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部分城市办公建筑自然通风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给出了办公建筑自然通风潜力评估的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计算了我国部分城市办公建筑的自然通风潜力,得到了这些城市自然通风有效性和相应的平均换气次数及标准偏差,并对自然通风潜力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针对建筑外立面开口形式设计的分析需要,探讨了适合方案阶段建筑围护结构优化的采光、传热及自然通风综合分析方法.通过采用设计案例分析的方法,对现有采光及自然通风模型的模拟性能(精度、速度、建模难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光系数模型以及空气流动网络模型比较适合于方案阶段的采光及自然通风综合分析;在反映开口设计形式变化的影响规律方面,相比目前应用广泛的Radiance采光模型以及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软件通风模型,Energyplus模型计算的采光量、通风量及能耗误差均在10%以内.此外,在利用空气流动网络模型进行自然通风计算时,需要采用非均匀风压系数边界条件以准确反映开口位置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ASHRAE、EN15251标准推荐热适应模型作为自然通风建筑热环境评价与设计的依据,但并没有考虑老年人生理机能下降可能引起的差异.对寒冷地区大连119名老年人和106名非老年人自然通风住宅热适应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自然通风条件下老年人更喜欢偏冷的热环境,老年人的热中性温度为21.33℃,低于非老年人的22.99℃;80%的老年人可接受的操作温度范围为16.07~22.78℃,低于80%非老年人的18.91~24.59℃;这个结果可能与老年人衣着量更大有关.老年人与非老年人春秋季首选的热适应措施均是增减衣物,夏季则是开窗通风;但是老年人更倾向不使用空调和采暖设备,并且对室内热环境和自然通风的满意率更低.老年人作为需要特殊关注的弱势群体,应用热适应模型进行老年人居住热环境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增加热环境的可调节性、加强自然通风对提升热环境满意度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居住者可控制热环境夏季室内热状况与节能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者可使用的各种控制手段(如门、窗和电扇等)对改善室内热状况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上海自然通风房间夏季室内外空气温湿度进行连续逐时测量,分别用预测平均评价(PMV)方法和适应性热舒适模型(AM)分析了室内热舒适状况.利用AM估算了可控制室内热环境建筑的节能潜力,这一方法指出,上海地区潜在的节能率为30%.结果表明,提高室内热环境控制方法的可用性与正确使用程度,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5.
窗户传热是影响自然通风建筑室内热环境的重要因素。运用EnergyPlus模拟程序分析了窗户传热系数对夏、冬季自然通风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并引入不利因子和热环境偏离温差来评估降低窗户传热系数改善室内热环境的潜力和效果。结果表明:在冬季通过降低窗户传热系数来改善室内热环境的潜力较大,而夏季则可以忽略;减小窗户传热系数不仅可大幅缩短冬季室内操作温度处于不可接受范围内的时间,还可使热环境偏离温差直线下降。通过探究不同窗户传热系数对室内热环境的实际影响,得出了窗户传热系数与热环境偏离温差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6.
对利用夏季夜间通风技术改善室内热环境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其适用性及节能潜力.应用DeST软件建立合肥地区某住宅建筑自然通风的模型,由于墙体的蓄热作用,不仅在夜间通风时段,室内热环境有明显的改善,对于次日白天非通风时段的室内热环境也有改善作用.通过设置不同的通风方案比较出夜间通风技术的优越性,通过设置不同的通风次数和通风开始时间等方案,探讨夜间通风技术对次日白天室温的影响程度.最后对合肥市夏季应用夜间通风技术进行了节能潜力的估算.  相似文献   

7.
自然通风简而言之就是不借助任何电力机械装置,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以达到降低室内污染、清新空气、消除室内余热、保持家内舒适、减低空调负荷的目的。自然通风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赖以调节室内环境的原始手段。对于建筑设计来说,自然通风显得相当重要,其不仅可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流动,同时还可以节省电力。该文通过针对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情况,分析如何合理地进行建筑空间形式以及相关构件的设置等,从而合理地达到建筑室内的自然通风量效果,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CFD的室内自然通风及热舒适性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通风条件下室内空气流动及其对热舒适性的影响是住宅设计的重要因素.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应用Fluent软件,开展了自然通风热舒适性的研究.建立了天津某小区高层住宅建筑中两种户型的计算模型,对夏季典型气候下室内自然通风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探讨了风向、风速和气温对室内自然通风的速度场和热舒适指数的影响.得出了A型房间的通风效果要优于B型房间的结论.利用数值方法对住宅的自然通风进行模拟,不仅可以评价房间的自然通风效果,而且对于住宅户型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当前现状,提出了发展内燃机摩擦学评估模型和开发评估软件的意义和作用;从数学建模方法、研究对象、实验验证方案3个方面对当前主要的内燃机摩擦学评估模型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内燃机摩擦学评估模型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及新的机遇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火灾工况下城市隧道自然通风模型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京城东隧道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为判定其在火灾工况下能否满足安全性要求,开展了火灾工况下隧道自然通风模型实验,考察了最不利工况下烟气排除效果.从理论上探讨了模型与原型的相似规律,并以此为指导搭建模型实验台.结合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了烟气温度、CO2浓度分布变化规律和烟气运动规律,与隧道原型实验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可信性.并对火灾时逃生人员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烟气温度最高达77.2°C,烟气大部分时间维持在2 m以上高度的结论,此时逃生人员的安全能够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1.
厦门住宅夏季室内自然通风热环境实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厦门市4户住宅的夏季室内风速和热环境实测为例,探讨从参数变化中获得房间自然通风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用累积分布预测平均热反应指标(PMVN)来评价房间自然通风条件下热环境的方法,统计分析所测房间自然通风下PMV值的大小及其出现概率.结果表明,房间的白天室内风速较大而夜间室内风速较小,但就PMV值而言,房间PMV值白天...  相似文献   

