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综合利用露头构造解析、地震剖面解释、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沉降-沉积等资料,对川西-龙门山盆山系统沿走向的构造变形、差异隆升-剥蚀和沉积记录进行系统梳理,探讨龙门山冲断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走向差异演化特征及其关键构造变革期.受控于本身的地质结构差异及周缘多个构造带的多期交互作用,龙门山冲断带和川西前陆盆地在构造、隆升和沉积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走向差异.龙门山冲断带自北向南总体上具有韧性减弱、脆性增强、构造定型时间变新的趋势,龙门山北段和盆地北部定型于燕山期,而龙门山中、南段和盆地南部定型于喜马拉雅期.中生代期间,龙门山北段隆升较快;而新生代期间,龙门山中、南段隆升较快.川西前陆盆地同样表现出南北差异隆升的特点,北部隆升较早,大约在45 Ma B.P.;而南部隆升较晚,在20~25 Ma B.P..川西(北)前陆盆地的沉降中心经历了4次明显的迁移,即从晚三叠世的龙门山中段前缘向东北迁移,中侏罗世到大巴山-米仓山前缘,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向西迁移至米仓山-龙门山北段前缘,于晚白垩世-新生代期间再次向南迁移到龙门山中-南段前缘.龙门山冲断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的走向差异演化表现为印支期向南递进扩展、燕山早-中期南北分异和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北隆南降.龙门山冲断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古近纪4个关键构造变革期.晚三叠世构造变革期包括龙门山水下隆起和海相前陆盆地(马鞍塘组上部至小塘子组)、龙门山局部隆升和海陆过渡相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第二至第三段)以及龙门山全面隆升和陆相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第四至第五段)三大阶段,主要受控于扬子构造域并受秦岭构造域的强烈影响.中侏罗世构造变革表现为扬子构造域向秦岭构造域的转变;早白垩世构造变革表现为秦岭构造域向青藏高原构造域的转变;古近纪构造变革表现为川西前陆盆地由沉积向剥蚀状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石油地质基本特征及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经历了三大沉积构造演化阶段: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演化阶段,晚古生代海相及海陆过渡相演化阶段,中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改造阶段.三大阶段造就了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具有上、下油气组合.与国外海相沉积盆地和国内陆相沉积盆地相比,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形成时间早,热演化程度高,经历了长期演化和复杂的生烃与成藏过程,勘探目的层埋藏深等特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明显受控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烃源岩发育与空间分布;优质盖层的发育与分布.尤其是膏盐岩的分布:有利储集相带发育与分布.同时,我国大中型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田往往发育于沉积盆地古隆起、古斜坡及构造活动枢纽部位.目前我国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前景主要应聚焦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发育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及周缘、鄂尔多斯盆地.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丰富,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在保存条件良好和有利油气聚集的部位仍可发现大规模的油气田,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3.
