三种情形发生:(1)蒸汽只能达到水平井的上半部而不能到达井底;(2)蒸汽刚好到达水平井的井底;(3)蒸汽到达井底后仍有剩余.为了充分利用水蒸汽.因此.必须保证蒸汽注入参数、井结构和油层的互相协调.提出了通过布孔来实现水平井均匀吸汽的建议.并提出了布孔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提高稠油热采的采出程度,开展了蒸汽空气复合驱的研究。主要从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了蒸汽空气复合驱的最优空气与蒸汽的质量比。通过对不同空气与蒸汽质量比的室内实验研究,可以看出随着空气与蒸汽的质量比升高,采出程度先上升后下降。当空气与蒸汽的质量比为2:32时,蒸汽空气复合驱的采出程度最高,为68.67%;此时填砂管出口端的温度与蒸汽驱相差不大。当空气与蒸汽的质量比大于3:32时,蒸汽空气复合驱的采出程度低于蒸汽驱,此时填砂管出口端的温度远低于蒸汽驱的温度。通过CMG数值模拟对辽河油田X区块的蒸汽空气复合驱的研究,得到了与室内实验相同的趋势。由于室内实验与现场的差异性,其优化的数值有所差异。通过辽河油田X区块的现场试验,蒸汽空气复合驱空气与蒸汽的质量比为1:16.1。该现场试验区块中原油日产量上升,原油含水率下降,有力地验证了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稠油水平井注汽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8):1786-1790
针对水平井在注汽过程中,由于水平井段长,吸汽不均致使受热井段短,采收率低的问题,进行稠油水平井均匀注汽技术研究。根据分层注水原理,将单点注汽完善为多点注汽,通过孔眼限流,调整注汽剖面,保证水平段均匀受热,提高加热效率。应用油田统计数据,给出孔眼个数确定数学表达式,根据热学理论,建立水平段蒸汽干度分布模型及地层吸收热量与蒸汽干度降低损失热量平衡方程,确定了注汽孔眼直径,同时在注入工艺上进行改进,保证蒸汽正常注入。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地在大庆油田第一口稠油水平井中应用,放喷阶段产油为该区块平均单井产油的7.3倍。测温曲线表明,水平段温度分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实现了均匀注汽。  相似文献   

15.
蒸汽驱是稠油油藏开采较为有效的技术,由于受诸多条件影响,为了较为全面地认识蒸汽驱这一开发方式,利用三维物模装置,以某油田稠油油藏为主要原型,通过蒸汽驱物理模拟方法研究注入压力、蒸汽干度、注汽速度等因素对稠油蒸汽驱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注入压力大,采收率提高;当蒸汽干度大于50%,在蒸汽驱过程中,蒸汽干度越高,驱油效果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蒸汽喷射泵是以水蒸汽代替普通喷射泵的动力液为原油举升提供能量,并可用来提高井筒内原油的温度。根据热力学原理和井筒举升理论,研究了井底流压和喷射泵喷嘴组合变化时井筒压力、温度和干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注入蒸汽干度一定的情况下,油井产液量越高,所需蒸汽量越大;在油井产量相同的情况下,井底流压越高,所需蒸汽量越少;利用同心管注蒸汽比用平行管注蒸汽所需的蒸汽量少。  相似文献   

17.
利用蒸汽直接加热给水的过程中,蒸汽经配汽管喷入水空间时,由于蒸汽泡的体积变化及蒸汽与周围水之间的湍流混合,在水空间内形成强烈的振动噪声.针对这一问题,采用不同结构的配汽管,在不同的水温和蒸汽流量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喷注A声级噪声主要受水温和蒸汽流量的影响,其中又以水温为主,蒸汽流量和A声级噪声间并不完全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蒸汽管网输配效率表征蒸汽输送过程中的能耗占输送蒸汽能量的比例,输配管网的能耗表现为排出冷凝水带走的能量和沿管壁热传递散失的能量2种形式.为研究2种形式的能耗在输配能耗中的比例,提出对蒸汽管网建立动态非线性外源自回归模型,并针对天津市空港工业区蒸汽热网进行了案例研究.应用该模型对蒸汽源在不同压力、过热温度条件下的管网输配能耗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蒸汽压力的提高对减少管网输配中产生的冷凝水和降低散热损失均有明显效果,提高过热度可以有效减少冷凝水的产生,但不降低总体能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蒸汽吞吐的汽窜动态和汽窜方式,考虑汽窜通道内为蒸汽凝析特征,建立了窜流通道内蒸汽驱的非活塞驱替模型,依据窜通井射孔段的油层物性差异,给出了井间平均连通程度和窜通角的计算方法,并计算出窜汽量,然后由非活塞式驱替模型和汽窜动态资料确定井间窜通孔隙体积。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调剖段塞位置处于井间之半时,调剖效果较好,调剖段塞尺寸为10%~15%汽窜孔隙体积时蒸汽波及效率基本达到最大。对L1833井进行调剖参数设计,按照深部调剖原则选取颗粒堵剂粒径,调剖剂用量为32m^3,实施调剖后注汽,对应邻井的井口温度和含水率变化趋势正常,未出现汽窜现象,堵调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Van Lookeren研究了拟流度比为0时的蒸汽驱前缘预测模型,提出形状因子取得最大值时的注汽参数为最优参数。而在实际油藏中,由于地层中原油黏度较大,或注汽速率较小,拟流度比往往较大,此时利用最大形状因子优化注汽参数受到限制。针对该情形,应用数学方法研究了拟流度比不为0时的蒸汽驱前缘预测模型。绘制了形状因子、拟流度比、注汽速率与前缘形状关系图版,发现增大注汽速率,可增大形状因子,从而减小拟流度比,减轻蒸汽超覆程度,提高前缘驱的波及效率。由于注汽速率受注汽压力限制,研究了注汽速率与注汽压力的协调关系,利用该关系和研究的前缘模型,对前人的注汽参数优化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