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世纪之交文学思潮的突出表现是审美的转型 ,主要表现为 :一、审美思潮从生活化那里回归本体以后 ,在整体上日益明显地呈现多元开放的态势和转型嬗变的特点 ;二、就表现形态来看 ,审美思潮具体可分召唤理性和寻找感觉两种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审美意识的觉醒及文学的现代性进程 ;三、受中西文化思想的影响 ,审美思潮自始至终存在着民族化和世界化两大创作走向 ,它们相辅相成 ,不断地推进和提升着文学的层次和境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对“审美意识形态”能否用来表述文学本质这一问题,学界争议很大。根据逻辑学上对本质的界定原则,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有三:文学是不是意识形态?文学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种差是不是审美?审美和意识形态能不能连缀在一起来述说文学的本质?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均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经过分析论证,研究者提出,在今日中国,“审美意识形态”无论从逻辑层面上还是从历史层面上,都是一个站得住脚的命题,可以用来界定文学的本质属性并成为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坚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可以在确立和维护文学自身独立地位的同时,又将文学活动和人类解放这一总目标联系起来,从而使文学研究获得更加坚实的根据和更加广阔的视界。  相似文献   

3.
电影《罗拉快跑》通过对同一事件的三种结局处理,力图表现人类在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和无法把握的命运面前的真实心态,通过变形扭曲的"超物象"来表现"现实的真实",从审美角度讲,这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更高的境界,是社会生活在制作者心中的独特反映。论文从影片制作的视听技术处理上进行分析,以展现电影在"超物象"表现方面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语言"就被视为文学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定义时,特别指出"它的媒介是‘语言’",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更是认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实际上,文学就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活动,一部文学作品蕴含的全部审美性基本都是靠语言传达给读者的。可以说,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文学的变革往往与语言的变革密切相关。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史可见,它正是通过一场语言变革拉开了帷幕,"提倡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性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属性。因而也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属性。审美在儿童文学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儿童文学对于儿童创造思维的培养,健康情趣、爱美情感的陶冶和审美意识的开发是具有独特作用的。审美不同于美育,二者是不同的概念。发挥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要从儿童出发,激活儿童的审美器官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温情的"田园牧歌"派乡土小说承续了20世纪沈从文和汪曾祺乡土浪漫叙事的艺术风范和美学风格,但是刘庆邦等的创作更多地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多元与无名的一种突破,在现代化洪流和速食文化面前,"感性的乡土"是对现实的一种有意义的想象.同时,作家的主体性退却也是不言而喻的,感性的、表层的民间和谐文化掩盖了乡村生存的苦难本相,疏离了现实的审美意识缺乏向历史、文化、人性的纵深开掘更为广阔精深的文学空问的魄力.因此,此类创作虽然"起承"了京派的审美理念,但是却不能将其审美意识"转合"为直面苦难的现实现照,其问的断裂必将局限了创作的格局和深度.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学经典和审美教学相辅相成,二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学生在西方文学经典的浸润下,促进了审美意识的积累与形成。在当代西方文学经典教学中,由于传播媒介的变异和现代教育的转向,西方文学经典的教学遇到了较大的困境。尽管如此,让学生在西方文学经典阅读中获得美学力量,一直是当代文学教育者的追求。因为在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的同时,西方文学经典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学生自身。  相似文献   

