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盆钨矿床位于大西沟-黄金美钨(钼)矿化带内,通过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指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矽卡岩-石英脉型钨矿床。根据成矿地质条件,结合典型钨矿床特征及区域对比研究,初步建立了金盆一带矽卡岩型-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依据金盆钨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明确了金盆钨矿床的找矿地质条件、信息准则与标志,对于金盆矿床深部及边部、以及江口-太白庙一带的矽卡岩型、石英脉型钨(钼)多金属矿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盆钨矿床位于大西沟-黄金美钨(钼)矿化带内,通过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指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矽卡岩-石英脉型钨矿床。根据成矿地质条件,结合典型钨矿床特征及区域对比研究,初步建立了金盆一带矽卡岩型-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依据金盆钨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明确了金盆钨矿床的找矿地质条件、信息准则与标志,对于金盆矿床深部及边部、以及江口-太白庙一带的矽卡岩型、石英脉型钨(钼)多金属矿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探讨河南省栾川钼钨铅锌银多金属矿集区内不同矿床类型、不同成矿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S、Pb、C、H、O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研究区内不同类型矿床具有统一的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是由斑岩体中心向外不断演化的岩浆热液流体体系。区内不同类型矿床均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2~131Ma B.P.)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钼钨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以晚侏罗世花岗斑岩体为中心,由中心向外分为中心成矿带(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床)、过渡带(矽卡岩型硫锌多金属矿床)和边缘成矿带(热液型铅锌银矿床)。由中心向外,成矿时代具有由老到新的变化趋势,矿物组合和蚀变类型具有由高温到低温变化的特征,成矿流体具有由高温-高盐度岩浆热液流体向中低温-低盐度流体演化的趋势,晚期大气降水加入特征明显。由于不同成矿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差异和成矿流体运移路径上物理化学条件的不同,富含成矿物质的深源岩浆热液流体在斑岩岩浆热动力驱动下,形成了一个以燕山期花岗斑岩岩浆侵入活动为中心,时空密切关联的钼钨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4.
世界钨矿床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钨矿床进行了分类介绍。其中开采出钨矿石多的矿床有:脉/网脉型、矽卡岩型、斑岩型、层控型,开采出钨矿石较少的矿床有浸染型、冲积砂矿型、角砾岩型、岩筒型、砂积型、冲积砂矿型矿床,开采出钨矿石极少的有伟晶岩型,卤水/蒸发型及热泉型矿床。  相似文献   

5.
粤北清远-英德地区震旦系乐昌峡群变质地层是新洲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的外来系统。对其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乐昌峡群为Au-As-Bi-W组合型含金类复理石建造。建造中金含量是上部大陆地壳金平均含量的两倍左右,而砷、铋、钨含量则为地壳平均含量的五倍以上;同时,锑、锡、铼、镱等元素轻度富集,并以金与其它微量元素关系均不密切以及银、铜、铅、镍含量较低为其特征。含金类复理石建造中金的富集与该建造中普遍分布的含金黄铁矿密切相关;建造中金、砷、银、铋、钨及稀土等元素的分布状态与新洲金矿物质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6.
南泥湖矽卡岩~斑岩型超大型钼(钨)矿田位于栾川县南部,栾川县城北西20km左右的冷水镇境内,处于东秦岭钼多金属成矿带的东端,华北地台西南边缘的坳陷带内,三川-栾川断陷带NE向构造由NWW向NW弧形转折部位。包括南泥湖斑岩型钼(钨)矿床、三道庄矽卡岩型钼(钨)矿床、上房沟斑岩型钼(铁)矿床等3个超大型矿床,外围尚有马圈、石宝沟、鱼库、黄背岭等斑岩型、矽卡岩型中~小型钼矿床(点),面积约20km2。  相似文献   

