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彝族毕摩化贯穿了凉山彝族几千年的发展史,它与凉山先民的信仰,意识和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作自己作为毕摩的后世传人,对毕摩的源流作了细致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毕摩宗教与生态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毕摩宗教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融入和影响凉山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形成一套宗教伦理道德秩序,反映着彝族人在人与人、人与鬼神、人与自然间存在一种意识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制约关系。这种生态观念以不同的仪式化形式表现出来,它在人与神、人与自然的相互认识与作用中,产生有利于意识生态和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对彝族人保持化理念,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毕摩化与彝族古代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但古代彝族存在独立于毕摩化的古代教育。它以家支为存在,在社会生活及生产中,在教育内容上包容进行了对彝族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伦理道德观、婚姻家庭观、学艺术观以及大量的生产生活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熊克江 《凉山大学学报》2003,5(1):152-152,146
本文从凉山彝族古代大毕摩毕阿苏拉则后代为其建造“藏经楼”的史实说明,彝族先民具有超前的图书馆意识。  相似文献   

5.
谱系是对民族或宗族世系延续的系统记录,在凉山彝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谱系的整理有助于进一步对彝族化思想的研究,还能加强彝族人民在化、心理和血缘上的认同感,对加强民族团结,形成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毕摩”作为彝族传统社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阶层,是彝族社会中“智慧”的化身,在彝族传统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威望,曾与“兹、莫”同处于凉山彝族传统社会中的统治阶层,占据着彝族传统社会关系中的特殊位置.社会资本作为20世纪7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概念,赋予了“毕摩”独特的研究视角,社会学领域的“嵌入性”理论,更为研究“毕摩”这一社会阶层时诠释出其独特的运作规则、文化视野及社会效应,对于理解其在彝族社会结构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采用民族生物学的参与式农村评估法以及人类学的半结构式访谈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对四川凉山瓦侯地区彝族传统宗教和生物多样性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以彝族传统宗教毕摩、苏尼对动植物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彝族人的传统宗教文化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研究重点,阐明了彝族传统宗教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毕摩、苏尼在法器制作以及日常法事行为中对动植物资源的使用不会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而彝族人传统的宗教文化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的维系与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凉山彝族自1956自民改后,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历史、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制约,就人类学、社会学角度看,也非是“一唱雄鸡天下白”。几千年奴隶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毕摩化对现代基础教育的冲击不能不使每个学深思。青年作的忧虑应值得政府和学关注。  相似文献   

9.
凉山彝族民间歌曲是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它是一种受外来影响少、自身发展形成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0.
张德元 《凉山大学学报》2003,5(4):171-173,176
毕摩是适应早期彝族社会的精神需求而产生的,毕摩的职能就是把人们的愿望告之鬼神,以求鬼神的庇护。在创造继承彝族文字与文化方面及与外民族进行交流方面,毕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著名古典史诗《勒俄特依》,主要思想内容源于古代彝民的鬼神观念,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直观认识等,故经大毕摩整理成册后,处处渗透,浓缩和淀积着凉山文化的基因,对彝族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著名古典的《勒俄特依》,主要思想内容源于古代彝民的鬼神观念、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直观认识等,故经大毕摩整理成册后,处处渗透,浓缩和淀积着凉山文化的基因,对彝族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彝族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南北两侧的崇山峻岭中。这里,鹰的种类和数量都特别繁多,鹰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彝族崇拜鹰,表现在民俗和民间文学中。祭司“毕摩”对鹰顶礼膜拜,认为它是一种能预知自然、人类社会来来变化和能够战胜一切邪恶的神鸟,因此把它当作自己的保护神,并借助鹰的威力镇妖驱邪。例如,昆明西郊毕摩家中的神坛上供奉一木雕老鹰,各地毕摩在法帽上一般都系挂着一对鹰爪。做法事时要先设祭坛,祭坛上设鹰神位,或拴一只老鹰。在毕摩法杖上雕刻着祖师像,其头顶上踞一鹰,鹰何以能在祖师之上呢?据称,毕摩是  相似文献   

14.
海讯 《凉山大学学报》2002,4(3):135-136
富有强烈的敏感性和抗争意识的彝族女作家阿蕾的小说集《嫂子》,像一束束野花在不惹人注意的大凉山深处散发出浓郁的奇香,小说撕开了充满神梦幻的凉山彝族地区的历史与现状,特别着力描绘了彝族弱势群体-妇地奴隶制,家法制所形成的恶势力和抗争;并从侧面反映了彝族特有的民俗风情。本从四个方面点评了这部小说集,认为:在社会改革的舞台和彝族学的舞台上,它都堪称一轮在大凉山愁雾中初放光芒的旭日。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述了彝族毕摩的历史,进而论述了彝族毕摩的社会角色及其从业道德.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在都经历不同的家庭形态,作为凉山彝族也不例外.本文从凉山彝族古文献、民间传说和1956年前的调查资料中,分析出凉山彝族的家庭形态演变过程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一夫多妻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在都经历不同的家庭形态,作为凉山彝族也不例外。本从凉山彝族古献、民间传说和1956年前的调查资料中,分析凉山彝族的家庭形态演变过程: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一夫多妻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相似文献   

18.
凉山彝族羊化丰富而独特。毕摩经籍中记载的有关羊的起源认识与生物起源论的观点不谋而合。偷羊处理案件有白案、花案和黑案三种。对羊的命名方式、剪羊毛、擀制技毡和擦儿瓦、羊胛骨卜等风俗礼仪更是饶有趣味。尔比则浓缩了羊化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族的求子仪式独具特色,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没有主宰生育的具体神灵,人们只崇拜妇女自身的生育魂;仪式里还保留有许多母系风俗和古老的生殖崇拜;仪式不仅采取模拟巫术与接触巫术相结合的形式,而且,大多以预防性为主;同时,对主持仪式的祭司毕摩也有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还保留着奴隶制社会制度.1956年进行了民主改革,凉山彝区旧有的社会等级制度已被彻底埋葬,但相应的等级观念,迄今却从未在广大彝人头脑中消失.等级观念在经历民改之后的凉山彝区如何表现,以及从民改和历经"文化革命"到现在,等级观念为什么会长期存留,这就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