川西坳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川西坳陷是晚三叠世以来于四川盆地西部发育起来的前陆坳陷,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多期次构造运动.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南缘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川西坳陷相应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组主要构造.川西坳陷现今构造具有东西倾向分带、南北走向分段和垂向分层的变形特点,据地表构造形迹和地腹构造展布,可划分为三个变形区(带):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主要受龙门山冲断带影响,发育北东向构造;川西北低平褶皱区同时受龙门山和米仓山构造带的影响,发育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川西南低缓断褶区同时受龙门山和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发育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构造.川西坳陷的构造形成受控于三大因素:基底结构和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的分布提供了边界条件和物质基础,而周缘构造带影响下的多期、多组构造最终造就了倾向分带、走向分段、垂向分层以及复合-联合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西部海相碎屑岩-陆相碎屑岩的转换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是一个叠合盆地,经历了海相碳酸盐岩到海相碎屑岩、海相碎屑岩到陆相碎屑岩的转换和变迁.这两个转换过程最终结束均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海相碎屑岩到陆相碎屑岩的转换发生在晚三叠世末,相对应的地层单位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通过对须家河组厚度和沉积相变化,以及龙门山前砾岩的分布特征研究,认为这一转换主要发生于须家河组沉积末期(T_3x~4-T_3x~6),时间上随地区不同而不同,空间上具有由北往南的先后顺序.这揭示龙门山造山带的造山隆升过程具有由北往南的特点.这一转换过程导致川西前陆盆地内南、北段油气地质条件存在差异.寻找河口沙坝、三角洲平原河道砂等形成的优质储层应是须家河组油气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富顺场构造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为川北古中拗陷低缓褶皱带东斜坡。在川北古中拗陷的西北侧为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东北为米仓山构造带。区内沉积构造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期的克拉通盆地、印支早期的被动大陆边缘、印支中期以后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该区资源可靠、构造基本落实、生出盖组合好、海相陆相兼备,三叠、侏罗系有多套储层,深浅同有、原生、次生并存,具有丰富的勘探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方向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中坝和磨溪两个大中型气田,但近年来,钻井过程中于雷口坡组油气显示活跃,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主要为局限台地相沉积,部分地区为开阔台地和蒸发台地相,主要亚相为潟湖和潮坪;其沉积时该区地壳处于拉张状态.雷口坡组有良好的烃源岩条件,多种类型的优质储层(礁滩、热液白云岩、古喀斯特储层等),有膏岩层、泥岩层的良好封隔,具有形成大中型气藏的地质条件.寻找礁滩储层、热液白云岩储层和古喀斯特储层气藏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的勘探新方向,其重点勘探地区应是龙门山前缘(川西)地区.然而,雷口坡组源储距离较大,必须要有断穿龙潭组和下三叠统的断层裂缝系统作为运移通道,所以在预测有利勘探区时,应重视天然气输导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川西前陆盆地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在野外剖面、钻井岩芯及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将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以构造层序体系域为单元,编制了侏罗纪岩相古地理图;研究表明,构造层序TS1~TS2对应于早—中侏罗世,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处于相对平静期,但米仓山-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较为活跃,前陆盆地的前渊坳陷由龙门山前缘的川西地区转移到米仓山-大巴山前缘的川北、川东北地区,以发育三角洲-滨浅湖为主。构造层序TS3属晚侏罗世,在遂宁组沉积期,盆-山关系继承了TS1~TS2期的特征;到莲花口组(蓬莱镇组)沉积期,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又重新活跃,川西前陆盆地出现了双沉降与沉积中心的结构特征,盆地边缘多发育有扇三角洲。构造演化是控制沉积相类型及岩相古地理格局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盆地构造-沉积分析为手段,研究了印支期以来川西前陆盆地与龙门山造山带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川西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认为龙门山造山带是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多期、多类型推覆叠加而形成的复杂地质体,因而造成川西前陆盆地经历了前陆、坳陷、再生前陆的沉积充填过程,该区盆山耦合模式主要为剖面上的前展武逆冲双重构造,平面上表现为NE构造带和近EW向的横断层;造山带和盆地的共同演化不仅形成了多套烃源岩.而且控制了油气保存与有效成藏区带.逆掩推覆带和前陆坳陷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成藏条件地区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基底性质、地层组合特征及不同地质历史阶段构造背景的不同,南方海相不同地区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平面上,可划分为7种地质结构类型、2大类6种形式的埋藏史类型、4种类型的油气成藏组合,在区域盖层、有效烃源岩及构造运动对保存条件的影响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综合上述油气地质因素的差异,可以将中国南方海相划分为四川盆地区、黔中古隆起及其周缘、江汉盆地南部及苏北盆地等中新生界覆盖区、湘鄂西-武陵-黔南滇桂地区、以龙门山前与米仓山-大巴山前等为代表的山前带5种类型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均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从而也具有不同的油气勘探前景与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0.