7.
徐刚 《科技信息》2012,(21):432-433
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论述了北秦岭(河南段南阳以西)银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时空分布和基本特征。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将北秦岭(河南段南阳以西)银铅锌矿划分为大型构造蚀变岩型矿床、海底火山喷流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和受碳酸盐岩控制的沉型沉积——变质(热液)矿床3类,其中大型构造蚀变岩型矿床是最重要的矿床类型。探讨了北秦岭(河南段南阳以西)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规律研究,为以后在该区找矿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柿竹园钨锡矽卡岩矿床中成矿流体的不连续演化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南省柿竹园矽卡岩型钨、锡、钼、铋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初步研究表明在该区的矽卡岩化阶段和云英岩化阶段之间存在有成矿流体的不连续演化现象:流体的温度和盐度表现为从早到晚反方向升高。结合其它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本文认为在矽卡岩固结之后发生的补充期花岗岩的活动和相关流体的分离、侵入与叠加,是产生上述不连续演化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国坤 《科技信息》2012,(31):222-222
华南是中国最主要的钨、锡、铋、铜、银、锑、汞、稀有、重稀土、金和铅锌多金属成矿区域,本文初步论述了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时间、特点以及成因。  相似文献   

10.
在阐述了矿区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矿体特征。笔者认为矿床属岩浆期后热液裂隙充填型钨锡矿床,有钨矿、锡石-硫化物类大脉、细脉和破碎带型三种形态产出。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迁移、富集受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徐山钨矿含钨石英脉显微组构的类型、特点及其成因。根据石英脉的组构特征确定了石英脉中构造的关系及构造活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在阿尔丹-斯坦洛沃依地盾的西伯利亚地台西南部地区划分出四个金矿带:(1)Ket-Kep带(主要由矽卡岩型、石英脉和网脉型、碳酸岩中的伊利石-褐铁矿型以及伊利石-绢云母交代型矿床或矿点构成);(2)Ulkan带(伊利石-云母交代型和石英脉型);(3)Dzhugdzhur带(石英脉型和矽卡岩型);(4)Dzhugdyr带(石英-硫化物脉型).含矿矽卡岩成矿时代为中生代,而与石英和石英-硫化物脉型有关的矿化形成于晚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大多数中生代的金矿化都与岩浆作用有关.含金岩石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成矿过程主要发生在Dzhugdzhur带的矽卡岩(500~715℃)和Ket-Kep带的热液交代型岩石(510~530℃)中,这些岩石的矿物流体包裹体中的水溶液盐度高达40% NaCl当量,其子矿物主要为Na,K,Ca的氯化物,并以存在CO2为特征.Ket-Kep带内高温(高达465℃)和中温条件形成的石英脉和网脉中的流体包裹体盐度达32% NaCl当量,包裹体中有时含低密度的CO2.Dzhugdzhur带中的含金石英脉形成于225~230℃,为低盐度成矿溶液(1%~2% NaCl当量).Dzhugdyr带中含金石英-硫化物脉的成矿温度为260~390℃,成矿溶液为低盐度(1.5%~7.5% NaCl当量)KCl水溶液.Ulkan带石英脉的成矿流体中含K-Na氯化物物种,所测定的盐度值为2%~10% NaCl当量,成矿温度在220~280℃之间.  相似文献   

