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隆起构造-热演化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盆山关系及其构造热演化历史.方法 利用构造解析、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及锆石裂变径迹分析等方法,研究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盆山关系及其构造热演化历史.结果 孔雀河斜坡区中新生代以来表现为平缓的斜坡,无明显的前陆拗陷.寒武-奥陶纪孔雀河地区及库鲁克塔格地区处于拉张环境,盆地原型为大陆裂谷盆地;志留-泥盆纪孔雀河地区为一种挤压环境,盆地类型为陆缘拗陷盆地;孔雀河地区侏罗纪呈现出陆内断陷盆地特征.库鲁克塔格隆起至少经历了两次隆升过程,分别是海西期和晚白垩世以来.结论 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发育海西、燕山两期重要的构造运动,主构造变形期为早海西期,变形以褶皱及与之相伴的逆冲断裂为主要变形样式.盆山构造热演化史研究表明早海西期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烃源岩达到最大埋深和最高热演化程度,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烃源岩主生烃期为加里东晚期-早海西期.早海西期之后孔雀河斜坡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烃源岩不具有二次生烃条件.孔雀河斜坡油气勘探方向应以形成于海西期且后期保存好的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2.
孔雀河地区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孔雀河地区各构造单元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史进行研究。方法应用镜质体反射率(Ro)、矿物包裹体、EASY%Ro等方法。结果孔雀河地区古生代地温梯度大于中生代,新生代地温梯度最低,地温梯度演化历史呈现缓慢下降的特点;总结出3种类型烃源岩生烃类型:①古隆起区早期一次生烃型;②草湖凹陷持续生烃型;③孔雀河斜坡一次生烃过成熟演化型。结论古隆起区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在中晚奥陶世,孔雀河斜坡为早海期,草湖凹陷具有持续成藏特征,以上认识对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临清坳陷东部典型预探井太原组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有机质丰度中高古7井和高古4井的有机质丰度较好,而德古2井和聊古2井则相对较差.有机质类型除高古4井和高古7井泥岩为Ⅱ1型干酪根外,其余均为Ⅲ型干酪根.有机质成熟度高古4井和德古2井达到中成熟阶段,而高古7井和聊古2井仅为低成熟阶段.煤系烃源岩的主控因素主要为沉积环境和构造演化.位于潮坪相的高古4井和高古7井形成的煤系烃源岩质量较好;而为泻湖相和台地相沉积的德古2井和聊古2井形成的烃源岩质量相对较差.构造演化中喜山期断层活动是造成临清坳陷东部不同构造带煤系烃源岩热演化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玛湖凹陷及周缘下二叠统-石炭系发育一系列继承性构造圈闭,埋深普遍超过6000 m,成藏条件优越。通过优选,选择最为有利的达1井背斜作为油气勘探的突破口。石炭系是否发育有效储层,圈闭流体相态及油气成藏模式是什么,是达1井背斜石炭系构造圈闭勘探能否获得成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单井资料匮乏的情况下,通过重磁电等资料与已钻井资料标定,认为达1井背斜石炭系发育中基性火山岩风化壳储层,储层物性相对较差;根据玛湖地区烃源岩演化阶段、地震层速度、浅层试油等资料预测达1井背斜为气藏;通过构造演化及烃源岩分析,认为达1井背斜为源边多期不整合侧向运聚成藏。综合储层、流体相态、成藏条件及埋深等因素,分析认为,达1井背斜具备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有望获得重大突破并发现规模大气田。  相似文献   

5.