龙门山南段前陆冲断带内的古油气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龙门山南段地表沥青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对比不同层位中流体充注特征,结合该地区构造演化史,证实了龙门山南段冲断带内曾经存在过古油(气)藏,重塑了古油(气)藏形成和破坏的过程。研究表明,沥青主要分布于观雾山组和灯影组次生溶孔、溶洞和裂缝中;以灯影组中沥青最为发育,侧向延伸稳定,垂向充填较厚,说明研究区曾存在过古油(气)藏。晚三叠世以前,来源于松潘-甘孜海盆的油藏流体,由西向东运移充注于现今前陆冲断带内的震旦系灯影组、泥盆系和二叠系储集空间中形成古油藏;晚三叠世盆山转换时期,古油藏随着前陆盆地的快速沉降而被深埋,油裂解成气而形成古气藏;随着冲断带向前陆盆地扩展,赋存于前陆盆地内的古气藏被破坏。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为油气田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了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储盖组合、后期构造变动等对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及分布受多重因素控制;早期形成、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及其斜坡以及前陆逆冲带第2,3排构造分别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最有利地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以及隆起高部位油气易发生调整、斜坡部位有利于保存,是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特点;已发现的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早期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后期特别是晚喜山期普遍受到了调整改造,以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最为突出;保存条件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特别是优质区域盖层的存在,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和保存的关键。结论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是塔里木克拉通区与前陆区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2.
羊塔克构造带位于塔北隆起的西端 ,属于库车油气系统的前缘隆起带。邻区的油气勘探结果显示 ,早期属塔北隆起、后期属库车前陆盆地前缘张性隆起构造带的羊塔克、牙哈、玉东及英买 7等构造带具有陆相 (前渊凹陷的三叠侏罗系源岩 )和海相 (被动边缘的寒武奥陶系源岩 )双重油气来源 ,并具有上部碎屑岩 (构造 )和下部碳酸盐岩 (潜山 )含油气的特点。据推测 ,羊塔克构造带除已发现的白垩系下第三系构造油气藏外 ,尚有相应层系的地层油气藏和下部碳酸盐岩 (潜山 )油气聚集 ,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南美油气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南美主要含油气盆地待发现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总结待发现油气资源分布规律,探讨其勘探前景。结果表明,受4大板块碰撞影响,南美沉积盆地可分成弧前、弧后、前陆、内克拉通和被动陆缘盆地5种类型。南美油气成藏条件优越,烃源岩以中新生界海相-陆相泥岩为主,生烃潜力大。储层以白垩系和第三系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分布广泛。盖层中新生界区域性泥岩和盐岩为主,封堵能力强。采用以成藏组合为基础评价单元的资源评价方法,将南美65个盆地共划分出152个成藏组合,并进行了资源评价。预测南美65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待发现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63716MMB,待发现凝析油可采资源量为7405MMB,待发现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559020BCF。待发现油气资源在平面上呈“两带”展布、“两中心”富集特征;在纵向上主要富集于白垩系和第三系。被动陆缘盆地和前陆盆地是南美未来油气勘探的两个重点领域,其中深海和前陆冲断带是主要勘探方向,巴西、委内瑞拉是重点关注国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和油气藏形成的特殊性是学术界和油气勘探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是中国叠合盆地最老的碳酸盐岩储集层之一;中伊朗盆地第三系库姆组是世界上极具特色的含陆源碎屑火山碎屑的碳酸盐岩混积地层.四川盆地震旦系较古老,所经历构造演化、成岩过程复杂;而中伊朗盆地库姆组则时代较新,所经历构造演化、成岩过程相对简单.通过对四川盆地丁山1井灯影组碳酸盐岩和中伊朗盆地Arn 1井第三系库姆组碳酸盐岩的比较性研究,发现两者在碳酸盐岩储层和油气藏的形成演化方面,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就储层而言,共性表现在均为裂缝孔隙型,原生孔隙基本消失殆尽,基质孔隙度较低,非均质性较强;特殊性表现在使灯影组早期储层空间保留至今和使早已致密的碳酸盐岩再次变为优质储层的作用和机理.