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是一个特殊的类 ,其特殊性在于它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 ,文章对趋向动词进行了考察 ,把它们分为两大类 ,三小类。认为 ,补语位置为趋向动词的语法化提供了一个优选位置 ,在这一位置上不同类型的趋向动词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化进程。这一进程与谓语动词后体词性成分做为趋向动词论元载体有关。A类单音节趋向动词保存了较多的动词功能 ;双音节趋向动词的语法化进程因论元载体身份角色不同而有变化 ,表现出一定的条件性 ;B类双音节趋向动词在语法化进程中走得最快 ,与此相联系 ,我们根据动词与体词性成分语义联系的特点建立了体词性成分前移测试框架 ,使上述结论可以在形式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 ,更具可操作性 ,从而建立了趋向动词语的语法化系列。  相似文献   

2.
《元刊》中单音节动词与单纯趋向动词的组合搭配占有统领性地位,这与汉语双音节化的特点有密切联系。在与动词组合的过程中,趋向动词本身的活跃程度也决定了与它组合的普通动词数量上的优势。从语法功能上看,《元刊》中的趋向动词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在句法结构中,作补语的趋向动词"来、去"等的位置比较灵活,可置于宾语前,也可置于宾语后,但"出、入、上、下、起、到、开"等,它们作补语时只能放在宾语前。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壮语中,“kwa^33”’在句子中除了做谓语外,还可以做趋向补语、介词、体标记和语气词。“kwa^33”的这五种用法不是一开始就并存的,傲谓语是“kwa^33”的最初用法,其他四个用法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其语法化的路径可能是:动词→趋向补语→介词→体标记→语气词。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在蒙古语中主要以四种形式表达。用状述结构表达,有中心语转移与不转移两种;用动词谓语表达,与整体性述补结构的词化有关;用分析形式表达,与补语的虚化有关;用并列谓语形式表达,取决于补语的语义指向。因此,运用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才能合理揭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5.
趋向动词作补语既可表示实义,也可表示抽象义或引申义。引起趋向动词语义引申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客观因素是趋向动词有谓语变为补语,语义重点发生了转变,为语义引申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主观因素是说话人的心理感受对作补语的趋向动词的选择加深了其语义引申的程度。语义引申后的趋向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者时态。  相似文献   

6.
《元典章》的被字句出现了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多样化的倾向。结构的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宾语和关系语的复杂化以及动词前后成分状语和补语的复杂化上,而且出现了由多个动词充当的复杂谓语句。功能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出现了两类特殊功用的被字句:“遭遇”类被字句,表原因的被字句。从《元典章》中被字句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被”字在《元典章》中具有不同的语法化层次。  相似文献   

7.
趋向补语“起来”的语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的趋向动词起来常用于谓语后做补语,不仅可以表示空间上的位移,即具体的趋向意义;也可表示时间上的位移,一般认为是汉语语法范畴中的表体标记,用以表示动作状态的起始、持续以及完成的结果。分析起来分别加在动词、形容词、个别典型名词以及拟声词后的情况,并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对于更深刻理解起来的用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化”缀词中“X”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语素组或准词组,其语法性质可以是名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区别词性成分、数量词性成分甚至副词性成分等。通过实例考察,“化”缀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动词,但不排除为形容词甚至是区别词,而其整体意义与词根“X”的联系也有很强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我们一向认为“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是“用来补充动词或形容词,回答‘怎么办’、‘多少’或者‘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等问题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后置成分”。这里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从语法结构上看,补语是置于动词和形容词之后的成分;第二,从语义上看,补语是从不同角度对其前面的动词加以补充说明的。由于补充的角度不同,补语从语义上可以分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时间补语、处所补语、可能补语等等。  相似文献   

10.
双音节定中式复合词主要是名词、形容词,它们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不一样。双音节定中式复合词的语法化使得其构词方式发生变化;其它非词成分向复合词的转化(即词汇化)是定中式复合词产生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谈合成谓语     
本文想推求一下现代汉语中三个合成谓语的来龙去脉,即当初为什么要立这三个合成谓语,现在取消它是否应该,汉语中究竟有没有“合成谓语”的语言事实。(一)三个合成谓语的提出和演变情况合成谓语的说法,是五十年代的产物,最早见于《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和《汉语》课本(1956年)。据此体系编写的教材都采用了合成谓语的说法,都把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词列为动词的附类。所谓附  相似文献   