12.
皖南民居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几座代表性皖南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的现场详细测试以及室内外气温的连续监测 ,澄清了一些错误看法 ,如认为民居高大空间内温度分层明显 ,以及“冷巷”空气可被用于室内降温等 ;此外 ,结合天井、屋檐、屋顶等建筑细部处理的特点以及测试结果 ,指出遮阳是皖南民居设计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自然通风设计则作为辅助手段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3.
针对装配式建筑特殊结构形式对暖通空调(heating,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HVAC)系统新的挑战与机遇,结合置换通风优势以及装配式住宅建筑墙体空间结构特征,开展了装配式住宅侧墙通风系统集成研究.采用数值建模研究手段,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计算平台,在诠释系统架构与运行方式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该新型系统运行效果表征关键环节,即室内气流组织效果.选择了夏季室内三种不同送风模式以及传统射流送风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并以风速不均匀系数、空气扩散性能指标以及通风效率等作为系统性能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制冷量限定条件下,大面积侧墙下送上回和中送风工况的风速不均匀系数、空气扩散性能指标、通风效率分别为0.432、0.963、1.279和0.386、0.926、1.574,优于传统射流送风方式的0.552、0.483、1.081.尤其采用中送风模式下,室内工作区内温度较低,在满足室内设计温度的条件下具有节能潜力.该装配式住宅侧墙送风系统,不仅可提高室内热舒适性,而且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能耗,为装配式建筑与暖通系统的融合与一体化设计开拓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新建居住建筑的节能效果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如何对其节能效果进行客观、准确、合理地评价,一直是建筑节能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基于可拓理论,提出了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效果评价方法——可拓方法,并详细介绍了该评价方法的步骤。以实际工程为例,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建立了居住建筑节能效果综合评价指标及其量值标准,采用简单关联函数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有效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可拓学,构建了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效果可拓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关联度和等级度计算,客观全面地给出了居住建筑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结果。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保证节能效果评价的质量和效率,实际操作简便,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大部分自然通风的研究只考虑了简单的平均特性,假定自然风为恒定风会造成与实际效果较大误差。鉴于此,为了能更加客观精确地探讨自然通风建筑通风效果,详细综述了自然风的波动特性,并讨论了自然风波动特性对自然通风量的影响,将通风量的预测方法归纳为基于稳态条件下的修正方法和基于波动条件下的非稳态模型方法,分析了自然风的湍流强度和波动频率两个参数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指出需尽快建立适用于中国工程设计用的基于非稳态边界条件下的自然通风模型。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现有多区流动自然通风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室内空气悬浮颗粒浓度的动态模型。所采用多区流动自然通风模型和悬浮颗粒浓度模型都基于简单的宏观流动、传热传质方程。对所建立模型的验证表明,该模型适合对自然通风建筑物做长期预测计算。  相似文献   

17.
尝试从气候适应性、空间环境塑造和满足居民心理需求三个方面,对岭南地区住宅组团围合式布局的适应性进行研究,分析其合理性与不足。结果表明,住宅组团围合式布局能形成丰富的阴影,通风效果良好,通过适当的技术处理,能适应岭南地区的湿热气候。这样就能在岭南地区发挥利用围合式布局的优点,例如节约土地、隔绝外部干扰,促进住房交往和增强社区凝聚力等,适度围合的原则,将是住宅组团围合式布局在岭南地区未来的发展趋向之一。  相似文献   

18.
围合式住宅小区微气候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中国高容积率多层住宅小区的微气候特征,对中国南方深圳一围合式住宅小区进行了微气候综合测量,揭示了此类小区热环境的主要特征,并对模拟预测方法的研究提出建议。实测结果表明:小区内温度分布非常均匀,而太阳辐射和建筑外表面以及下垫面间的长波辐射才是导致小区内不同位置热舒适性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住宅小区微气候的模拟研究应着重于长、短波辐射过程以及固体导热、蓄热过程的分析。此外,对于不利于自然通风的围合式楼群,采用合理的建筑构造(如架空结构)和开口位置可以达到强化通风和降低区域温差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建筑物对城市通风自净能力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城市气候数值模式,分别计算了3栋6层住宅楼和1栋20层住宅楼两类建筑形式产生的风场,以及在此风场中街道汽车尾气的浓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在总建筑面积相同情况下,高层建筑周围环境的通风自净能力要优于多层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