就油气成藏而言,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形成均需要基本的油气地质条件,同时也均较复杂;不同的是,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的成藏过程更加复杂,主要表现在四中心(生烃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的变迁和耦合.在中国叠合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应充分引用国外碳酸盐岩的有关成果,研究碳酸盐岩的共有特征;同时,还应重视中国叠合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油气藏形成演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基岩油气藏已成为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基岩油气藏主要发育在裂陷盆地、走滑盆地和前陆盆地,具有"新生古储"的特点.中国海域基岩油气藏分布具有平面广、纵向层系多的特点,储层类型主要以前寒武系变质岩和混合花岗岩、古生代碳酸盐岩、中生代火山岩以及花岗岩侵入体、中生代碎屑岩为主.通过分析海域基岩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龙门山系属上扬子地台内晚中新生代断褶活动形成的山系。川西断陷属龙门山系的前陆盆地,是地台型海相沉积和前陆型陆相沉积组成复合型的含油气区。新生代断褶构造发育程度控制了山前带构造圈闭的发育和裂缝性气藏的形成。印支晚期天井山古隆起因受喜马拉雅期强烈断褶上升活动,使原有的油气藏遭到破坏。天井山古隆起北东倾伏端的广元地区,发育隐伏断裂系伴生的背斜群,是较理想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沉积环境主要与北部广旺海槽形成与关闭、米仓山与大巴山隆起及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有关.通过野外露头、三维地震数据、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为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台地蒸发岩、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生物礁滩和台地边缘斜坡5个相带.长兴期沿台地边缘发育了台地边缘礁滩;飞一段早期相对平静,沉积末期广旺海槽全部关闭;飞二段至飞三段早期主要为开阔台地沉积;飞三段晚期-飞四段演变为局限台地-台地蒸发岩相.飞二段浅滩与长兴期礁滩大致处于相同位置,未发生侧向迁移;飞三段台内浅滩的发育有明显的侧向迁移和垂向叠置的特征;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飞仙关组早期台地沉积区向陆棚沉积区迁移.  相似文献   

18.
宾都尼盆地是印尼东部重要的中生界含油气盆地之一,经历了克拉通内坳陷、裂谷期、被动陆缘和挤压反转期4期构造演化,形成现今弧后前陆盆地的构造格局。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和储盖组合多发育于中古生界,晚二叠世与早中侏罗世煤系地层是主力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始晚中新世,以生气为主。侏罗系三角洲-滨岸砂体为优质储层,原生粒间孔发育,平均孔隙度15%,平均渗透率18mD,属于中孔-中高渗透储层;盆地中北部前渊斜坡带发育一系列背斜、断背斜圈闭,且发现了大量气田群;天然气多以“下生上储”,即从前渊坳陷气源灶沿着砂体和断层运移至侏罗系砂岩圈闭聚集成藏。综合分析认为,储层质量和有效圈闭是侏罗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东部逆冲褶皱带与海湾南部斜坡带是未来勘探的两个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9.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特征一直认为以湖相沉积为主,缺少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综合应用钻井、岩心、露头、分析测试数据及地震资料对该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元坝地区沉积与前人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其一元坝地区地层特征与周边地区特征相似,岩性上可以划分5个岩性段,其中须一段、须三段、须五段以细粒沉积为主,可作为全区地层对比划分的标志层;其二须二、须四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平原-前缘沉积体系,辫状河道沉积极为发育,是研究区储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其三河流三角洲沉积的物源来至北偏东向的米仓山造山带,而不是前人认为的龙门山造山带,这种近源补给模式是研究区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建造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米仓山及其南缘薄皮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米仓山地区的大地构造,认为从宏观上,该区在垂直构造走向线方向上可以划分成米仓山杂岩体、杂岩体南缘的逆冲断裂带、复式单斜构造带和雁列式前峰褶皱带等四个单元。根据构造地层地体理论,确定米仓山杂岩体为一个地体构造,其形成时代为前早震旦世。在秦岭碰撞带不断向南挤压过程中,米仓山形成了塞子型造山带,并在米仓山的南缘发育了一套磨拉石建造,标志着周缘前陆盆地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