孔雀河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动和演化,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对油气成藏条件特别是油气成因一直存在着争议.通过目前已发现的天然气藏的天然气组成特征分析、氮气成因分析、气体碳同位素分析等,探讨了孔雀河地区各个区带重点探井天然气成因.孔雀河地区天然气的甲烷、乙烷同位素组成具有典型的腐泥型天然气同位素组成特点,推算的天然气源岩的Ro值与寒武系和下奥陶统源岩Ro值大致相等,天然气形成温度大于190℃,综合分析认为孔雀河地区天然气主要是来自下古生界寒武系-下奥陶统原油高温裂解气.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成藏地质条件和烃源岩演化的系统研究,镇泾地区长8储层为低孔低渗储层,裂缝对油气富集控制因素表现为:已有的试油获得工业性油流的井多数与裂缝分布相关;有利储层缺乏良好源岩和储集体之间通道的情况下,裂缝的欠发育,不能构成良好通道系统时,油气富集程度相对较低;某些井应该具有重复压裂和改造的潜力;裂缝对部分井区的油气聚集起到了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临清坳陷东部典型预探井太原组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有机质丰度中高古7井和高古4井的有机质丰度较好,而德古2井和聊古2井则相对较差。有机质类型除高古4井和高古7井泥岩为Ⅱ1型干酪根外,其余均为Ⅲ型干酪根。有机质成熟度高古4井和德古2井达到中成熟阶段,而高古7井和聊古2井仅为低成熟阶段。煤系烃源岩的主控因素主要为沉积环境和构造演化。位于潮坪相的高古4井和高古7井形成的煤系烃源岩质量较好;而为泻湖相和台地相沉积的德古2井和聊古2井形成的烃源岩质量相对较差。构造演化中喜山期断层活动是造成临清坳陷东部不同构造带煤系烃源岩热演化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营子街地区临近洼陷的生烃中心,但由于构造简单,缺乏构造圈闭,传统上认为勘探潜力不大。为突破勘探瓶颈,从沉积演化、相带类型研究出发,在优势砂体类型、烃源岩压力及隐蔽圈闭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营子街地区沙三下亚段油气成藏富集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营子街地区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期发育席状砂和浊积扇两类优势砂体,并夹持包裹于烃源岩中,形成了隐蔽型岩性油藏,其成藏富集因素主要受烃源岩超压和有效储层2 个因素的控制,其中烃源岩超压控制了油气充满度,烃源岩超压区范围内有效储层的分布控制了含油规模,由此建立了自生自储-超压控藏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地震沉积解释技术在高邮凹陷泰二段烃源岩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泰州组是高邮凹陷现实的勘探接替层系和重要的资源接替领域。钻井数量少、勘探程度低、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及油气资源潜力难以准确评价是制约其油气勘探的主要难点。以研究区内现有钻井资料及烃源岩地化分析成果为基础,充分利用地震资料横向分辨率高的优势,开展基于地层切片的地震多属性融合分析,首次将地震沉积解释技术运用到烃源岩平面发育及展布特征预测中,取得较好效果。研究表明,高邮凹陷中东部泰二段为半深湖相沉积,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为低熟—成熟阶段,是高邮凹陷泰州组烃源岩有利发育区。地震沉积解释成果与区域沉积环境、烃源岩发育特征吻合较好,是井资料较少地区研究烃源岩发育、分布范围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滴北1井区油气成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对准噶尔盆地滴北1井区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该井区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滴北1井区主要的烃源岩为石炭系滴水泉组暗色泥岩;该井区储集层发育,共有4套储盖组合;主要为构造圈闭,具有良好的运移和保存条件.该井区共有2期油气成藏过程:一是三叠纪末—中侏罗纪,石炭系烃源岩生成的低熟油气在上部的侏罗系和三叠系地层中聚集形成早期油气藏,但由于后期构造活动,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被破坏,油气散失,形成沥青残留物;二是白垩纪—现今,石炭系烃源岩生成的大量成熟—高成熟油气在上部地层中聚集形成现今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巴楚-麦盖提的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巴楚-麦盖提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中西部,跨越巴楚断隆和麦盖提斜坡两个二级构造单元.通过研究区域构造演化,以主力烃源岩(C-O1)的主生油期为出发点,追踪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及调整破坏的动态成藏过程,从而探索油气分布的有利区带.分别楚立了西部隆起,东部斜坡和麦盖提斜坡的成藏模式,讨论分析了构造对三者油气分布的控制,提出了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杨晓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6):10720-10726
以安哥拉宽扎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充填特征研究为基础,重点开展了宽扎盆地的盐上和盐下构造单元划分及盆地油气成藏基本条件研究,系统总结了宽扎盆地的白垩系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宽扎盆地经历了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和被动陆缘阶段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不同的构造演化控制着宽扎盆地的盐上、盐下构造单元变化及生储盖条件的变化,形成了盐下自生自储运聚成藏模式和盐上下生上储跨越式运聚成藏模式。宽扎盆地临近大西洋枢纽带以西及附近深海的盐下地垒(高地)与盐岩分布厚盐区的叠置区域是盐下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其勘探潜力大。宽扎盆地盐上Albian阶碳酸盐岩及砂岩发育的盆地近海区域是盐上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3.
哈密坳陷四道沟油气藏特征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道沟低产油气藏是目前在哈密坳陷内钻探众多构造圈闭后所发现的唯一油气藏。通过对油藏构造、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分析表明 ,四道沟构造存在二期油气运移与聚集 ,第一期形成类似哈 2井三叠系和侏罗系砂岩储层中的沥青 ,它来自三堡凹陷源岩生成的油气 ;第二期为四道沟构造上哈 2、哈 3井储层近源捕获的油气。三堡凹陷源岩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沉积以后曾有较大规模的油气生成与运移 ,油气运移路线主要是向东或东北方向。储层物性差、裂缝不发育 ,早期油藏被破坏 ,后期油气源供给不足是四道沟构造上哈 2、哈 3井油气低产的主要原因。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应围绕三堡生油凹陷 ,以寻找未遭破坏的早期油气藏为勘探方向 ,以三叠系与侏罗系不整合附近的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三叠纪古构造圈闭及裂缝发育带为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4.