12.
由于汉语没有像英语及其他印欧语那样具备形态变化,词不好划类。分布形态学理论的出现为词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根据该理论,词及词性的概念不是基本概念,词在语言单位中没有特殊地位,词性是由词在句法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取决于允准它的功能语类。鉴此,汉语作谓语的词和动补复合词的第二个成分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分析了科技德语中的动词在语篇中的信息值,包括动词的非谓语形式,动词虽不是德语中最大的词类,但它却是句子的核心成分、句子内部关系的组织者和重要的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14.
说“得”     
“得”在现代汉语中代表了几种不同层级、不同类属的语言单位,各具不同的功能,表示不同的意义.“得_1”是一个半虚语素,是判别动词词性的后缀之一,表示“已经得到”的意思.“得_2”是一个普通的能带宾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功能,表示“拿到”、“占有”的意思.“得_3”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能愿动词,表示“要”或“可以”等多种意思,除具有一般能愿动词的语法功能外,还可以充当可能补语.“得_4”是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语与补语之间,充当补语的标志,对补语的语用意义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现代景颇语句尾词具有两大特点,即表示代词化的语法形式与动词分离,演变为独立的虚词,代词化的语法形式与表示语气的语法形式结合在一起,这是景颇语自身的语法类型由粘着型向分析型演变的产物,是动词形态脱落、双音节化和合音等形态韵律变化的结果。现代景颇语句尾词出现简化的趋势,是由景颇语分析特点的进一步加强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元代白话碑》同义连用从词性看,既有实词型同义连用,又有虚词型同义连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同义连用的词性与同义连用中构成语素的词性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动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副词=形容词;从音节看,有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甚至出现了六音节的情况;从节奏看,有1+1式、2+1式、1+2式、1+1+2式、2+1+1式、1+1+1式、1+1+4式。从语义看,有本义同引申义连用、本义同假借义连用、引申义同假借义连用、假借义同假借义连用、引申义同引申义连用、连用的一方为通假字、连用的双方为通假字等形式。从句法看,同义连用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从词序来看,有些同义连用组成部分的前后词序可以颠倒,其原因主要与两语素的声调或声母的发音舌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里"动词+补语‘见’"与"动词+补语‘到’"在语义表达、语体特点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应该追溯到它们不同的来源和发展过程。从来源看,连动式"动词+到+名词词语"和"动词+见+名词词语"在内部语义关系的差异影响到它们各自的语法化进程。从发展来看,中古时期"运行义动词+到+时间或地点名词"中"到"语法化为介词,但这种结构中的"到"与补语"见"无关。近代汉语时期,在"感觉动词+到+名词(客观上不可到达的物体)"结构中,由于语义关系的改变,"到"意义虚化,逐渐依附于前面的动词,"动词+到"与"动词+见"开始混同,并且进一步扩展到感觉动词之外的其它动词。  相似文献   

18.
“稍微”+动词+响应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稍微”及其呼应成分修饰动词时的语法结构,说明各自的意义、用法和特点。根据动词的可饰范围,将动词分为六类进行考察,阐述各类动词与“稍微”及其呼应成分的组合关系。指出动态动词可饰范围广,可以接受“稍微”及其各种响应成分的限制;静态动词可饰范围窄,一般只接受一部分补语修饰,有的动词则与“稍微”及其修饰构造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9.
运用结构主义语言理论描写了余干方言动词体的分布环境,分析了其语法形式及与此相联系的语法意义。同时,比较并讨论了余干方言和普通话体表现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在“的”字短语做谓语的体词谓语句中 ,“的”字短语含动词性成分是较复杂的一类 ,本文根据不同的语义结构对这类句子进行了分类描写 ,分析了动词进入其中的语义制约 ,并从认知上对各次类间的联系和使用频率差异提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