8.
文学活动之所以能够生成审美价值,是因为文学活动本身提供了审美活动发生的三个条件,或者说文学活动可以满足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的三项原则——感性的原则,形式的原则,非利害(或距离)的原则。文学的审美价值形态主要有文学的美、文学的丑、文学的崇高、文学的悲剧性、文学的喜剧性等。从广义认识论的角度看,文学的审美价值属于"感性的认识",文学的非审美价值属于理性认识,它们在文学活动中既可能相互分离,又可能相互伴生、甚至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9.
在对以往文学定义和文学理论的批判考察基础之上,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是一种与社会政治权力关系密切的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生产,这个命题有两层含义:一是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二是文学也是一种生产,属于经济基础领域。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生产,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以及文本。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教学,实则是一个感知语言———再造形象———鉴赏品析的审美过程。本文依据接受美学原理并遵循文学鉴赏的自身规律,从赏析式教学法的角度,就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欣赏兴趣、诱导学生入情入境及点拨引导和启发学生想象、联想等问题,联系教学实际和具体作品进行了阐述。肯定并强调只有运用赏析式教学,学生才有可能在切身感受或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领悟到文学形象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通过教学活动中的鉴赏感悟,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进而使学生形成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从翻译审美移情论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意象再现的困难,初步探讨了如何在翻译审美移情论指导下再现诗歌翻译中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2.
华兹华斯完全摒弃了英国诗歌中追求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传统,而代之以一种清新自然的新诗风。虽然这只是他诗歌风格的一个方面,但它是确立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表现为:在语言上,擅长选用自然素净的口头语言;在描写的物象上,擅长于选取大自然中清纯的物象;在表达情感上,基本上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分析它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并简要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朦胧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诗界奇观。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识流结构的表现形式,二是意象化的表现手法,三是陌生而平朴的语言风格。朦胧诗以对传统艺术惰性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美理想规范,具有极强的文学变革意义。它是新时期文学觉醒的先声,并建立起了诗歌新的美学原则,开创了现代化艺术探索的多元景观。  相似文献   

14.
词作为"艳科"、"小道",起源于宴乐,流行于舞榭歌场,以艳情柔媚的风格作为叙事方式,取代了诗歌的统治地位而成为鼎盛一时的文学主流.这样一种文学形式的流行和兴盛,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符号系统对欲望的妥协.在这场语言的集体狂欢中,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游戏在社会角色规则、性别规则以及语言本身的规则之中,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一朵盛极而糜的奇葩,也为今世之人带来与众不同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5.
在审美层次上与人有着复杂精神联系的自然美,产生于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直接成果。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与人化自然的内在关联较为复杂,要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内涵与形态,必须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所包涵的“人”的人化和自然的人化两个方面入手,它们导致:(1)自然美并非取决自然物自身属性;(2)自然物的属性对自然美具有特殊意义;(3)“比德”审美传统不是自然美的产生方式而是一种艺术创造行为;(4)异化劳动也能丰富自然美观念。这使自然美呈现出多种状态,即被改造了的自然美,认识化的自然美,侧重形式的自然美,富于动势的自然美。它们使人类获得一个个看似缔粹白}I妇挟毒劫曲宙兰墙曼  相似文献   

16.
王维山水小诗是考察盛唐文人审美经验之历史原态的绝佳标本。面对此一标本,出现了如下四种解读:宇文所安把它读成一种“隐喻”,其方法论背景是颇有形上学意味的抒情论;叶维廉提出“任物自然”说,将山水诗的美学源头上溯自道家学说,而对禅宗与现象学作了相当的误读;萧驰认为王维晚期山水小品的观法是一种如来清静禅的禅观,其意境是直观下的“心境”;张节末则以为传统观法牵引着空观主导下的王维,其山水小诗达到了纯粹看与纯粹听,“现象空观”发明了山水诗境。  相似文献   

17.
荀子诗论之审美意蕴阐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一书,其引《诗》、用《诗》及论《诗》之处彰显了荀子的基本诗学观点。本文采用文学接受之审美属性的美学角度,泛采前辈之长,论述荀子引《诗》、用《诗》、论《诗》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意蕴,以期阐发荀子诗论的独特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神话是文学的源头,也是先民原始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形态和艺术创造规律的集中体现。山水诗的出现虽然相对晚近,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理性思维发育,但却是继神话之后在文学创作上大自然的又一次人化。正因为如此,山水诗表现出强烈的神话色彩和感性思维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山水诗获得了极高的审美品格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严羽的“妙悟”说在中国美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妙悟的实质乃是现代意义上的审美直觉。在妙悟中,审美主体运用具象、凭借直觉的穿透力,跨越理性的迷障,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指本质的审美观照。妙悟内在地要求人与物的返朴归真,回归超越后的生命本真状态,使人与物在自由的审美观照中,实现由极致而冲淡的自由审美之境。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冰雪”这一自然现象蕴涵了人类的文化情感,因此“冰雪”具有了一定的原型意义,并成为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我国诗词中“冰雪”意象的营构方法主要是赋、比、兴。这一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成为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