13.
己被国内地质学界广为重视的黔西南地区微粒侵染型金矿,矿床的分布和富集严格受低角度断层控制。笔者从地壳内多层滑脱的观点出发,结合研究区的典型矿床实例,将该区域内不同矿区,不同控矿特征的金矿床,纳入地壳浅部多层滑脱构连的统一模式中进行讨论,并据此对深部原生矿产富集的有利部位进行了预测分析。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黔西南地区地壳浅层构造的理论分析,为该区的金矿普查与勘探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云南兰坪盆地内的银铜多金属矿床以产大量黝铜矿系列矿物为特征.黝铜矿系列矿物是主要的载银矿物,大多属银黝铜矿系列,Ag含量最高可达46.4%,Ag原子数最高为6.64.存在四大系列黝铜矿,即:(1)锑砷黝铜矿系列,置换Cu元素的主要为Fe和Zn,其中Fe的原子数低于Zn,Zn明显优势于Fe;(2)砷黝铜矿系列,置换Cu元素的主要为Fe和Zn,二者含量及原子数变化较大,其中金满铜矿床中出现大量的块状铁砷黝铜矿;(3)锑铋砷黝铜矿的Sb原子数可以很低,置换Cu元素的主要是Fe和Zn,Zn的原子数大于Fe;(4)砷锑黝铜矿系列,该类矿物主要产于富隆厂矿段中,与独立银矿物辉银矿、自然银、螺状硫银矿等共生.黝铜矿各元素含量和原子数之间的变化特征表明,Ag-Cu, Ag-As, Ag-Fe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而Ag-Sb、部分矿区Ag-Zn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热液脉型矿床产出的黝铜矿显示为Zn原子数高、Fe原子数低,Fe原子数一般小于0.8,Zn原子数一般在1~2之间.当Fe原子数小于 0.5时,Ag原子数高,最高达6.64,其中富隆厂矿段的黝铜矿的Ag原子数平均达0.94.整个盆地内银铜多金属矿床的黝铜矿系列矿物的As-Sb原子数呈极好的线性负相关,大部分黝铜矿的As原子数大于1,以砷黝铜矿占优势.当Sb原子数大于0.5时,有利于Ag占据更高的黝铜矿原子数,并具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右江海西期盆地主要归属于古特提斯构造域,具有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性质,丹池盆地是该裂谷盆地靠近古陆边缘的次级裂陷盆地。丹池盆地的演化可分为陆内裂陷、被动陆缘裂陷、走滑裂陷、强烈拗陷和充填-关闭五个阶段。丹池锡-多金属矿带具有以断裂活动为主导,构造、地层、岩相、岩浆岩和矿床五位一体的成矿特点。讨论了海底火山喷气沉积-成岩交代、充填后期岩浆热液叠加改造的复合型矿床成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对小秦岭金矿中含金石英流体包裹体的有机成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包裹体中的有机质与金矿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机质对金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依据含金石英包裹体中有机成分的时空变化,提出了小秦岭金矿深部金矿化的某些评价标志。  相似文献   

17.
产于复式岩体内接触带的邓阜仙钨矿床,其四组矿脉群中的矿脉形态、产状及矿物组成的空间变化规律、围岩蚀变类型、分布均有明显的差别,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黑钨矿的Nb,Ta含量、mMn/mFe,mNb/mTa比值、黑钨矿及石英的氧同位素组成数据及由此而计算的成矿流体的氧同位素组成均随脉组的不同而规律性变化。成矿流体中渗透地下水参入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加,且随成矿时间的后移而增加的规律。所有这些特征都表明矿区四组矿脉群是多次成矿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以赞比亚某低品位难处理铜钴矿石为研究样本,采用全湿法冶金方法,开展新工艺研究.研究可知:矿石Cu,Co和S质量分数分别为1.270%,0.071%,0.022%.矿石中铜矿物主要为假孔雀石和少量的孔雀石.钴矿物主要为钴锰矿和水钴矿,在褐铁矿和黑云母晶体中有少量铜、钴,矿石中铜钴元素赋存状态极其复杂.最佳的浸出条件为粒度小于74μm的矿粒所占比例70%、浸出温度65℃、浸出时间4 h、矿浆质量分数30%、硫酸加入量55 kg·t-1.该条件下铜浸出率可达74.34%左右,钴浸出率可达43.32%左右.充分利用萃余液中的硫酸可降低酸耗,硫酸用量减少20%以上.在搅拌浸出过程中加入适量还原剂Na_2SO_3或FeSO_4,可将钴的浸出率从43%提高到78%.  相似文献   

19.
生物成矿作用分为生物直接成矿作用和生物间接成矿作用。生物直接成矿作用的标志性结构为生物有机胶体结构,生物间接成矿作用的标志性结构为“矿交代生物”结构。藻菌生物成因的矿床有三类:生物直接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生物间接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生物直接成矿作用叠加生物间接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