分析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油气来源,并对成藏特征进行系统总结,预测油气有利勘探区,为该区勘探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应用烃源岩评价、油源对比技术分析了油气来源;应用流体势恢复、疏导体分析、油水关系、油藏类型分析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扶余油层的成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朝长地区扶余油层中的原油主要来自三肇凹陷与宾县—王府凹陷2个高势区的成熟源岩,在流体势的作用下,油气通过南西—北东向展布的砂体与近南北向分布的断裂带侧向运移到低势的朝长地区,该区整体呈现上油下水特征,源储压差决定油柱高度,正向构造背景控制油气富集.扶余油层河道砂体是有效储层,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该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构造、岩性、断层-岩性、构造-岩性共5种油气藏类型,存在自源超压上生下储短距离垂向运聚、近源常压-负压中距离侧向运聚2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鄂东南通山半坑志留系古油藏成藏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东南通山半坑志留系古油藏具有复杂叠合盆地的成藏特征,油源对比表明,古油藏具有混源特征,油源主要来自下寒武烃源岩,部分来自上震旦统和下志留统烃源岩.对半坑古油藏成藏演化分析发现,印支期及以前的构造演化控制原生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而燕山运动则为古油藏破坏的主要因素.结合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埋藏和生排烃史特征探讨了通山古油藏成藏模式,认为古隆起与岩性岩相带控制原生油藏→次生构造油气藏→原油热裂解古气藏→现今残余固体沥青矿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乌什凹陷—温宿凸起构造的油气运聚过程,预测有利的油气分布区,本文以过乌参1井剖面为地质模型,并结合该区的地质特征建立油气运移过程物理模拟的二维实验模型.模拟实验揭示:温宿凸起是油气运聚的目标指向区,断层在油气运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驱动力相同的情况下,高渗透性砂岩层易于成为油气运移的运载层及有利储集层;泄压区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在温宿凸起北部边界出现的变质岩分布带,有可能成为油气运移的屏障,寻找油气时应该避开,有断层沟通的潜山及砂体才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油气分布规律认识问题,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构造解析方法,开展了中新世构造运动背景下珠江口盆地 琼海凸起中新统珠江组油藏的调整、次生油藏形成机制的研究。以地层界面T41(珠江组一段IV 油组顶)为界的珠江 组上、下部油藏,分别具有“晚期聚集”和“晚期断裂调整”特征,下部油藏原油密度高、黏度大;上部油藏原油密度低、 黏度小。珠江组上、下部油藏油气来源相同。中中新世的NWW- SEE 走向雁列式断裂体系沟通了珠江组上、下部油 藏,起到了调整改造下部油藏和向上部运移油气的双重作用。提出了“晚期断裂调整、晚期聚集”油气成藏模式,即由 于晚期断裂的垂向沟通,早期形成的珠江组下部油藏中局部油气沿断裂向上部运聚,调整后的下部油藏、晚期聚集的 上部油藏垂向叠置,形成“下重上轻”、多油水系统的油田,对研究区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川西雷口坡组古风化壳喀斯特气藏成藏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在近期钻探中呈现出良好油气显示。为了探究其油气成藏条件,通过岩石薄片观察、有机地化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手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顶部古风化壳喀斯特气藏的成藏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并恢复其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该类型气藏具备马鞍塘组与小塘子组2套烃源层系,油气源充足;雷顶古风化壳喀斯特储层次生孔洞发育,储集性能良好;气藏生储盖组合为:马鞍塘组与小塘子组烃源岩+雷顶古风化壳喀斯特储层+上三叠统泥质盖层,匹配关系好,保存条件佳;油气在运聚过程中受印支古隆起构造带及雷顶不整合面双重控制,气藏圈闭类型为构造-地层复合型圈闭;气藏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中三叠世末表生成岩孔隙建造期、晚三叠世中晚期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古隆起构造带形成期、燕山期古隆起构造带继承发育-油气大规模聚集期、喜马拉雅期气藏最终定型期4个重要阶段。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古风化壳喀斯特气藏成藏条件较为优越,具有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9.
杨景勇 《科技资讯》2014,(8):115+117-115,117
中央凸起是辽河坳陷二级构造单元,为一个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其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具有油气成藏有利条件:多洼夹持的多套优质烃源岩供烃条件;多种岩性受多期断裂改造形成裂缝性储层,纵向似层状叠置分布的多套储-隔层;早期断裂提供了基岩内幕油气运移通道,晚期区域性断裂提供了大幅度的断面式供油窗口;优越的烃源岩-储层配置关系,由此决定了该区具有基岩内幕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因此基岩内幕油藏是勘探突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系稠油形成机制,对稠油物理性质、族组分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等分析,并结合该区侏罗系油气的运移和成藏过程的研究,恢复侏罗系原油的稠变历史。研究表明,侏罗系的稠油是二叠系的原生油气藏由于构造运动的破坏,油气发生二次运移,在运移过程发生氧化、生物降解等作用而稠化,在侏罗系超覆地层中聚集成藏,后期由于构造运动和地层水的水洗作用,形成了现在的稠油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